1、【言语理解】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段文字表达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中的:
A:系统观
B:价值观
C:生产观
D:环保观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的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怎样看待自然资源,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看待人自身的发展。而“怎样看待”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选择层面的问题。因此“价值观”与此最相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二人都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二人都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容纳、无嗔。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
B: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C: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
D: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前两句点明主旨,阐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写剧本的写法不同的观点。其后通过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两个剧的写作手法、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论证这一观点。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题意,当选。
A项没有突出两人的不同。B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D项范围过大,脱离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这一话题。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4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3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0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3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4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99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
3、【言语理解】征服地中海世界以后,财富的增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外来思想的涌入,使罗马人开始感到茫然失措,价值追求呈现出光怪陆离的景象。绝大多数罗马人抛弃了传统的社会美德,奉行快乐主义哲学,崇拜金钱,贪图安逸,沉溺美食与色相,罗马民族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与传统美德渐行渐远。罗马帝国形成后,罗马人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荡然无存,道德的解体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上述文字的主要观点是:
A:罗马人征服地中海世界后,开始抛弃传统社会美德
B:道德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衰
C:道德沦丧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D:罗马民族曾经拥有传统美德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分析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罗马人逐渐抛弃了传统的社会美德,道德的解体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最后一句点明文段主旨,C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A、D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B项“决定”程度过重,文段只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并无法推出所有民族都是如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4、【言语理解】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有了好的法律,没有严格执行,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损害法律尊严,动摇法律根基。但是,在强调法治时,不少人却有意无意地将“民”排除在外,津津乐道所谓“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治官”。的确,我们谈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主要是针对行使权力者而言的,要求切实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然而,无论是治国、执政还是行政,都需要公民的配合。公民既需要作为相对人服从相关权力行使的结果,又需要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来。所以,一方面要强调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走法治群众路线,扎实培育公民守法意识。要让人们切实体会到并铭记在心,公民不履行法定义务,和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一样,都是对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违法或者不当的私人行为应当依法制裁和纠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在遵守既有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
B:法律实施的实效性依赖于公民参与
C:法律是全体人民总体意思表示的一致
D:违法或者不当行使权力应当受到制裁和纠正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但强调法治时,不少人将“民”排除在外的问题。接着进一步说明,无论是治国、执政还是行政,都需要公民的配合。最后由“所以”作总结,管理国家一方面要强调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走法治群众路线,培育公民的守法意识。由此可知,“公众”“公民”是文段的论述主体,选项中提及这一主体的只有B。
A项文段没有提及;C、D两项是文段的部分内容,不是论述的重点。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5、【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南京某幼儿园是否给孩子“喂药”的问题,园方负责人已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B:剧组全体成员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苦战,一个形式新颖、制作精良的选秀节目《中国好歌曲》终于与观众见面了
C:李敏镐的到场令在场的无数观众尖叫不已,找他签名合照的观众将他围堵了20多分钟
D: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以防止过度娱乐化或低俗倾向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前半句是“幼儿园是否给孩子‘喂药’”,所以后半句“予以否认”的究竟是“是”,还是“否”,存在歧义;B项“选秀节目”一般选的是人,而《中国好歌曲》指的是歌曲,故这个节目究竟是选人还是选歌曲存在歧义;D项中“新闻类节目”与“部分类型节目”有交叉,故对播出实施调控的对象包括不包括“新闻类节目”不明确。C项无歧义,当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5题
6、【言语理解】词语如同一面镜子,客观地呈现世界,也呈现出语言的使用者对世界的认知。面对世界________的变化,新语汇也如雨后春笋般萌生。从“限行”到“限购”,从“蚁族”到“高富帅”,这些语言长河最前端的浪花,或是________,消失在生活的沙滩中;或是________,进入长久的思想潮汐,形塑整个时代的思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日千里 昙花一现 润物无声
B:日新月异 惊鸿一瞥 万古长青
C:瞬息万变 一花独放 万紫千红
D:白驹过隙 稍纵即逝 旷日持久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瞬息万变”形容变化很多很快。与“变化”语义重复,排除C。“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极快。用来修饰“世界的变化”不恰当,排除D。“一日千里”形容进步发展得很快。“日新月异”形容新事物、新现象不断涌现。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由“或是……消失在生活的沙滩中”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时间短之意。“惊鸿一瞥”多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不合句意,排除B。“昙花一现”比喻人或事物存在的时间很短,刚一出现就迅速消失了。符合题意。将A项代入第三空验证,“润物无声”表示新语汇对时代思维的影响,契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7、【言语理解】丰子恺的散文________,用著名学者赵景深的话说,“文字的干净流利和漂亮,怕只有朱自清可以和他媲美”。于是,令人________的绘画原理,在丰子恺的笔下也显得________起来。印象派为什么要在户外写生?色彩跟光的反射有什么关联?艺术家是如何观看一张椅子的?……丰子恺逐一________,辅以直观的彩图,让读者悠然掌握绘画妙理,更好地与美相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妙笔生花 聱牙佶屈 朴实无华 循循善诱
B:脍炙人口 望而生畏 平易近人 娓娓道来
C:行云流水 枯燥无味 绘声绘色 滔滔不绝
D:栩栩如生 望而却步 生动活泼 侃侃而谈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散文”,排除D。
第二空,“聱牙佶屈”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枯燥无味”形容单调,没有趣味。这两个词语均不能与“令人”搭配。且第四空,句中说的是丰子恺的散文中逐一对前面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解答。“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这两个词语都不含解说的意思,排除A、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8、【言语理解】建筑设计,是一个科学问题,也是一个民主决策问题,规划设计要________专业人士的意见,________艺术创新。但是,城市公共建筑的设计规划,又是重要的公共事务,需要遵循民主决策、公开决策的原则,通过制度化的渠道,________公众尤其是当地民众的意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重视 保障 征集
B:听取 保护 吸纳
C:采纳 支持 吸收
D:采用 维持 征求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文段可知,建筑设计既是科学问题,要参考专业人士的意见,也是民主决策问题,要尊重公众的意见,故不可能直接“采纳”“采用”专业人士的意见,排除C、D。“重视”“听取”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保障”“保护”较难排除,继续分析第三空。
第三空,“吸纳”和“征集”都有收集之意,而“吸纳”多了一层“接纳”之意。结合文段,公众的意见不仅仅是收集上来即可,还需要听取、尊重,故选“吸纳”,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6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6题
9、【言语理解】将公民满意不满意、幸福不幸福作为检验政府工作的终极标准,意味着“以人为本”正在真正成为政府的核心执政理念。
符合句意的是:
A:公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程度促成了政府核心执政理念的形成
B:公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程度是检验政府核心执政理念的试金石
C:“以人为本”应该是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
D:“以人为本”已经是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标准”意味着“以人为本”真正成为政府的核心执政理念,正确答案是C。A项不正确,文段并没有提出公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程度与政府核心执政理念的形成存在促成关系;B项,题目当中并未强调“满意度”和“幸福感程度”是检验的试金石;选项C是原文中后半句话的正确理解;D项中“已经”一词明显不合文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可以使我们自我感觉更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衣服的颜色。科学家做了许多实验,测试当人们只能穿一种颜色的衣服时情绪会有什么变化。事实证明穿特定颜色的衣服,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通常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我们会穿颜色灰暗的衣服。相反,当我们心情愉快时,我们常常会选择颜色鲜亮的衣服。这是因为我们选择的颜色是我们心情的外在反映。
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治疗作用:如果我们穿的是红色的衣服,我们会觉得自己更有活力;穿黄色衣服,会觉得自己更聪明;穿蓝色衣服,会觉得自己更有想法;穿橙色衣服,会觉得自己更快乐;穿绿色衣服,会觉得自己更平和;穿白色的衣服,会觉得自己更乐于助人;穿褐色衣服,会觉得自己学习更好;穿粉色衣服,会觉得自己更浪漫;穿紫色衣服,会觉得自己更易坠入爱河;穿黑色的衣服,会觉得自己更安全。
所以记住,如果你的情绪没有达到最高点,你始终可以尝试穿一些不同颜色的衣服。即使某个颜色无法改变你的情绪,另一个也会的。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衣服可以使我们自我感觉更好,因为衣服的颜色会影响我们的情绪
B:衣服的颜色不但会影响我们的情绪,也可以作为我们心情的外在反映
C:虽然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治疗作用,但总的来看,穿深色衣服不如浅色衣服时候情绪好
D:如果你的情绪没有达到最高点,总会有一个颜色可以改变你的情绪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第一段“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可以使我们自我感觉更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衣服的颜色……穿特定颜色的衣服,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可知,A项正确。
由第一段“事实证明穿特定颜色的衣服,会影响我们的情绪”、第二段“我们选择的颜色是我们心情的外在反映”可知,B项正确。
文段只是在说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穿颜色灰暗的衣服,心情愉快的时候会穿鲜亮的衣服,而并没有对穿深色衣服和浅色衣服时的情绪好坏做出对比。C项不正确。
由第四段“如果你的情绪没有达到最高点,你始终可以尝试穿一些不同颜色的衣服。即使某个颜色无法改变你的情绪,另一个也会的”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