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段文字表达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中的:
A:系统观
B:价值观
C:生产观
D:环保观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的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怎样看待自然资源,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看待人自身的发展。而“怎样看待”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选择层面的问题。因此“价值观”与此最相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①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不能持续有效传播,通过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更低
②一种病毒只能寄生在一种(类)动物、植物或细菌真菌中,即具有特异性
③病毒是高度专性寄生的非细胞型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病毒
④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是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排泄物或直接接触病毒感染
⑤也就是说,不会有哪种病毒可以同时感染动物和植物,因此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西瓜、香蕉、青菜等
⑥目前没有见到人因为食用西瓜等水果而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实例,也未发现该病毒具有在人群中持续传播的能力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④⑥②⑤③
B:②⑤⑥④③①
C:③②⑤④①⑥
D:④⑥⑤③①②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先从首句入手,对比①、②、③、④。①指出H7N9禽流感病毒在人群之间不能持续有效传播;②介绍了病毒的特异性;③提出了病毒的概念及分类;④介绍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途径。根据行文逻辑,应先对事物的概念做介绍,然后再介绍与事物相关的内容,因此③作为首句最合适,排除A、B、D。验证C项,③②首先提出病毒的定义、分类及特异性,⑤承接病毒的特异性,说明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植物,④①介绍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途径,说明禽流感病毒在人群之间不能持续有效传播,⑥以“没有见到……也未发现……”对其总结,行文流畅,逻辑合理,当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43题
3、【言语理解】重大科技创造中很少有能像大型水坝这样让人痴迷的。可能正是因为人类长期遭受旱涝灾害的摆布才使得让水听从人的调遣如此令人痴迷。但令人着迷有时也就使人盲目。有几个巨型大坝项目就有弊大于利的危险。
建造大坝的教训是大的未必总是好的。建一座巨大的、功能强的水坝已成为那些努力显示自我的国家和人民的一个成就的标志,但对国家和民族并没有多大益处。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因阿斯旺大坝而得以巩固。土耳其在力图跻身第一世界的计划中也包括修建阿塔特克大坝。但大坝往往不如预期的那样发挥功效。
第一段第三句话暗示了:
A:人们若对现实视而不见便会很高兴
B:盲人可能比看得见的人更幸福
C:过于兴奋的人往往忽视至关重要的东西
D:迷恋使人们丧失判断
正确答案:D
解析:结合文段内容可知,大型水坝令人痴迷的同时,也会使人盲目建设而不考虑“利弊大小”,阿斯旺大坝和阿塔特克大坝就是最好的教训,故“但令人着迷有时也就使人盲目”这句话暗示了“迷恋使人们丧失判断”。D项与此相符,其他三项均理解不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
4、【言语理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B: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基础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马克思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的吃、喝、住、穿是从事政治、科学等的基础。因此,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等是从这个基础发展而来的。可总结概括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
A项“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只是引文,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B项未具体指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容,过于笼统,排除。C项只提及了基础是什么,未提及上层建筑,概括片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
5、【言语理解】海南三亚以其 的旅游环境、 的生活环境和 的自然环境,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青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特 舒适 优美
B:独特 优美 舒适
C:舒适 独特 优美
D:优美 独特 舒适
正确答案:A
解析:生活环境用“舒适”形容,自然环境用“优美”形容,根据排除法选择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众所周知,美是有力量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或许有不少人认为,美又不能充饥,不懂审美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是,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系到个人感受生活的能力。然而,如何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赋予美育应有的位置,以更有力的抓手,更具体的评价机制,去培养和提升每一个公民的审美能力,长期以来却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国人的审美能力亟待培养和提升
B: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C:孔子的审美观念今天仍可借鉴
D:国民教育体系应重视美育教育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指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然后借“有不少人”提出“不懂审美没什么大不了”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强调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最后以“然而”进行转折,指出国民教育体系对美育缺乏重视。转折之后的内容是文段论述的重点,主旨应是对转折后指出的这一问题提出对策,即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需要重视美育教育。
A项,转折后强调的是国民教育体系应重视美育教育,该项未体现行为主体“国民教育体系”,且文段强调的是“美育”的问题,该项仅仅强调“审美能力”,与文段话题不符,排除。
B项,“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是转折之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C项,“孔子的审美观念”只是文段引出话题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的对策与转折后的问题对应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
7、【言语理解】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汉语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阻挡。作为炎黄子孙的共同语,普通话推广不但要依托占绝大多数的境内言语者,还应考虑海外华侨华人的语言情况。精准推普应当考虑不同地区的汉语情况,制定接受度高、标准合理的中华民族共通语标准,减少差异与隔阂,同心协力推动普通话的全球传播。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精准推普应与汉语国际化相结合
B:要推动普通话实现全球传播
C:适应汉语国际化的趋势,要精准推广普通话
D:普通话推广可以减少不同人群之间的隔阂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汉语国际化趋势已不可阻挡;然后指出普通话的推广不但要依托境内言语者,还应考虑海外华侨华人的语言情况;最后强调精准推普应当考虑不同地区的汉语情况,制定接受度高、标准合理的中华民族共通语标准。综合分析可知,文段强调的是精准推普应考虑不同地区的汉语情况,即与汉语国际化趋势相结合。
A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准确概括,当选。
B项指出要推动普通话实现全球传播,而文段论述的是如何做到精准推普,排除。
C项论述精准推普的必要性,未指出如何精准推普,排除。
D项论述推广普通话的积极影响,并非文段重点强调的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5题
8、【言语理解】①“适度距离”不单是居住空间上的物理距离,也是心理上的“代际距离”
②个性解放、知识快速更新和年轻一代的经济独立不断冲击着传统家长权威
③当年轻人与父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难以快速趋同时,保持适度距离是确保良性代际互动的前提
④在社会转型进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经历着革命式变迁
⑤有学者提出,两代人的居住格局应保持“一碗汤的距离”,既要让子代和父代有各自的独立空间,又要维系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⑥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同一时空并存的环境下,代际之间的适度空间和社会距离是彼此有效沟通与和谐共处的基本条件之一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①③④②⑥
B:②⑥③④①⑤
C:④②⑥③⑤①
D:⑥③⑤④①②
正确答案:C
解析:④引出“中国的家庭结构经历着革命式变迁”的话题,②“年轻一代……冲击着传统家长权威”是对④的展开论述,因此②不适合置于首句,排除B。
⑤中出现了“一碗汤的距离”,①③两句中都出现了“适度距离”,⑥中出现了“适度空间和社会距离”,根据这些词语可知,这4个句子的论述话题一致,应相连,据此排除A、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1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2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4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
9、【言语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________、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确定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一些专家认为,相当大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无形或隐形,是人的精神创造,更________了对其保护抢救的重要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口传心授 凸显
B:口耳相传 彰显
C:薪火相传 显示
D:薪尽火传 突显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薪火相传”“薪尽火传”都强调代代相传,与后句的“世代传承”语义重复,排除C、D。
第二空,“凸显”指清楚地显露,多用于“问题”;“彰显”指“鲜明地显示”,多用于“品格”“精神”。此处与“重要性”搭配,“凸显”更恰当,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2题
10、【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阿里路在道路边的碎石堆里偶然发现了几个形状怪异的化石牙齿,非常兴奋,却始终认不出是属于哪种动物的。
B:书的封面上栩栩如生地印着青铜制品,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C:一家加工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中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D:中国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不搞扩军备战,致力于维护本地区和全世界和平。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中“化石牙齿”语序不当,应为“牙齿化石”;“却始终认不出是属于那种动物的”,“是”缺主语。B项“上面”指代不明,是指“书的封面上面”还是“青铜制品上面”不明确。C项“大量减产和绝产”,连词“和”使用不当,因为二者不是并列关系,应改为“大量减产甚至绝产”。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