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1054

发布时间:2023-01-29 10:57     浏览量:26

1、【判断推理】休克:晕厥

A:同一:统一

B:口误:误口

C:分类:划分

D:再见:再会

正确答案:D

解析:休克和晕厥是同义词;再会和再见是同义词。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2、【判断推理】辩论:争吵

A:责备:诋毁

B:抱怨:埋怨

C:打扰:骚扰

D:支持:破坏

正确答案:C

解析:辩论和争吵都表示争,辩论是中性词,争吵是贬义词。
A项,责备和诋毁没有明显逻辑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抱怨和埋怨都表示怨,二者都是贬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打扰和骚扰都表示扰,打扰是中性词,骚扰是贬义词,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支持和破坏没有明显逻辑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9题

3、【判断推理】

有人认为,网络社交互动并不会减少人们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因为性格内向的人即使停止网络社交也不会增加他们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

以下选项与题干的逻辑最为相近的是:


A: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不大,因为再怎么加大保护力度,自然界中也会有物种自然灭绝


B:

即使不打击盗版,购买正版的人数依然众多,所以盗版产品并不会影响正版产品的销量


C:

不喜欢锻炼的人即使不接触电子产品也不会成为运动员,所以,电子产品并不会妨碍人们成为运动员


D:

体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不会产生影响,因为喜欢学习的人即使参加了文体活动也不会减少自己的学习时间


正确答案:C

解析:

题干推理逻辑:性格内向的人没有A(网络社交)也不会增加B(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因此A并不会减少B。

A项推理逻辑:A(保护野生动物)不会阻止B(物种自然灭绝),因此A意义不大。与题干推理逻辑不相近。

B项推理逻辑:没有A(打击盗版)也会B(购买正版),所以没有A并不会影响B。与题干推理逻辑不相近。

C项推理逻辑:不喜欢锻炼的人不A(接触电子产品)也不会B(成为运动员),因此A并不妨碍B。与题干推理逻辑相近。

D项推理逻辑:喜欢学习的人参加了A(文体活动)也不会减少B(自己的学习时间),因此A不会影响B。与题干推理逻辑不相近。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5题

4、【判断推理】(       ) 对于 风筝 相当于 芝麻 对于 (       )

A:纸鸢 脂麻

B:串式风筝 芝麻油

C:竹篾 白芝麻

D:骨架 草本植物

正确答案:A

解析:代入A项,纸鸢和风筝为同一种事物,脂麻和芝麻为同一种事物。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B项,串式风筝属于风筝,芝麻是制作芝麻油的原材料。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竹篾是制作风筝的原材料,白芝麻属于芝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风筝有骨架,芝麻属于草本植物。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73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73题

5、【判断推理】对比:分析

A:欣赏:评鉴

B:种植:养殖

C:繁荣:发展

D:援助:资金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
A项,评鉴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与题干关系相同。
B项,种植和养殖为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繁荣发展为偏正结构,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资金是援助的内容,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

6、【判断推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其中青少年用户占了很大比重,开展青少年防沉迷工作刻不容缓。相关主管部门组织短视频平台企业研发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日使用时长将限定为累计40分钟,打赏、充值、提现、直播等功能将不可用,每天22时至次日6时,禁止使用短视频App。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该模式的有效性?

A:用户使用“青少年模式”需提交身份证信息等,增加了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

B:不加选择地浏览视频内容,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C: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识别疑似青少年用户,可能会“误伤”成年人

D:“青少年模式”目前尚无法识别网络使用者的真实身份

正确答案:D

解析:“青少年模式”的具体功能:进入“青少年模式”后,每日使用时长将限定为累计40分钟,打赏、充值、提现、直播等功能将不可用,每天22时至次日6时,禁止使用短视频App。  
A项,指出“青少年模式”增加了泄露个人隐私的风险,与“青少年模式”是否有效无关,无法质疑“青少年模式”的有效性。  
B项,指出不加选择地浏览视频内容,可能会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与“青少年模式”是否有效无关,无法质疑“青少年模式”的有效性。  
C项,指出“青少年模式”可能会“误伤”成年人,与“青少年模式”是否有效无关,无法质疑“青少年模式”的有效性。  
D项,指出“青少年模式”目前尚无法识别网络使用者的真实身份,说明该模式不能发挥作用,质疑了“青少年模式”的有效性。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106题

7、【判断推理】分手不仅令人心理痛苦,还可能造成身体疼痛。美国研究人员征募40名志愿者,他们在过去半年中被迫与配偶分手,至今依然相当介意遭人拒绝。研究人员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志愿者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他们对分手等社会拒绝产生反应的大脑部位与对躯体疼痛反应的部位重合,因此分手这类社会拒绝行为会引起他们躯体疼痛。
得到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是什么?

A:个体对于疼痛的感受与社会应激事件有密切关系

B:功能性磁共振技术是目前进行大脑定位的常用方法

C:个体情绪等心理过程的改变能影响其生理反应

D:生理与心理反应可以通过大脑产生关联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的论证主线为:研究发现对分手等社会拒绝产生反应的大脑部位与对躯体疼痛反应的部位重合→分手这类社会拒绝行为会引起躯体疼痛。
A项,社会应激事件与社会拒绝行为无关,不是得出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排除。
B项,大脑定位的常用方法与题干论证无关,不是得出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排除。
C项,心理过程改变能引起生理反应,可以直接结论,但与题干论据无关,不是得出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排除。
D项,生理与心理反应可以通过大脑产生关联,如果生理与心理反应不可以通过大脑产生关联,那么仅由心理反应的大脑部位和生理反应重合不能得出结论,是得出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保留。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0题

8、【判断推理】二氧化碳 对于 (       ) 相当于 (       ) 对于 水

A:碳酸气 氧化氢

B:干冰 冰

C:氧气 氢元素

D:温室效应 纯净水

正确答案:A

解析:代入A项,碳酸气的成分是二氧化碳,水的成分是氧化氢。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B项,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冰是固态的水,但词项间顺序颠倒。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二氧化碳可以由碳和氧气反应生成,水中含有氢元素。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纯净水属于水。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现在燃烧化石燃料释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实际上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即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因为如果二氧化碳的供应量上升,植物就会更大量地消耗该气体,所以它们会长得更高大,繁殖得更茂盛,那么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终将保持稳定。
下面哪项如果正确,将最严重地削弱这一结论,即目前释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会引起温室效应?

A: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时,海水就会更多地吸收二氧化碳

B:植物腐烂时会产生甲烷,这是另一种能显著地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

C:从工业革命开始时起,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引起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D:二氧化碳含量在地球的历史中多次上升和下降的事实说明有一些能逆转温室效应的生物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结论是“目前释放到大气中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会引起温室效应”,原因是“二氧化碳的供应量上升会导致植物的快速生长,从而保持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
A项,指出海水会吸收二氧化碳,则目前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实际上未必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强了题干结论,排除。
B项,指出植物的快速生长虽然消耗了二氧化碳,但是其腐烂会产生温室气体甲烷,所以植物生长的越高大繁殖的越茂盛,其腐烂后产生的温室气体甲烷也就越多,故二氧化碳的排放即使被消耗也依然会引起温室效应,削弱了题干结论,保留。
C项,指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引起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但不确定其是否会导致温室效应,不能削弱题干结论,排除。
D项,通过二氧化碳含量变化的历史数据说明存在一些生物作用能逆转全球变暖,不能削弱,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8题,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4题

10、【判断推理】前后:上下

A:有无:好坏

B:彼此:矛盾

C:花草:树木

D:冬夏:寒热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前后、上下都是相对反义词。
A项,有和无是绝对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彼此不是反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花草、树木不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D项,冬夏、寒热是相对反义词,与题干关系相同。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