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042

发布时间:2023-01-27 10:38     浏览量:26

1、【言语理解】研究发现,经常上网的人和从未上网的人大脑在使用搜索引擎和读书时会有不同反应。当阅读书面文字时,上网高手与上网生手没有表现出任何区别。而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时,两组实验对象的大脑神经激活表现则明显不同:上网高手在大脑左前区的一个特定网络(其功能是控制决策和整合复杂信息)很活跃,而上网生手的大脑在这一区域的活动甚微。但是,在互联网上仅活动5天之后(每天l小时),搜索引擎就激活了他们大脑中的这一区域。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

A:上网并不能有效提高人的阅读能力

B:与上网生手比,上网高手大脑左半球更加发达

C:书本阅读和网络搜索引起的大脑活动区域不同

D:经过一段时间后,网络对人脑的刺激作用就不明显了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当阅读书面文字时,上网高手与上网生手没有表现出任何区别”和“而在搜索引擎上搜索时……上网高手在大脑左前区的一个特定网络很活跃,而上网生手在这一区域的活动甚微”的对比可知,C项正确。其他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0题

2、【言语理解】蚯蚓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既是“消费者”,也是“创造者”。它通过取食、消化、排泄(蚯蚓粪)、分泌(粘液)和掘穴等活动对土壤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做出贡献,可以对多个决定土壤肥力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也被认为是地球上的“第一劳动者”。它在土壤中的一切活动都是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它的生命活动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的是:

A: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

B: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C:蚯蚓对土壤的改造

D:蚯蚓的生活习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围绕蚯蚓对土壤的作用展开论述,末句说明它“对土壤环境的‘改造’”“在土壤物质生物小循环中必不可少”。由此可以判断,文段话题的落脚点在蚯蚓对土壤的改造作用上。根据行文逻辑,下文应继续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选项中只有C项延续末句蚯蚓对土壤改造的话题,最可能在下文讲到。
A、B两项未提到“蚯蚓”,D项未提到“土壤”,均与文段末句话题衔接不恰当,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17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2题

3、【言语理解】中小企业由于规模有限、力量较小,不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市场扩展,很多事情依靠每个企业单打独斗既不可能,也不经济。因此,发展中小企业的协会和服务组织,对中小企业发展十分重要。这类组织既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专业性的。事实证明,中小企业的发展与这类服务组织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积极参与和支持这类组织的发展和运作是中小企业的分内之事,虽然会花费一定的精力、付出一定的代价,但这种付出和代价是值得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发展中小企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将成为大势所趋

B:中小企业应意识到参与协会和服务组织的意义

C:现实状况下中小企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大有可为

D:中小企业参与协会和服务组织才能提高竞争力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小企业力量小的问题,由此引出发展中小企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后文进一步指出积极参与和支持这类组织的发展和运作是中小企业的分内之事。由此可知,文段是站在中小企业的立场来谈发展中小企业协会和组织的重要性。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A、C两项脱离了中小企业这一主体,排除。D项“才能”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

4、【言语理解】

在半个世纪前撞上地球的巨大陨石内,科学家们发现了距今70亿年的星尘。这是地球上已知存在的最古老物质。这种古老的尘埃由比我们的太阳更古老的颗粒组成,通过垂死的恒星进入宇宙。这种尘埃最终借着1969年坠落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陨石来到地球。这也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在地球上的岩石中发现太阳前颗粒。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默奇森陨石的颗粒。他们把颗粒碾碎后加入酸性物质,以溶解矿物和硅酸盐,从而仅留下太阳前颗粒。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太阳前颗粒的价值

B:

默奇森陨石的由来

C:

地球上最古老的物质

D:

陨石的科学研究价值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科学家在半个世纪前撞上地球的巨大陨石内发现了距今70亿年的星尘,并指出该星尘是地球上已知存在的最古老物质。然后介绍了这种古老尘埃的组成、来到地球的途径以及研究人员的提取方法。综合分析可知,文段主要介绍了这个最古老物质的相关信息,对应C。

A项的“价值”、B项的“由来”、D项的“研究价值”文段均未涉及,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8题,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0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0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0题

5、【言语理解】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中国梦”的问题,_______________因此,“中国梦”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
①因为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是建立在国家繁荣基础上的。
②其实,换一个角度,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③它使人联想到民族奋进的滚滚大潮,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
④所以,我们每一天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也是在缔造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⑤“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A:⑤④②③①

B:③⑤①④②

C:②①④⑤③

D:⑤③②①④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开头引出了“中国梦”这个话题,根据一般逻辑,接下来应该解释中国梦是什么,即句⑤,故⑤应该在最前,排除B、C。②中句尾“每个人”与①中开头内容相关,从①中的“因为”可知①是对②中“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解释说明。②①相连,排除A。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0题

6、【言语理解】在知识社会里,有文化远不止于会阅读、写作与计算,如今,有文化还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及对信息化社会的了解。每个社会成员对这个复杂的世界都必须有相当深的了解与广博的知识,而新的传播媒介提供了大量这样的知识。在知识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因为迅速变化是知识的基本性质。因此,学会如何学习远比掌握有限的知识更重要。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

A:在知识社会里,阅读、写作与计算等能力不再重要

B:在知识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掌握广博的知识

C:在知识社会里,新的传播媒介提供了大量的知识

D:在知识社会里,掌握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如今有文化还包括会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对信息化社会的了解。接着解释了原因——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可以从新的传播媒介中获得。最后得出结论,面对迅速变化的知识,我们要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学习远比掌握有限的知识更重要”。D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不再重要”说法有误。B、C两项为文段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1题

7、【言语理解】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内在规律。要坚持按规律办事,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社会化方式整合城镇化建设资源,壮大城市产业基础,改善就业条件,解决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融资等问题。同时,政府要切实履行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责。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B:推进城镇化建设要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C: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D:推进城镇化建设要尊重城镇化的内在规律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论述的重点是如何推进城镇化,“同时”表并列关系,前后分别阐述了市场和政府的作用。B、C两项分别涉及一方面,不全面,排除。D项非文段重点。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2009年,斯德哥尔摩皇家技术学院认为狗最初被驯化是在距今1.6万年前的中国南方地区。2016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认为狗是在约3.3万年前开始在东亚的南部地区逐渐被人类所驯化的,并在距今1.5万年后向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迁徙扩散。中国动物考古学家袁博士认为:中国最早的狗骨骼化石出土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时间为距今1万年前,其主要证据是骨骼形态和测量数据与狼差异明显,而与狗相似。
上面所述三项研究达成的共识是:

A:中国南方地区是狗的起源中心

B:东亚是狗的驯化起源中心之一

C:追溯狗的起源应立足于考古学证据

D:中国境内狗的起源时间晚于中东等地

正确答案:B

解析:由“狗最初被驯化是在距今1.6万年前的中国南方地区”“狗是在约3.3万年前开始在东亚的南部地区逐渐被人类所驯化的”“中国最早的狗骨骼化石出土于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可知,三项研究达成的共识是:东亚是狗的驯化起源中心之一。B项与此相符。A项,“中国南方地区”只在第一项研究中提到,第二项说的是“东亚的南部地区”,第三项说的是“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排除。C项,“考古学证据”在前两项研究中均未提及,排除。D项,由第一项研究“狗最初被驯化是在距今1.6万年前的中国南方地区”和第二项研究“在距今1.5万年后向中东、非洲和欧洲等地迁徙扩散”可知,中国境内狗的起源时间早于中东,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7题

9、【言语理解】灾害按照其成因可以划分为由自然现象引起的灾害和由社会现象引起的灾害,在自然现象导致的灾害不存在预见可能性以及社会现象导致的灾害不存在损害避免可能性的场合下,二者均可以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在自然现象导致的灾害存在预见可能性以及社会现象导致的灾害存在损害避免可能性的场合下,则公共设施的管理者或者其他行政主体都应具有履行相应职权的义务,此时不可抗力就不能成为违法阻却事由。简言之,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灾害不能理所当然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B:不可抗力其实存在着预见的可能性

C:事后追责必须严格区分灾害的形成是否不可避免

D:管理者应该尽力避免和防止灾害的形成

正确答案:A

解析:由“简言之”可知,空缺处所填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前文论述了两种情况: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灾害是不可抗力,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可能预见、可能避免的灾害不属于不可抗力,不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归纳可得出,并非所有灾害都属于不可抗力的结论,A项填入恰当。
B项,与前文相悖,不存在预见可能性的才是不可抗力,排除。
C项,只提到“不可避免”,未提到“不可预见”,对前文概括不准确。排除。
D项,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和避免的,本身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6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0题

10、【言语理解】信息时代,信息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信息形态不同,它是以声、光、电磁、代码等形态存在的。这使它具有“易转移性”,即容易被修改、窃取或非法传播和使用,加之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信息技术产品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效应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间接的、非对面的、非直接接触的新式交往。这种交往形式多样,信息相关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
作为一篇文章的引言,这段文字后面将要谈论的内容最可能是:

A:信息存在形式的更新

B: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

C:人际交往形式的多样化

D:信息技术产品与生活方式

正确答案:B

解析:整篇材料都在介绍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其产生的问题:信息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使得信息具有“易转移性”;信息技术产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始料未及的社会效应;人际交往的多样化,使得信息相关人的行为难以用传统的伦理准则去约束。概括起来,信息时代的社会背景就是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就涉及到信息伦理,综合后就是选项B。而A、C、D项都只是信息社会的某一方面。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