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1620

发布时间:2023-04-26 20:00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我国《民法总则》颁行以后,就将展开民法典分编的立法。期待在分编立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护,进一步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因为我们当前处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高科技发明面临着被误用或滥用的风险,这会给个人隐私权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例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人肉搜索”泛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非法盗取他人的信息、邮件等行为屡见不鲜,诸如此类的行为严重侵害了个人人格权,甚至危及财产及人身安全,需要在立法层面做出有效应对
文中提出的“有效应对”,主要是指:

A:加强人格权立法,提升人格权保护水平

B:通过分编立法,彰显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

C:强化对“人肉搜索”等不法行为的打击

D:注重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法治研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表达了对民法典中强化个人人格尊严保护的期待,接着分析原因——高科技发明可能会对个人隐私等人格权带来现实威胁,甚至危及财产及人身安全,需要在立法层面上做出有效应对。因此,“有效应对”主要是指前文提到的在民法典的分编立法过程中强化对人格权的保护,A项与此相符。
C、D两项均未体现出“立法层面”,B项未体现“人格权”,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6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8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6题

2、【言语理解】凡事绝非一日之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对积弊日久、历史欠账较多的生态环境来说,更不可能一蹴而就、________,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劳永逸

B:一了百当

C:立竿见影

D:水到渠成

正确答案:C

解析:由“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可知,此处是说想改变积弊日久的生态环境应不懈努力,不可能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故所填词语应与“一蹴而就”语义相近。“一劳永逸”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一了百当”指事情的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很妥当、彻底;“立竿见影”比喻立见功效;“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四个词语中,只有“立竿见影”与“一蹴而就”语义相近。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3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8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0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

3、【言语理解】作家只有________公共关怀,个人化的审美追求才不会被个人功利湮没,才不会________谋取私利的工具,时下流行的某些“青春文学”因为缺少批判现实的公共关怀,它们对现实的________其实是对现实的粉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坚持 落入 描画

B:秉持 沦为 描摹

C:兼具 成为 描述

D:坚守 变为 描绘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一空,“兼具”指两个同时具备,而此处只提及“公共关怀”一个方面,故其用在此处不当,排除C。
再看第二空,“落入……的工具”搭配不当,排除A。与“变为”相比较,“沦为”更符合此处的贬义色彩,排除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9题

4、【言语理解】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在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一年的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

A:介绍除夕的来历

B:介绍在年三十晚上如何驱除夕兽

C:除夕又叫年三十的原因

D:“夕”最怕红色和声响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引出“除夕”的话题,随后通过介绍关于除夕的传说来说明年三十被称为除夕的原因。故文段重点阐述的是“除夕”的由来,A项正确。B项的“如何驱除”和D项“夕”所怕的东西,都属于传说中的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C项逻辑错误,文段重在说明年三十为何叫除夕,而非除夕为何叫年三十,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7题

5、【言语理解】毋庸置疑,歪曲原意、难以卒读的译文断不可取;但表达与表意、本意与诗意,如同难以兼顾的跷跷板。正如专家所说:从________的逐字翻译到忠实而又自由的重述,到模仿、再创造、变化、解释性的对应……从哪一点出发,都可以产生________的译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严格 精彩

B:简单 直白

C:刻板 妥帖

D:认真 恰当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用于修饰“逐字翻译”,“简单”与“逐字翻译”体现的严谨、认真的态度不符,排除B。“刻板”指呆板没有变化,多含贬义。由后文的“从哪一点出发,都可以……”可看出,句中并未表现对逐字翻译的否定,“刻板”与文段的感情色彩不符,排除C。
第二空,句意为无论从哪一点出发进行翻译,译文内容都会很优秀、出色。“精彩”指优美、出色。“恰当”指合适、妥当。二者相比,“精彩”更能表现译文的出色,排除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39题

6、【言语理解】所谓的“现代化”,是用高新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而不是适得其反地将过去连根拔起,慌忙移植一个外国的东西。所有对文化的保存都不是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恰恰是为了未来,因为没有过去的人必然失去未来。
这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

A: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的重塑

B:运用高新科技保存民族文化的意义

C:保存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

D:民族文化应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现代化”的内涵是用高新科技去保存一个民族最珍贵、最重要的东西,接着阐述了对文化的保存不单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未来的发展。由此可知,该文段意在强调“保存文化对民族未来发展的价值”,即C项。A、D两项均不能从文段中得到,B项强调“高新科技”,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刻在澡盆上的警词,其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肌肤上的污垢,引申为精神上的弃旧图新。也就是说,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________。“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动态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强调创新的,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________,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锲而不舍  夜郎自大

B:

循序渐进  坐井观天

C:

迎难而上  抱残守缺

D:

持之以恒  因循守旧

正确答案:D

解析:

先看第二空,由“要求人们以一种革新的姿态,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而不能”可知,所填词语应与“革新”构成相反相对关系,表达“不革新”之意。“夜郎自大”指妄自尊大。“坐井观天”比喻眼界狭窄,见识不够。两者均与文意无关,排除A、B。“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填入符合文意。

再看第一空,“迎难而上” 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文段并未表达有困难之意,排除C。“持之以恒”指以不变的意志长期坚持下去,填入与“日日新”对应恰当。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3题

8、【言语理解】中国钢琴音乐经过百年的探索和积淀,已经形成蔚为大观的自身传统,其中确乎涌现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杰作,向世界乐坛发出中国的独特声音。但略显遗憾的是,某些出色的作品还没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不仅公开演出率过低,而且在教学运用、批评研究、宣传出版等方面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讨论的话题是:

A:钢琴音乐发展的百年历史

B:中国钢琴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

C:钢琴音乐的既有成就与影响

D:中国钢琴音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肯定了中国钢琴音乐取得的成就,然后以“但略显遗憾的是”转折,说明某些出色的作品未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播。文段最后提出存在的问题,接下来应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D项与末句话题一致,当选。
文段围绕“中国钢琴音乐”展开,A、C两项脱离了“中国”这一限定范围,排除。B项与文段论述中国钢琴音乐状况的话题不相关,也可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6题

9、【言语理解】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一出,中国赴日旅游人数锐减,国内多家航空公司也调减了赴日航线。在东京召开的亚洲最大旅游博览会——“2012年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最大的参展团中国旅游参展团表示不参加此次活动,中国国家旅游局驻东京办事处,日前向日本旅游业协会发出了取消参会的通知。
对上面这则消息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必然导致经济衰退

B:日本政府“购岛”闹剧致中国航线班次锐减

C:中国参展团因为“购岛”闹剧向日本旅游业协会发出通知

D:中国旅游参展团拒绝参加日本旅游博览会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了日本政府“购岛”闹剧一出,中国赴日旅游人数锐减,然后引出了中国旅游参展团拒绝参加“2012年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这一事件。由此可知,文段落脚点为后者。D项表述正确。A、B两项非文段重点,C项没有体现出“拒绝参加”,均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15题

10、【言语理解】语言和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故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但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不自觉地变异和改造其原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词汇逐渐本土化。日久天长,源流模糊,体用隔断,变异逃生,一旦借词身上的“异域特征” 诸如音素、音节的构成等 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外来词汇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B:本民族语言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

C: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本土化过程

D: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与消失的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说词语的借用自古至今都很常见,指出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然后指出当外来词汇进入一个国家后,当地民族会在适应吸收新成分的同时,变异和改造其原貌,使得外来词汇逐渐本土化。最后说一旦借词的“异域特征”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它们就会被当地人视为自己母语中的一部分,即论证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通过分析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外来词汇使用的普遍性及其本土化过程,对应C。
A项,文段说明了外来词汇本土化的过程,但并未说明外来词汇对本民族文化的影响,排除。
B项,文段只提到当地民族会适应吸收新成分和变异改造外来词汇,并未具体介绍“吸收改造外来词汇的方式”,排除。
D项说法错误,文段尾句说的是借词的“异域特征”在使用者的意识里淡化或消失,而不是“外来词汇在母语中淡化和消失”,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2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