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诉诸群众指的是为了赢得众人同意一项主张时,不诉诸相关的事实和理由,而通过激起众人的情感和热情,以达到目的。不是服人以理,而是动人以情。这是宣传家、政客和广告商最常用的辩论方式。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哪项属于诉诸群众?
A:某宣传家说:“在座的都要支持我的主张,因为我的主张是合理的!”
B:某政客说:“大家投我一票,选择我就是选择了未来!”
C:某广告说:“好吃的包子叫龙凤,因为它采用了宫廷秘方!”
D:某刑事被告人说:“我是家里的顶梁柱,希望法官量刑时综合考虑!”
正确答案:B
解析:诉诸群众定义的关键信息:不诉诸相关的事实和理由,而是激起众人的情感和热情。
A项,通过指出自己的主张合理来说服众人支持自己的主张,陈述了相关的事实和理由,且并未动人以情,不符合定义。
B项,政客并未陈述相关的事实和理由,仅依靠众人的情感和热情,属于诉诸群众。
C项,通过指出龙凤采用了宫廷秘方来说明龙凤包子好吃,陈述了相关的事实和理由,不符合定义。
D项,通过指出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来说服法官量刑时综合考虑,陈述了相关的事实和理由,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2、【判断推理】一篇学位论文只有通过了学术诚信审查并获得外审专家的一致通过,才能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下列各项中,除了哪项都符合题干的断定?
A:一篇学位论文即便通过了学术诚信审查、获得了外审专家的一致通过,也不一定能进入答辩环节
B:一篇学位论文进入了答辩环节,说明它不仅通过了学术诚信审查而且获得了外审专家的一致通过
C:一篇学位论文要进入答辩环节,通过学术诚信审查和获得外审专家的一致通过,两者缺一不可
D:一篇学位论文不能进入答辩环节,这说明它或者没有通过学术诚信审查,或者没有获得外审专家的一致通过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通过学术诚信审查并获得外审专家一致通过←进入论文答辩环节。
A项,肯定前件不能进行有效推理,即便通过了审查和外审,也不一定能进入答辩环节,符合题干断定。
B项,进入了答辩环节,一定通过审查和外审,肯定后件则肯定前件,符合题干断定。
C项,要进入答辩环节,必须一致通过审查和外审,肯定后件则肯定前件,符合题干断定。
D项,不能进入答辩环节,否定后件不能进行有效推理,得不出任何确定的结论,不符合题干断定。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46题
3、【判断推理】微机:电脑桌:办公室
A:仪器:小白鼠:实验室
B:门:窗:家具
C:芹菜:炒锅:食堂
D:牛:马:大草原
正确答案:C
解析:微机放在电脑桌上,电脑桌在办公室里。
A项,小白鼠与仪器位置相反,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门和窗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位置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芹菜在炒锅中,炒锅在食堂里,与题干关系相同。
D项,牛和马是并列关系,不存在位置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
4、【判断推理】继续犯,又称持续犯,指犯罪行为与该行为引起的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属于继续犯的是:
A:孙某与有夫之妇张某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被张某丈夫发现后,张某与孙某断绝了关系,孙某怀恨在心,两天之内先后将张某及其丈夫杀害
B:李某举报某派出所所长王某徇私舞弊,王某为报复李某,借执法之名,将李某非法拘禁3日
C:张某非法行医三年多,导致1人死亡,2人身体残疾
D:王某在走私毒品的过程中,遇到边防人员的检查,王某以暴力方法抗拒检查
正确答案:B
解析:继续犯的定义要点: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
A项,当受害人死亡时,犯罪过程便全部完成,不存在继续或者持续状态。
B项,非法拘禁在受害人被拘禁的3日内处于继续状态,符合定义。
C项,当受害者死亡或残疾时,犯罪过程便全部完成,不存在继续或者持续状态。
D项,走私毒品和暴力抗检不是同一犯罪行为,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
5、【判断推理】省份:河北:石家庄
A:水果:桃子:桃核
B:亚洲:中国:北京
C:昆虫:蜜蜂:蜂蜜
D:企业:民企:华为
正确答案:A
解析:河北是一个省份,石家庄是河北的组成部分。
A项,桃子是一种水果,桃核是桃子的组成部分,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中国位于亚洲,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蜜蜂是一种昆虫,蜜蜂可以酿造蜂蜜,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民企是企业的一种,华为是一家民企,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6题
6、【判断推理】菜刀:食物
A:子弹:枪支
B:毛巾:身体
C:铅笔:书籍
D:窗帘:窗户
正确答案:B
解析:菜刀可以用来切食物,且食物是菜刀的直接作用对象。
A项,使用枪支时需要子弹,二者搭配使用,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毛巾可以用来擦身体,且身体是毛巾的直接作用对象,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C项,铅笔和书籍是并列关系,都属于学习用品,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D项,窗帘可以用来遮挡窗户,但窗户不是窗帘的直接作用对象,窗帘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光线、视线等,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48题,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5题
7、【判断推理】桥梁:河岸
A:信件:邮局
B:楼梯:楼层
C:电话:沟通
D:火车:终点
正确答案:B
解析:桥梁连接河岸的两端。
A项,邮局邮寄信件,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楼梯连接楼层的两端,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电话可以用来沟通,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火车到达终点,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
8、【判断推理】不用“管住嘴,迈开腿”就能成功瘦身,大概是很多人的梦想。然而,一边吃得很饱一边掉体重却成了宇航员们的噩梦,因为这会使宇航员损失骨骼和肌肉,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宇航员总是表示已经吃饱了,然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体重却减轻了。为什么宇航员摄入的食物不够?一位航空研究人员提出,这是因为食物在失重环境下不会像在地球上一样老实地待在胃里,它们在胃里漂动,撑开胃部,会更快地给大脑送去“你已经吃饱了,别再吃了”的信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驳斥这位研究人员的解释?
A:宇航员必须坚持每周六天的高强度锻炼,否则低重力环境会让肌肉萎缩,但这也意味着他们会消耗更多的热量
B:吃饭习惯于细嚼慢咽的人,通常在摄入过多的食物之前,大脑就能够接收到饱胀感,从而减低食欲,避免进食过多
C:实验证明,失重情况下,胃壁本身的张力并不受太大影响,胃的内部压力也没有太大变化
D:太空食物通常不需要太多咀嚼,研究显示,咀嚼次数越多,口腔活动会刺激体内消化和吸收活动更加活跃,热量消耗也越多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现象:宇航员总是表示已经吃饱了,然而与此同时,他们的体重却减轻了。研究人员的解释:失重环境下,食物不会老实地待在胃里,会撑开胃部,更快地给大脑送去“已经吃饱”的信号。
A项,指出高强度锻炼会造成更多的热量消耗,也会导致宇航员体重下降,但并不能说明宇航员体重下降是否有其他原因,无法驳斥研究人员的解释。
B项,指出细嚼慢咽的人容易在摄入过多的食物之前感受到饱胀感,从而停止进食,但与宇航员已经吃饱了体重却下降的现象无关,无法驳斥研究人员的解释。
C项,指出失重情况下胃壁的张力和胃的内部压力不会有太大变化,说明失重情况下食物并不会在胃里漂浮,也不会撑开胃部,可以驳斥研究人员的解释。
D项,指出咀嚼次数和热量消耗的关系,但并不能说明宇航员吃得很饱和体重下降之间的关系,不能驳斥研究人员的解释。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生回忆版第67题
9、【判断推理】替代效应是指商品价格上升后,消费者改用其他商品来满足其需求;而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用该商品来替代别的商品满足需求。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商品的价格直接关系到销量
B:消费者大多是根据价格而不是需求来选择商品
C:多种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同一种需求
D:商品的价格和供需关系是动态变化的
正确答案:B
解析:替代效应的定义要点:①商品价格上升后,消费者改用其他商品来满足其需求;②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用该商品来替代别的商品满足需求。
A项,商品价格上升后,消费者改用其他商品来满足其需求,说明了商品的价格直接关系到销量,正确。
B项,消费者是否选择购买商品,尽管有价格的因素,但是仍要满足其需求,才会选择购买,错误。
C项,消费者会用该商品来替代别的商品满足需求,说明了存在多种商品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求,正确。
D项,商品价格的上升和下降,会影响消费者对其选择,说明了商品的价格和供需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正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
10、【判断推理】语句的示意功能是指通过语句表达某种通知、告诫、命令或请求,目的在于要求别人按照语句表达的思想,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没有反映语句的示意功能的是:
A:全体学生请到操场集合
B:请您务必不要践踏草坪
C:禁止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D:销售部现在应该在开会
正确答案:D
解析:语句的示意功能定义的关键信息:通知、告诫、命令或请求,要求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
A项,属于通知,要求做出到操场集合的行为,符合定义。
B项,属于告诫,要求不做出践踏草坪的行为,符合定义。
C项,属于命令,要求不做出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符合定义。
D项,仅为陈述性语句,并未体现要求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86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8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