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心在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而相对忽视了广大的农村。其实,我国农村最需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心在城市
B: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需要城市与农村联动
C: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重心要向农村转移
D: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难点在农村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说“重心在城市”,接着用“其实”一词转折,表明“农村最需要”,即重心要向农村转移。A项偏离“农村”这一主题;B项,“城市与农村联动”无中生有;D项,文段主要说的是“重点”,“难点”无中生有。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当下中国文学描写官斗、职斗、婚斗、家斗的作品比较流行,这些作品中包含了不少对日常生活中权术和心机的描写。这样的写作有可能削弱文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文学有必要与正义结盟,形成诗性正义,以提升生活。
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当下文学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有下降的趋势
B:流行作品未必是好作品,这需要时间的检验
C:文学不应过度渲染权术机诈,否则有可能泯灭正义
D:生活中没那么多权术机诈,文学创作应该贴近生活,不能闭门造车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指出当下中国文学描写了许多生活中的权术和机诈,接着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有可能削弱文学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最后得出结论,文学应与正义结盟。可见作者想表达的是文学应多体现正义,少描写些权术机诈。C项与此表述一致。A、B两项与末句无关,非文段重点,排除;D项强调的是“文学创作应贴近生活,不能闭门造车”,偏离了“正义”的话题,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5题
3、【言语理解】岁末年初,一场“泄密风波”突如其来,包括国内最大的程序员网站CSDN、天涯社区等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在网上曝光的用户信息条数过亿,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危害最深的泄密事件”。一时间,短信、电邮、网站弹窗纷纷发出警示,强烈建议用户修改密码,“今天你改密码了吗”俨然成为网民之间的问候语。“谁来保护我的信息安全”成为公众的揪心之问。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须予以重视
B:知名网站的信息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C:及时修改密码是保护网上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
D:网民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普遍担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提到了岁末年初的一场“泄密风波”,数家知名网站的用户信息外泄,使公众个人信息网上曝光,然后讲该事件导致广大网民乃至公众人心惶惶,因此文段意在强调网络上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应予以重视,A项表述正确。B项的“知名网站”非文段论述重点,文段是由知名网站的泄密事件反衬信息安全形势的严峻,排除;C项,文段并非论述及时修改密码对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排除;D项,网民的担忧非文段重点,文段意在强调应有所作为以回应网民的担忧,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高友工在诗歌本文和抒情美学理论方面的 、宇文所安对诗中“时间”的 、孙康宜的诗人女权主义 、浦安迪的叙事文 、余国藩的明清小说跨文化 等,在此都各显“一家”之气象,颇能引发阅读兴趣。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研究 考究 分析 考究 解析
B:钻研 探索 追溯 解析 评析
C:探究 体味 辨析 分析 解读
D:探求 体会 追忆 考察 剖析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二空。考究:考查研究;刻意讲究;精致。当它取“考查研究”的意思时,其对象通常为比较理性的事物,如:考究史实。而句中“诗中‘时间’”的“时间”若已经在诗歌中写明也就不需要再考查研究,若没写明,就是比较感性的事物,用“考究”不合适,所以第二空不能填“考究”,排除A。再看第三空。“诗人女权主义”不是历史,也不是往事,不能用“追溯”或“追忆”搭配,排除B、D。故本题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全社会的成员起着________的作用。一个民族数学________的高低,与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耳濡目染 能力
B:润物无声 水平
C:循序渐进 素质
D:潜移默化 修养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耳濡目染”和“循序渐进”都不能用来修饰“作用”,排除A、C。
第二空,“水平”侧重于能力层面,“修养”侧重于素质层面,对应于“文明程度”,选“修养”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53题
6、【言语理解】胡兰成和唐君毅二人在知己和论敌之间,见解多有抵牾,________视对方为畏友,并未因观点相异而伤了和气。________胡兰成偶有激烈之语,唐君毅也不以为意,尝言“人之好不在其同而在于其各有所异”,他认为胡兰成的某些观点发人所未发,________介绍他的学生与之通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且 虽然 但
B:但 尽管 仍
C:但 即使 还
D:且 如果 却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见解多有抵牾”与“________视对方为畏友”间为转折关系,首先排除A、D。
第二空,“________胡兰成偶有激烈之语”与“唐君毅也不以为意”间为假设关系,排除表转折关系的“尽管”,应选“即使”。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7、【言语理解】
捆扎蔬菜的胶带实际上是涂过黏合剂的塑料膜。虽然胶带不是食品,但由于会和食品接触,也要遵守食品安全标准。不过,在塑料膜和黏合剂的生产过程中,由于聚合不完全或溶剂挥发不完全,确实可能有少量甲醛等小分子残留。但捆扎蔬菜用的胶带在自然放置状态下很稳定,降解释放大量甲醛的可能性极小。同时,市面上用来捆扎蔬菜的不只是普通胶带,有的是由动物胶和植物胶制成的胶带,自然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另外,体重为60千克的成年人,只要他每日甲醛摄入量不超过12毫克,就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食用胶带捆扎的蔬菜影响健康的概率很小
B:
捆扎蔬菜的胶带自然放置时并不产生甲醛
C:
植物胶制成的胶带才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D:
60千克成年人每天只应摄入12毫克甲醛
正确答案:A
解析:
A项说法正确,由“但捆扎蔬菜用的胶带……降解释放大量甲醛的可能性极小”“同时……自然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另外……就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可推知。
B项说法不正确,由“但捆扎蔬菜用的胶带……降解释放大量甲醛的可能性极小”可知,“并不产生甲醛”为绝对表述,排除。
C项说法不正确,由“有的是由动物胶和植物胶制成的胶带,自然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可知,动物胶制成的胶带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植物胶制成的胶带才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为绝对表述,排除。
D项说法不正确,由“体重为60千克的成年人,只要他每日甲醛摄入量不超过12毫克,就不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可知,“每天只应摄入12毫克甲醛”概念变化,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7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8题,202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8题,202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8题,2021年内蒙古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3题
8、【言语理解】羞怯的人对批评非常敏感,批评让他们觉得己不如人。此外,________________,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称赞。一个羞怯的人会以这样的话语来回答他人的赞美之辞:“你这么说只不过是想让我感觉好点罢了,我知道这不是真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不理会自己所受到的称赞
B:他们也因别人的称赞而感到高兴
C:他们也很难因别人的赞美而觉得高兴
D:他们也很容易因别人的赞美而觉得难过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横线处后面的句子,由“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称赞”可知,羞怯的人不会因为称赞而高兴,故首先排除B。由此也可知他们没有不理会自己所受到的称赞,排除A。再由羞怯的人对别人赞美的回答“你这么说只不过是想让我感觉好点罢了,我知道这不是真的”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容易因为别人的赞美而难过。故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
9、【言语理解】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机制,要求每个人应该拥有同等的竞争和选择权利,反映到公共领域,就是确立以投票表决为中心的民主程序。因为公共事务的决策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利益消长,所以民主的作用就是保障每个人拥有平等的经济权益和交易地位。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A:市场经济与民主的关系
B:公共事务应该怎样决策
C:民主与个人经济权益的关系
D:民主如何保障平等权利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是主旨句,第二句对其作进一步解释说明。故文段意在说明市场机制要求在公共领域确立民主程序,即市场经济与民主的关系,A项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在量子理论产生之前,人类在宏观世界里从未观测到任何负能量的物质。把真空的能量定为零的经典物理学,无法________一种比真空具有更少能量的物质。而在量子理论中,真空不再是________,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虚粒子对(一种永远不能直接检测到、但其存在确实具有可测量效应的粒子)产生和湮灭。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理解 高高在上
B:相信 空空如也
C:认可 一尘不染
D:接受 一无所有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语义较抽象,不易辨析,可先看第二空寻找突破口。第二空,由“把真空的能量定为零”“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虚粒子对产生和湮灭”可知,在量子理论中,真空不像人们认为的是没有能量的。“高高在上”形容领导者不深入实际,脱离群众;“一尘不染”形容环境非常清洁。二者均不能与“能量定为零”构成呼应,排除A、C。“空空如也”指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一无所有”指什么都没有,B、D两项符合句意。第一空,“相信”多指人的主观感觉,描述物理学对物质能量的认识,“接受”更准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6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