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1577

发布时间:2023-04-20 2:19     浏览量:13

1、【言语理解】我磕磕绊绊地走在村庄里,似乎仅仅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和喘息。两堵泥墙的夹缝偶尔闪出一条窄窄的小巷,光滑的石板路笔直地伸入纵深之后一折绕走了。巷子尽头的泥墙有一扇小小的石窗,窗内乌黑一片。沿途遇见了若干倒塌的院落,阳光之下芳草萋萋,几堵孤立的残墙缄默不语,两扇开始朽烂的门板黯然歪倒在地。随行的朋友从路上捡起一根竹条,说下一个路口的几条狗十分凶悍。话音未落,一群大大小小的黄狗雄赳赳地冲出来,拥挤在路口伸长脖子狂吠,仿佛他们才是这些房子的真正主人。
这段文字最合适的标题是:

A:宁静的村庄

B:落寞的村庄

C:孤独的村庄

D:原始的村庄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沿途遇见了若干倒塌的院落,阳光之下芳草萋萋,几堵孤立的残墙缄默不语,两扇开始朽烂的门板黯然歪倒在地”中的“倒塌”“萋萋”“孤立的残墙”“朽烂”可知,文段描述的是一种落寞的景象,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

2、【言语理解】新技术发展让阅读进入了更广阔的天地。这一方面给“阅读”带来许多新的体验,同时也使得新媒介下的阅读难免沾染上过度娱乐化、碎片化甚至浅薄的弊病。这让新媒体时代阅读的厚度和深度,在某种程度上迥别于传统的纸质阅读。如何避免过度碎片化的快餐式阅读,让花费在读书上的精力和时间真正“物有所值”,同时打通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之间的文化隔膜,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传统阅读与新媒体阅读存在差异

B:新媒介下怎样构建新的阅读模式

C:如何利用新技术跨越阅读鸿沟

D:新媒体时代阅读面临新的挑战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新技术发展对阅读的影响,然后指出如何避免过度碎片化的快餐式阅读,同时打通传统阅读和新媒体阅读之间的文化隔膜,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问题。D项的“挑战”是对末句“问题”的同义转述。
A项非文段重点,B、C两项的“怎样”“如何”文段均未涉及。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0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40题

3、【言语理解】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也是五千年抗击灾难的历史。在战胜灾难的过程中,这个民族越来越强大。这次雪灾和历史上的一次次灾难一样,在带给我们教训的同时,我们这个民族一定会通过抗灾收获些什么。尤其是在这个广土众民的国家由传统农业社会急剧向工商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填入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A:灾难将成为比农业社会更可靠的信赖关系的催化剂

B:灾难将为政府组织民众应对各种危机提供有益的经验

C:灾难将促使民众更加成熟

D:灾难将促使政府和民众更加成熟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表述与常识不符,排除。B项“应对各种危机”表述夸张,与文意不符,排除。C项只提到了“民众”,没有提到“政府”,由文中的“广土众民的国家”可知D与前文衔接更紧密。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关于枕头,现代人比前人的认识和经验都要多得多,但是人们记得最________的话,却是古人说的“高枕无忧”,现在被________最多的,恰恰也是这句话,“高枕”被认为是颈椎问题的诱因之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刻 指责

B:清楚 批评

C:牢固 谴责

D:广泛 批判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广泛”与“记得”不能搭配,排除D。“清楚”“牢固”“深刻”填入均可与“记得”搭配。第二空,“指责”“谴责”两词责备意味过重,且对象多为人,而“批评”程度适中,用于描述人们对“高枕无忧”这一说法的不认可态度最恰当,排除A、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8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8题

5、【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笑,只是细节,本不是大事,但某些官员不合适的笑,能让人捕捉到他们的冷漠与失职

B:城管处在政府权力的边界,是老百姓最容易看到的政府人格形象,也是官民积怨最容易发泄的情绪出口

C:2013年7月,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公司高管因向政府官员、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涉嫌严重经济犯罪而被立案侦查

D:有一次我去一个著名的“造假村”做调研,他们用面粉和糖来做一些板蓝根之类的假药,结果脱贫致富了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存在逻辑错误,“政府官员”“医生”是人,不能与“医院”并列。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2题

6、【言语理解】每一种行为都来自一定的思想,但是,每一种思想却不一定导致一定的行动。古人云“三思而后行”,语言是思想的外在表现,不一定都是行动的信号。人们越是充分运用语言工具自由地交流思想,越是能达于正确的认识以支配较为理智的行动。因此,镇压言论往往不是防止错误的行动,倒是防止了深思熟虑的行动。其结果必然是,假如压力有足够大,人们则消极被动;假如压力小了,人们就任意乱动。
作者通过以上文字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

有思想就会产生行动

B:

限制言论会限制思想

C:

限制言论可以限制行动

D:

行动产生于思想

正确答案:B

解析:

由“因此”一词可知,文段的重点应该是其后面的内容,即镇压言论的消极作用。故首先可排除A、D。C项表述有误,限制言论只能防止“深思熟虑的行动”,而不能防止“错误的行动”。故本题答案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7、【言语理解】作为一个公司领导,不需要、也不可能事必躬亲,但一定要      ,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      ,在某一细节操作上做出榜样,并形成      ,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无法      。只有这样,企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察秋毫 周密 威慑力 搪塞

B:明辨是非 周详 使命感 推脱

C:抓大放小 透彻 好习惯 塞责

D:高瞻远瞩 入微 内聚力 敷衍

正确答案:A

解析:这段文字旨在说明公司领导在注重细节方面如何有效管理员工。解题时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对应关系。从几个词语的含义中可知与“注重细节”意思相近的只有“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对应“能够在注意细节当中比他人观察得更细致”;“周密”对应“细致”;“威慑力”对应“使每个员工不敢马虎”;“搪塞”对应“马虎”。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本来可以像其传记作者支魏格所言,做个生意人或不动产投机者或银行家,可他却选定文学创作,立志要当文学上的伟大征服者,并以此为生。虽然他也曾经做过投机生意,办过印刷出版,为附庸风雅在上流社会虚掷光阴,然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没有忘记他应该做的事情,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文学创作,为世人留下了近百部杰出作品。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

A:执着成就了伟人

B:职业的选择源于兴趣

C:理想与现实总会存在差距

D:丰富的生活体验是创作的源泉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介绍的是巴尔扎克坚持文学创作为世人留下了近百部杰出作品的故事。文段并未表明文学创作是巴尔扎克的兴趣所在,排除B。文段没有将现实和理想进行对比,C项无中生有,排除。文段未提及巴尔扎克的生活体验对其创作的影响,排除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科学研究表明,评判性的阅读是一个要求很高且需要付出相当大耐性的阅读过程。在进行审慎评判的过程中,阅读者需要放缓阅读速度,并用手中的笔随时在文章中标记出需要注意的各项重点,从而使阅读内容很好地结合阅读者的读后感想以及相关结论和疑问。因而在这一过程中,阅读者需要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角色。
下列最能概括上述内容的是:

A:评判性的阅读是一个缓慢、枯燥但十分必要的阅读过程

B:阅读者需要养成质疑所阅读的内容的习惯

C:评判性的阅读应该发生在我们每天的阅读过程之中

D:评判性的阅读需要集中注意力并认真思考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主旨大意:“评判性的阅读”需要付出相当大的耐性,需要慢速阅读并在文章中标记重点,以此展现出读者的读后感以及相关结论和疑问。
A项,“枯燥”在题干中并未提及,无法概括。
B项,题干中说的“疑问”而非“质疑”,属于偷换概念,无法概括。
C项,题干并未说明要每天都进行评判性的阅读,属于无中生有,无法概括。
D项,指出评判性的阅读需要集中注意力并认真思考,符合题干内容,可以概括。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54题

10、【言语理解】香龙血树又名巴西木,为天门冬科龙血树属下的一个种,是一种原生于非洲的开花植物,生长于海拔600~2250米的高地。巴西木株形整齐优美,叶片宽大,富有光泽,苍翠欲滴,是著名的新一代室内观叶植物。中小盆植株可以点缀书房、客厅和卧室等,显得清雅别致;大中型植株布置于厅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处,可较长期欣赏,颇具异国情调;尤其是高低错落种植的巴西木,枝叶生长层次分明,还可给人以“步步高升”之寓意。
从这段文字中无法得知的信息是:

A:香龙血树的地理分布

B:香龙血树的形态特征

C:香龙血树的观赏作用

D:香龙血树的名称来源

正确答案:D

解析:由“生长于海拔600~2250米的高地”可推出A;由“株形整齐优美,叶片宽大,富有光泽,苍翠欲滴”可推出B;C项的观赏作用可由最后一句话推出。D项的“名称来源”文段没有提及。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5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