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我们在大脑疲倦的时候,往往随意地将课本以外的书籍取来阅读,( )这书籍就成了常和我们亲近的一种消遣品。( )我们既然以它当作消遣品,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没有严格的选择。
A:因此 因而
B:那么 因而
C:那么 因为
D:因此 因为
正确答案:D
解析:经过分析,第一个空前后的两个分句之间为因果关系,故选“因此”;“因而”与“因为”引导的都是表因果关系的句子,但二者在句子中应用的位置不同,“因为”引导的是原因,“因而”引导的是结果,“以它当作消遣品”正是“没有严格的选择”的原因,故第二个空选“因为”。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8.别人的脸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对别人的态度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是一样的。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爱出爱返,仁往仁来;恨出恨进,怨往怨来”。
这段话告诉我们:
A:和谐社会是人们的主观感受
B:人的素质决定着为人处世的态度
C: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我们对别人的态度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是一样的”以及“爱出爱返,仁往仁来;恨出恨进,怨往怨来”可知,本段主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C项符合题意。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26.油价跟人们对未来供求情况的预计有关。产油国根据未来的供求情况来决定是现在出售石油,还是把它留在地下以后再卖。当前市场认为,石油会变得稀缺,需求将上升,所以产油国必将抬高油价。有人认为这一预计是错误的,如果石油供应不变,人们会因为高油价而降低需求。
这段文字中“这一预计”指的是:
A:产油国将抬高油价
B:能源消费量将呈下降趋势
C:未来对石油的需求量会增大
D:产油国会减少石油的开采量
正确答案:A
解析:B、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为干扰项。由文段第一句话就可知,这里的“预计”指的是对“供求情况”的预计,而C只说了“需求量”,即“求”,而没有体现“供”。故C也不符合题意。而价格能反映供求关系,故A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另外,根据指示代词“这”的就近原则也可以迅速地选出答案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
近年来,一直有医疗业内人士________国家承认医疗方法的专利,充实知识产权保护的内涵。尽管这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备受________的话题,但只有受到保护的知识,才能更好地传播,这已是久经验证的规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要求 关注
B:
建议 推崇
C:
敦促 期待
D:
呼吁 争议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空,“要求”指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多用于对下级或对自己,不能用于医疗业内人士对国家,排除A。“敦促”指催促,多用于外交辞令,不能用于个人对国家,排除C。第二空,“但”提示此处所填词语应与转折后的“只有受到保护……才能……”构成反义对应,说明对于医疗方法申请专利问题国际上也有不同意见,未达成共识。“争议”填入符合语境,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在校园里结缘的友谊之所以显得那么纯粹感人,________________,只是单纯地悲伤与快乐,完全不在乎对方的家世背景,也不琢磨对方是否会成为日后的资源。这些在懵懂彷徨中一起走过的同学、老友都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无论多久没见,只要相视一笑就会让人立刻回到过去,不设防,不计算,不演不装,以诚相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因为那个年龄未被成人世界的功利所裹挟
B:因而我们毫不怀疑真挚的友谊可以净化心灵
C:是因为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感情特别牢固
D:其实是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情感回归和慰藉
正确答案:A
解析:对应横线前的“之所以”,以“是因为”开头的A、C两项承接前文更顺畅,排除B、D。横线后的“家世背景” “日后的资源”说的是功利心,A项与此对应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大致意思是要求学者能较好地掌握研读经典和撰写论文所需要的语言文字。这一点具有普适性,而对于研究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的学者来说尤其重要。没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不熟练掌握英语、梵文等外语,仅从白话本、汉译本这些第二手资料入手来做学问,固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不大可能成为学术大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掌握古文字和外语是搞好学术研究的前提
B:占有第一手资料才能取得突出的学术成果
C:正确解读语言文字是文化研究的关键所在
D:语言文字功底影响学术研究的深度与水平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说明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对于研究者尤其是研究传统文化或西方文化、印度文化的学者的重要性,接着指出没有扎实的古文字功底,不熟练掌握外语“固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但不大可能成为学术大家”。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语言文字功底的重要性,D项正确。
考题出处:2013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
7、【言语理解】赛场上的竞技仿佛象征了民族之间的较量,金牌成了民族荣誉的证明,一切都似乎________。人们如此________地以民族主义观念包装各种体育竞技,以至于没有多少人愿意指出,这仅仅是某一个特殊场合人为的临时规定。因为一项竞技失利,运动员就自责“对不起国家”,利用体育赛事证明民族国家的强盛似乎已经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经地义 娴熟 约定俗成
B:不容置疑 肯定 天经地义
C:自然而然 骄傲 不容置疑
D:自然天成 开心 不约而同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此处说的是金牌代表着民族荣誉这种观点被广泛接受。“自然天成”指没有经过人工加工,通常用来形容景观、宝石、某种自然现象,甚至人物的美丽,填入不合语境,排除D。
第二空,由“以至于没有多少人愿意指出,这仅仅是某一个特殊场合人为的临时规定”可知,作者认为原本金牌并没有如此厚重的代表意义,只是人们习惯于将它赋予了更多意义。“娴熟”意为熟练,可以表示经常做而变得熟练,符合文意。“肯定”“骄傲”都不能体现出这种“习以为常”,排除B、C。
第三空,“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9题,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7题
8、【言语理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
以上材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包容性
B: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C: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
正确答案:D
解析:“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所在。其中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印”“中国结”等词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早已成为”“烙在”等词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C三项在文段中均未体现,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
9、【言语理解】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D: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话题一致原则,画线处前文说的是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勾画着自身的影像(“作者形象”),后句说的是“作者形象”是什么。由此可知,画线处句子也应围绕“作者形象”展开,符合此要求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6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10、【言语理解】现在很多人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找什么问题、线索、资料,不假思索就去打开搜索引擎。可是网上的信息往往真假参半,怎么能不加考辨就当作研究的依据呢?再说,这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的行为,并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形成“偷”的惯性。人们理解某种事物,往往需要逐步去了解和熟悉,这个过程可能有许多感性的认知,是重要的积累。如果过多依赖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碎片化思维不利于人们感性认知的形成
B:人们应增强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辨识能力
C:过于依赖互联网会阻碍人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D: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和途径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人们习惯用搜索引擎查资料这一现象,接着指出网络信息真假参半,不能直接当作研究的依据;然后指出从网上搜索信息的行为不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可能形成“偷”的思考惯性,接着论述了人们理解某种事物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获得感性的认知和知识积累,最后进一步强调如果过多依赖网上的结论,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作者的观点是过多依赖搜索引擎去获取网上的结论无助于思考力的提升,反而容易形成碎片式、拼贴式思维,C项表述与作者观点相符,当选。A项脱离了互联网这一论述对象,排除。B项只是针对过于依赖互联网其中一个弊端提出措施,不具有概括性,排除。D项未涉及互联网对人的思考力的影响,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