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1458

发布时间:2023-03-31 18:02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欲望膨胀,人们往往得陇望蜀,迷失在幸福价值的追求中。(贪得无厌)

B:一国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学员们讲:“学习传统文化,没有下课的时候”。(苦口婆心)

C:从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实践来看,对个人和情感的诉求的确是吸引观众的金科玉律。(清规戒律)

D:我们铭记的是那段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提醒的是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时刻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语重心长”侧重于话有分量,情意深长;“苦口婆心”侧重反复劝导,不厌其烦。两词侧重不同,不能替换。C项“金科玉律”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清规戒律”泛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前者为褒义词,后者为贬义词,不可替换。D项“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聚集起来;“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前者为贬义词,后者为褒义词,不可替换。A项两词都表贪心之意,可以替换。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调整利益分配方式,必然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削弱一部分人获取利益的权利和机会。这就难免使深化改革举措引起反弹,产生阻力。然而,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必须以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勇气,勇往直前。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改革已进入关键时间

B:既得利益者是阻碍改革的重要因素

C:改革的本质是利益的重新分配

D:深化改革就要去触动利益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深化改革必然触动既有利益格局,从而引发阻力。然后以“然而”转折,说明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必须勇往直前。由此可知,文段说的是克服阻力深化改革的问题,选项中围绕“深化改革”展开的只有D,故当选。
A、B两项为转折前的内容,不是论述重点。C项“本质”这一说法无法得出,且不是论述重点。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3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3题

3、【言语理解】企业经营是为了获得利润,人生经营是为了让自己增值。可是,价值的大小并不由你说了算,它的________掌握在别人的手上,而别人永远不会________赋予你理想的价值,你必须先去做一块招牌,放大自己的价值,________他们去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一项是:

A:评价 简单 启发

B:准则 随便 引导

C:标尺 主动 提醒

D:指标 盲目 影响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你必须先去做一块招牌,放大自己的价值”紧承前句解释说明面对别人不赋予你理想的价值,你该如何去做。“主动”最契合句意。正因为别人不会主动,“你”才必须主动。
其他两空,“标尺”“提醒”填入第一空和第三空也契合句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统计学家告诉我们,买一张彩票正好中大奖的概率________──比如说,英国国家彩票的中奖概率大概就只有1400万分之一,相当于你连续投24次硬币全是正面朝上,远远低于被________的陨石砸中的可能性。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微不足道 祸从天降

B:绝无仅有 不期而至

C:不可多得 不期而遇

D:微乎其微 从天而降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概率大概就只有1400万分之一”可知,此处意为中奖的概率非常小。“微不足道”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绝无仅有”指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这三个词语均不能用来描述中奖的概率,排除A、B、C。“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填入符合句意。
第二空,用“从天而降”修饰陨石也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7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4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6题

5、【言语理解】速冻食品技术快速地把食物温度降低到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相当于把食物固定在了冻前的状态。因此,如果不是保存时间很短的真正的“新鲜食品”,那么“速冻食品”更能保存食物的营养并保证它的安全性。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A:速冻食品技术关键在于速冻

B:速冻食品可保有食品营养

C:速冻食品实际优于新鲜食品

D:速冻食品是具有安全性的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中“速冻食品技术快速地把食物温度降低到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可知,A项正确。
由“‘速冻食品’更能保存食物的营养并保证它的安全性”可知,B、D两项正确
文段并未将两种食品进行比较,因而无法得出C项的结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历史研究的任务,不仅在于弄清每一件具体史实的原貌,更在于揭示隐藏在历史现象背后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忽视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只能是________,无法真正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忽视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又成了________,同样难以揭示历史演进的奥秘。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夸夸其谈 缘木求鱼

B:纸上谈兵 舍本逐末

C:空中楼阁 盲人摸象

D:坐而论道 断章取义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此处是对忽视宏观研究的微观研究的评价,忽视宏观研究,即缺乏全局意识,那么微观研究则是片面的、狭隘的。“缘木求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舍本逐末”意为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指轻重倒置。两词与文意强调的片面、狭隘之意无关,排除A、B。“断章取义”指引用他人的文章或谈话,只截取其中一段的意思,而不顾全文或原意。其用来形容历史研究不恰当,排除D。“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了解不全面,以偏概全,乱加揣测,填入符合文意。
验证第一空,“空中楼阁”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幻想,填入此处用来表示对忽视微观研究的宏观研究的评价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3题

7、【言语理解】①透过中华文化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演进过程中,虽历经劫难,但每次都能发扬光大、传承至今
②根据英国著名学者汤因比的著述,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存在26个文明形态
③可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就在于其中蕴含着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④这种稳定与新生的辩证统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⑤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深藏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具有相对恒久的稳定性,并且能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出新的光彩
⑥其他古老文明或中断或湮灭,唯有中华文化体系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①②⑥⑤④

B:①②⑤④⑥③

C:⑤④①②⑥③

D:②⑥①③⑤④

正确答案:C

解析:③以总结词“可见”开头,表明前文有分说的内容,放在首句不恰当,排除A。⑥中的“其他古老文明……中华文化体系……”是对②中“26个文明形态”现状的具体说明,故②⑥应前后紧密相连,排除B。对比C、D两项,③以“可见”开头,引出结论,更适合作为尾句,排除D。
验证C项逻辑,⑤④指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所在,①②⑥通过与其他古老文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③总结说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关键就在于其中蕴含着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符合逻辑。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59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58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8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64题

8、【言语理解】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精兵减政 问心无愧

B:人所不耻 竭泽而渔

C:恃强凌弱 屈打成招

D:迫不急待 防微杜渐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精兵减政”应为“精兵简政”,B项“人所不耻”应为“人所不齿”,D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7题,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7题

9、【言语理解】①这不仅表明了工业社会对于文化生产的接管、改造和重新规划,而且,技术的意义开始占据前所未有的份额
②电影的诞生是技术介入艺术的里程碑事件
③技术始终是文化生产的组成部分
④尽管如此,技术从未扮演艺术的主角
⑤庄子、杜甫、苏东坡、《窦娥冤》《红楼梦》,这些经典令人敬重的原因是其深刻的思想和洞察力,而不是其书写于竹筒,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⑥从青铜铸鼎、笔墨纸砚到瓦舍勾栏的兴盛、印刷时代的降临,艺术符号的制作及其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⑤④⑥②①

B:⑥⑤④②①③

C:③⑥④⑤②①

D:⑥④⑤③②①

正确答案:C

解析:④以“尽管如此”开头,引出“技术从未扮演艺术的主角”的观点。与④呼应,其前句应论述技术对艺术很重要,⑥与此相符,⑥应在④之前,排除A。
⑤强调经典令人敬重是因为其思想和洞察力,不是因为技术,这是对④的举例论证,⑤应紧跟在④之后,不应置于④之前,排除B。
⑥以“从……到……”举例说明艺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是对③中“技术始终是文化生产的组成部分”的进一步阐述,⑥应紧跟在③之后,排除D。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9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9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

10、【言语理解】巫鸿考察了中国早期佛教题材的造像艺术,也认为“没有一例具有原有的佛教意义或宗教功能”,佛像与西王母、东王公像之间不但对应,而且可以互相置换;莲花、舍利和白象等佛教象征物也是作为祥瑞出现的,因此,这只能看作为流行艺术对佛教因素的借用,而这正是佛教艺术初入中国时的基本情形。但他同时也强调:“正是以这样一种粗浅的方式,佛教逐步得以在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立足。”
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佛像与西王母可以互相置换是佛教早期传入时的一种粗浅的表现方式

B:早期佛教题材的造像艺术都不具有原初的佛教意义

C:佛教早期之所以能扎根立足主要原因在于把佛像、莲花等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相比附而存在

D:莲花、舍利被视作祥瑞是因为时人已理解其具体含义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佛像与西王母、东王公像之间不但对应,而且还可以互相置换……而这正是佛教艺术初入中国时的基本情形”可知,A项说法正确。由“中国早期佛教题材的造像艺术……‘没有一例具有原有的佛教意义或宗教功能’”可知,B项说法正确。由“正是以这样一种粗浅的方式,佛教逐步得以在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立足”可知,C项正确。由“这只能看作为流行艺术对佛教因素的借用”可知,莲花、舍利被视作祥瑞并非因为时人理解其具体含义,D项错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