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合1436

发布时间:2023-03-28 14:51     浏览量:7

1、【判断推理】投票:抽签

A:联系:沟通

B:管理:服务

C:劝说:争辩

D:推荐:号召

正确答案:D

解析:投票是有目标的行为,抽签是随机行为。
A项,联系和沟通都是有目标的行为,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管理和服务都是有目标的行为,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劝说和争辩都是有目标的行为,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推荐是有目标的行为,号召是随机行为,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

2、【判断推理】所谓诬告陷害罪是指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构成诬告陷害罪的是:

A:乙捏造“文某强奸幼女”的事实,并向司法部门举报

B:甲与丁某长期不和,便捏造丁某包养情人并匿名举报,使丁某与妻子离婚

C:丙捏造同事万某受贿10万元的事实,并印刷大量传单在县城的大街小巷张贴

D:丁匿名举报李某抢劫他人50万元。事后查明,李某只抢劫了5000元

正确答案:A

解析:诬告陷害罪的定义要点:①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②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③情节严重。
A项,乙通过捏造强奸幼女的事实来诬陷文某,向司法部门举报也是意图使文某受到刑事追究,且情节严重,符合诬告陷害罪的全部定义要点。
B项,甲某捏造丁某包养情人符合要点①,但使丁某与妻子离婚不符合要点②③,不构成诬告陷害罪。
C项,丙的行为是捏造事实诬陷他人,但其目的不是使万某受到刑事追究,且情节不严重,不符合要点②③。
D项,丁某虽然弄错了抢劫数额,但李某抢劫是事实,并不是捏造事实,不符合要点①。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3、【判断推理】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下,非商业性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主要包话:(1)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2)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3)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4)将已经发表的以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出版发行。
根据上述规定,下列属于合理使用的是:

A:甲在班级聚会上演唱了戊未发表的一首歌曲

B:乙将一部英文作品翻译成蒙文作品出版发行

C:丙公司拍摄公共广场的雕塑作品后,将其制作成图片发行

D:丁为撰写论文,复印了庚发表在某期刊上的论文作参考

正确答案:D

解析:合理使用需要满足“非商业性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形包括:①为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②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③对设置或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像;④将已经发表的汉语言文字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出版发行。
A项,甲演唱了戊未发表的歌曲,而不是免费表演戊已经发表的作品,违背了情形②,不属于合理使用。
B项,乙将英文作品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品发行,而不是翻译汉语言文字作品,违背了情形④,不属于合理使用。
C项,丙公司拍摄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后出版发行,不满足“非商业性使用”,不属于合理使用。
D项,丁为撰写论文复印了庚已经发表的论文作参考,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属于非商业性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合理使用。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91题,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88题

4、【判断推理】某办公室有张、王、李、刘、陈五人,其中张、王、李对五人年终评优的结果推测如下:
张:“如果陈没有被评定为优秀,则我也不会被评定为优秀。
王:“我和刘、陈三人要么都优秀,要么都不优秀。
李:“如果我被评定为优秀,则王也被评定为优秀。
评定结果出来后,发现三个人的预测都是错的,则最终有________个人优秀。

A:1

B:2

C:3

D:4

正确答案:C

解析:“如果p,那么q”的矛盾命题是“p且非q”。由张的话为假,可知陈不优秀而张优秀;由李的话为假,可知李优秀而王不优秀;由于陈、王都不优秀,结合王的话为假可知,刘优秀。所以有三个人优秀。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4题

5、【判断推理】定义:
①违约责任:指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
②侵权责任:指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而产生的责任。
③刑事责任:指因实施犯罪而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某种法律评价负担。
典型例证:
(1)公务员刘某平时自我要求放松,连续两年考评结果为不合格,不久前被单位辞退。
(2)贾某在网上披露陈某隐私,后对簿公堂,法院判决贾某向陈某道歉并赔偿相应精神损失。
(3)大三学生李某,因在校期间不好好学习,并屡次违反校规校纪,学校勒令其退学。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例证(2)与定义②相符

B: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③②相符

C:例证(1)(3)分别与定义①③相符

D:例证(3)(1)分别与定义①②相符

正确答案:A

解析:违约责任: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者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
侵权责任: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而产生的责任。
刑事责任:因实施犯罪而由司法机关强制犯罪者承受的刑事惩罚或某种法律评价负担。
例证(1),公务员刘某考核不合格被辞退,未涉及到违约、侵权和刑事责任,不符合全部定义。
例证(2),贾某在网上披露陈某隐私,体现了贾某侵犯了陈某的隐私权,符合侵权责任。
例证(3),李某被勒令退学,未涉及到违约、侵权和刑事责任,不符合全部定义。
综上,判断正确的是A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3题

6、【判断推理】中秋节:月饼:团圆

A:圣诞节:圣诞老人:礼物

B:清明节:扫墓:踏青

C:情人节:巧克力:约会

D:重阳节:菊花酒:敬老

正确答案:D

解析:中秋节吃月饼,是团圆的节日。
A项,圣诞老人和礼物与圣诞节的关系与题干关系不同。
B项,扫墓和踏青是清明节的活动,与题干关系不同。
C项,情人节不是中国传统节日,与题干无关。
D项,重阳节喝菊花酒,是敬老的节日。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       ) 对于 聚集之处 相当于 捷径 对于 (       )

A:荟萃 取巧之思

B:渊薮 速成之法

C:辐辏 入门之路

D:囹圄 提升之梯

正确答案:B

解析:代入A项,荟萃比喻英俊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汇集,聚集之处是指聚集的地方,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捷径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办法,取巧之思是指取巧的想法,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B项,渊薮比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即聚集之处;捷径即速成之法,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C项,辐辏指人或物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聚集,聚集之处是指聚集的地方,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捷径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办法,入门之路是初步学会某些知识或技能的途径,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囹圄指监狱,是罪犯的聚集之处;捷径比喻能较快地达到目的的巧妙手段或办法,提升之梯指提升的借助物,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90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99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7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104题

8、【判断推理】反应性相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应性相倚的是:

A:王厂长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发言稿,由于制定的措施不合理,职工在下面议论纷纷,但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发言

B:张老师认为他为学生准备的口试题目并不难,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回答不出来,当学生要求张老师提示时,张老师断然拒绝

C:小李同意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但希望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与编辑沟通后,编辑表示同意

D:妈妈得知小明考试失利准备劝慰一番,但她发现小明的情绪并未受到影响,于是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

正确答案:C

解析:反应性相倚的定义要点:①双方;②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反应。
A项,王厂长完成了发言,并没有对台下的议论做出相应反应,不符合要点②。
B项,张老师断然拒绝,并没有对学生的要求做出相应的反应,不符合要点②。
C项,小李同意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编辑同意小李的建议,体现了双方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符合定义。
D项,只是妈妈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只体现了一方,不符合要点①。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9题

9、【判断推理】责任分散效应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事件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个体责任感会增强。但如果是要求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会变弱,甚至会出现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的情况。这一效应常发生在事故发生后众多旁观者身上。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情形不属于责任分散效应的是:

A:有一位口吐白沫的人倒在街上,小明看到后心想“有人会打120的”

B:邻居家的房子着火了,小吴和其他邻居从楼道逃生

C:有一个小孩被车撞倒在马路中央,经过的车辆纷纷绕道而行

D:某女士在闹市区遭遇歹徒袭击,数次高呼“救命”而无人施救

正确答案:B

解析:责任分散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群体共同面对某一件事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责任感变弱,常体现在事故发生后众多旁观者身上。  
A项,有人倒在马路上,小明作为旁观者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责任感变弱,符合定义。  
B项,小吴和其他邻居属于逃生行为,而非看到事故无动于衷,并未体现责任感变弱,不符合定义。  
C项,小孩被车撞倒,经过的车辆作为旁观者这个群体中的一员责任感变弱,纷纷绕道而行,符合定义。 
D项,遭遇歹徒袭击,高呼“救命”而无人施救,体现了旁观者的责任感变弱,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

10、【判断推理】分手不仅令人心理痛苦,还可能造成身体疼痛。美国研究人员征募40名志愿者,他们在过去半年中被迫与配偶分手,至今依然相当介意遭人拒绝。研究人员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志愿者的大脑活动,结果发现他们对分手等社会拒绝产生反应的大脑部位与对躯体疼痛反应的部位重合,因此分手这类社会拒绝行为会引起他们躯体疼痛。
得到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是什么?

A:个体对于疼痛的感受与社会应激事件有密切关系

B:功能性磁共振技术是目前进行大脑定位的常用方法

C:个体情绪等心理过程的改变能影响其生理反应

D:生理与心理反应可以通过大脑产生关联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的论证主线为:研究发现对分手等社会拒绝产生反应的大脑部位与对躯体疼痛反应的部位重合→分手这类社会拒绝行为会引起躯体疼痛。
A项,社会应激事件与社会拒绝行为无关,不是得出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排除。
B项,大脑定位的常用方法与题干论证无关,不是得出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排除。
C项,心理过程改变能引起生理反应,可以直接结论,但与题干论据无关,不是得出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排除。
D项,生理与心理反应可以通过大脑产生关联,如果生理与心理反应不可以通过大脑产生关联,那么仅由心理反应的大脑部位和生理反应重合不能得出结论,是得出上述结论隐含的假设,保留。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