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投射作用是指个人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欲望、思想观念、性格特点等转嫁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特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投射作用的是:
A: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B:推己及人
C:爱屋及乌
D: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正确答案:D
解析:投射作用的定义要点:①自己不喜欢或不被社会所接受的冲动欲望、思想观念、性格特点等转嫁到他人身上;②认为他人也有同样的特质。
A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指的是对得不到的东西就贬低它,以平衡自己的心理,不符合要点①②。
B项,推己及人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不符合要点①②。
C项,爱屋及乌指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跟他有关系的人或物,不符合要点①②。
D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的是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
2、【判断推理】行为犯和结果犯的划分,在于确定犯罪的既遂与未遂问题,行为犯是指仅实施构成要件所描述的行为,无需发生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即可构成既遂的犯罪,结果犯是指在构成要件中要求行为人的行为发生一定的物质性的危害结果才可构成既遂的犯罪。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犯罪既遂形态中属于行为犯的是:
A: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B: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C: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D:逃脱罪是指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逃脱司法机关羁押和监管的行为
正确答案:D
解析:行为犯的定义要点为:仅实施构成要件中所描述的行为,无需发生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即可构成既遂的犯罪。
A项,抢劫罪,出现了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发生了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属于结果犯。
B项,盗窃罪,出现了窃取财物的行为,发生了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属于结果犯。
C项,故意杀人罪,出现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发生了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属于结果犯。
D项,逃脱罪,无需发生物质性的危害结果即可构成既遂的犯罪,属于行为犯。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9题
3、【判断推理】N中学在进行高考免试学生的推荐时,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等7位同学入围。在7人中,有3位同学是女生,4位同学是男生;有4位同学年龄为18岁,而另3位同学年龄则为17岁。已知,甲、丙和戊年龄相同,而乙、庚的年龄则不相同;乙、丁与己的性别相同,而甲与庚的性别则不相同。最后,只有一位17岁的女生得到推荐资格。
据此,可以推出获得推荐资格的是:
A:庚
B:戊
C:乙
D:甲
正确答案:A
解析:由“甲、丙和戊年龄相同”和“乙、庚的年龄则不相同”可知乙或庚的年龄与甲、丙、戊三人相同,可以推出甲、丙、戊三人的年龄为18岁;同理,由“乙、丁与己的性别相同”和“甲与庚的性别则不相同”可以推出乙、丁、己是男生。因此,17岁的女生只能为庚。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0题
4、【判断推理】糖 对于 ( ) 相当于 汞 对于 ( )
A:苦 毒
B:核糖 非金属
C:咖啡 温度计
D:碳水化合物 水银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苦不是糖的特性,有毒是汞的特性,前后关系不同。
B项,核糖是糖的一种,汞是金属,前后关系不同。
C项,糖可以加到咖啡里,但并不是制作咖啡的原材料,而汞是制作温度计的一种原材料,前后关系不同。
D项,糖是碳水化合物,汞是水银,前后关系相同。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
5、【判断推理】沼气:甲烷:气体
A:盐酸:氯化钠:液态
B:体温计:水银:液体
C:铁锈:三氧化二铁:固体
D:水蒸气:水:水滴
正确答案:C
解析: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沼气和甲烷都是气体。
A项,盐酸的主要成分是氯化氢,而非氯化钠,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水银是液体,但体温计并不是液体,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铁锈和三氧化二铁都是固体,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水蒸气和水是同一物质,水蒸气是气体,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1题
6、【判断推理】竞争性决策指的是在有竞争对手存在的情况下,不是根据客观的自然状态,而是根据竞争对手的策略而做出的决策。
根据以上定义,以下哪项属于竞争性决策?
A:由于同类竞争,小李将库存商品一律三折出售
B:为打击新开张的对门商家,小刘将所有商品一律低于批发价出售3天
C:甲公司董事会一致决定高薪聘请与其有竞争关系的乙公司的副总经理为公司总经理
D:为吸引优质生源,甲校的奖学金金额总是比乙校高10%
正确答案:D
解析:竞争性决策的定义要点:根据竞争对手的策略而做出的决策。
A项,将库存商品三折出售,并不是根据竞争对手的策略做出的决策。
B项,为打击对门商家而低于批发价出售,不是根据对门商家的策略做出的决策。
C项,高薪聘请乙公司副总,并未体现竞争对手采取的策略,不符合定义。
D项,甲校根据乙校的奖学金金额调整奖学金金额,符合竞争性决策的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孑孓:蚊子
A:树苗:杨树
B:羊羔:绵羊
C:蝌蚪:青蛙
D:麦种:小麦
正确答案:C
解析:孑孓是蚊子的幼体,孑孓成长为蚊子是变态发育。
A项,树苗能够长成大树,但并不一定长成杨树,且树苗成长不是变态发育,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羊羔不一定长成绵羊,且羊羔的成长不是变态发育,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蝌蚪是青蛙的幼体,蝌蚪成长为青蛙是变态发育,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麦种是小麦的种子,且麦种长成麦子不是变态发育,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4题
8、【判断推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
A:日落而息:日出而作
B:今日高歌:明朝忧愁
C:三日打鱼:两天晒网
D:春种秋收:夏耕冬藏
正确答案:B
解析:少小发生在老大之前,离家和回乡是反义词。
A项,日落发生在日出之后,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今日发生在明朝之前,高歌和忧愁是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打鱼和晒网不是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秋收和冬藏不是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2017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2017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8题,2017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2017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2017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9、【判断推理】刻舟求剑:拔苗助长
A:望梅止渴:守株待兔
B:闻鸡起舞:缘木求鱼
C:宾至如归:闭门造车
D:掩耳盗铃:南辕北辙
正确答案:D
解析: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均仅以个人主观为意志而忽略客观事实,由于错误的行为导致了不好的结果。
A项,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没有涉及忽略客观事实,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没有涉及忽略客观事实,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宾至如归形容接待客人热情周到,没有涉及忽略客观事实,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掩耳盗铃和南辕北辙仅以个人主观为意志而忽略客观事实,由于错误的行为导致了不好的结果,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89题
10、【判断推理】社会调整是通过一定的社会权威确定社会主体的行为方式,指明其发挥作用和发展的方向,有目的地将其纳入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社会调整根据其作用于人们行为的方式,和人们服从它的原因,可分为内在调整和外在调整。内在调整是人们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行为规则的过程。外在调整则是通过外部压力使人们遵守一定社会规范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中属于内在调整的是:
A:社会舆论的监督也是实现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途径之一
B:在警方新一轮的整肃之下,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C:3岁的小明在父母的教育下,知道过马路要走斑马线
D: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奖励科研,高水平的成果层出不穷
正确答案:C
解析:内在调整的定义要点:人们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行为规则的过程。
A项,通过社会舆论监督来实现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属于外在调整。
B项,警方进行整肃,是通过外部施压,属于外在调整。
C项,小明学习交通规则符合定义要点,属于内在调整。
D项,国家高度重视并奖励科研,不属于社会调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4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