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1391

发布时间:2023-03-22 4:16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张局长做了关于绿化城市的报告

B:本校教职工或学生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

C: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发挥知识分子的充分作用。

D:

为了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我们必须不断地充实和提高师资水平。

正确答案:A

解析:选项B有歧义,这句话可以分割为“本校教职工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或者“本校学生出入校门要凭工作证和学生证”,显然不合常理。选项C语序不当,“充分”应放到“发挥”前边。选项D搭配不当,“师资水平”不能用“充实”修饰。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20世纪30年代,图灵提出计算机能够思维的观点,主张凡是能够通过“图灵测试”的计算机就能够思维。所谓“图灵测试”,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判断与之对话的隐蔽主体是人还是机器,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即便是机器也能思维。“图灵测试”能否判断机器的思维,________________。如果将思维定义为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这就是著名的“计算机隐喻”,即人是计算机,思维就是计算——这是计算表征主义的核心思想。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取决于如何定义计算机

B:取决于思维的活动过程

C:取决于计算机的功能配备

D: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思维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文段可知,横线后的“如果将思维定义为计算过程,那么计算机当然能够思维”是对横线部分的进一步阐释,即“图灵测试”能否判断机器的思维取决于我们对思维的定义。D项符合文意。A、B、C三项均与文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1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17题

3、【言语理解】哲学家们长久以来都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饶有兴致,许多人相信内部语言(也可叫做内在声音、内心独白或言语思维等等)在科学的范畴之外。这一观点正在被颠覆。人们有了新的实验方法激发内部语言的出现,对之进行干扰,并得到神经成像。研究者开始了解这些内部语言是如何在大脑中形成的、具有哪些主观特质以及在人们的思维和决策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

A:

B:

C:

D:

正确答案:B

解析:

考题出处: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78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乡类)第103题

4、【言语理解】一湾清清的沱江水穿城而过,一条条砖红的石板街________,一排排________的吊脚楼屹立在沱江两岸,一道饱经风雨的古城墙守护着淳朴的湘西人民……这些,构成了这座________而美丽动人的古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饱经沧桑 错落有致 历经风雨

B:曲折蜿蜒 饱经沧桑 淳朴厚重

C:纵横交错 小巧玲珑 饱经沧桑

D:井然有序 参差错落 古朴厚重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一湾……一条条……一排排……”的排比句式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穿城而过”“屹立在沱江两岸”意思相近,描述石板街的分布特点。“饱经沧桑”强调历史的悠久,与分布特点无关,排除A。第二空,“饱经沧桑”填入与后文的“饱经风雨”语义重复,排除B。第三空,“古朴厚重”的“古朴”与“古城”语义重复,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5、【言语理解】蓝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蓝藻上浮形成水华。蓝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造成生态失衡。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大量含有氮、磷营养元素的污染物质不断排入海洋、江河、湖泊和水库等水体,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为蓝藻的暴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段话意在强调:

A:谨防蓝藻上浮形成水华阻隔氧气进入水体

B:蓝藻暴发会影响生态平衡以及水资源开发

C:治理水体污染是控制蓝藻暴发的根本措施

D:适当引种蓝藻吸收氮磷元素以优化水环境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蓝藻上浮形成水华对生态的严重危害,然后分析了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蓝藻暴发的因果关系。由此可推知,要避免蓝藻暴发的危害,应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水体污染。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阻隔氧气进入水体”是蓝藻形成水华的危害之一,概括不全面;B项因果倒置,蓝藻暴发是水资源不合理开发的结果;D项文段未涉及。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9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0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1题

6、【言语理解】许多人很崇尚言论自由,以为言论自由就可以解决思想自由的问题。实际上,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必然走向思想自由。假如我们观察网络媒体上的有些表达,就会发现它存在着一种极端化的趋势,严谨的人不一定参与表达和讨论,同时网络媒体上有许多非理性的谩骂和恶意攻击等等。结果虽然言论自由了,但一个人的思想表达很容易遭到围攻。这不是思想自由,仅仅是言论自由而已。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思想自由并不等同于言论自由

B:言论自由不必然导致思想自由

C:思想自由的前提并非言论自由

D:言论自由将导致思想的极端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一些人的错误认识——以为言论自由可以解决思想自由的问题。接着用“实际上”引出自己的观点——言论表达的自由并不必然走向思想自由。最后用网络媒体言论表达现象进行了论证。故文段强调的是言论自由不一定导致思想自由,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文段论述的是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A项的“等同”问题。C项的“前提”、D项的“极端化”均无法从文段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6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7、【言语理解】①谣言止于智者,粉碎谣言靠的还是民众自身的审慎与理性
②流通的信息不仅要多,更要有质量
③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社会,会内生出强大的信息鉴别机制
④信息够不够有说服力,不是权力可以命令的
⑤消除谣言的最好方式并非杀鸡儆猴式的惩罚,而是保证提供充分信息
⑥一万个流言也抵不上一个权威的信息,虚假信息反令民众茫然失措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⑤②⑥④

B:⑤⑥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⑥⑤④

D:⑥④①③②⑤

正确答案:B

解析:通读六个句子可知,③讲的是“强大的信息鉴别机制”,①中“粉碎谣言靠的还是民众自身的审慎与理性”,③、①从信息的鉴别入手,从机制到民众,排序合理,故③①承接;且纵观六个句子,⑤具有较强的总起句特征,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0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78题

8、【言语理解】下面文中标有序号的四个句子,其中与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不一致的一项是:
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①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③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④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A:①

B:②

C:③

D:④

正确答案:C

解析:结合文段,文中主要论述的是人的欲望问题,四个画线句子中,①、②、④句中都提到了人的欲望,③句中则描述的是“度”的问题。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50题

9、【言语理解】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段文字表达了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理念中的:

A:系统观

B:价值观

C:生产观

D:环保观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讲述的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怎样看待自然资源,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看待人自身的发展。而“怎样看待”本身就是一个价值观选择层面的问题。因此“价值观”与此最相符。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好几次听见电台主持人问节目参与者“你叫什么”,我很反感。如果对方是一个小孩,回答说“我叫毛毛”,或者“我是珍珍”,那倒也显得有些亲切。但对方是一位有名有姓的成年人,这种问法就显得太粗鲁。我国的语汇是很丰富的,传统的“请问尊姓大名?”“台甫是?”或白话一些,“请问您的姓名?”这不是迂腐而是应有的文明礼貌。我们应把警察审问罪犯时的第一句话:“你叫什么?”和日常交往的语句区别开来。
根据本文,问人姓名时应该考虑对方的:

A:性别

B:职业

C:年龄

D:态度

正确答案:C

解析:从文中“如果对方是一个小孩……那倒也显得有些亲切”、“但对方是一位有名有姓的成年人,这种问法就显得太粗鲁”可知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