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合1371

发布时间:2023-03-19 1:10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下列句子表述有问题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人类皮肤细胞中有一种关键代谢酶线粒体复合物Ⅱ的活性,会随着衰老而显著下降,该发现有望帮助人们开发能抵消该酶活性下降的抗衰老方法和美容产品。

B:开车的时候,前方除了刺眼的阳光,还有路面的反光、前车后风挡的反光、两侧建筑玻璃墙的反光等,如果没有墨镜的遮挡,很容易造成眼疲劳。

C:提起古城你会想到什么?是小桥流水,还是城墙砖瓦,抑或是酒吧、咖啡馆、杂货铺?

D:当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并演化发展到今天,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其他生物能与人竞争了。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存在两处错误,“科学家发现”的是“人类皮肤细胞中有一种关键代谢酶线粒体复合物Ⅱ”而非“活性”;另外,“开发”与“方法”搭配不当。可改为“科学家发现人类皮肤细胞中有一种关键代谢酶线粒体复合物Ⅱ,其活性会随着衰老而显著下降,该发现有望帮助人们开发能抵消该酶活性下降的抗衰老美容产品”。其他三项均没有错误。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题

2、【言语理解】基因组学研究表明,人体基因组内含有2 万到2.5 万个基因,但至今,运用基因检测技术,只能发现一千多种疾病基因,而且都是单基因疾病。人类罹患的多基因疾病却依然是技术检测的盲区。对此,现有基因检测的结果,都采用“高”“中”“低”或某一百分比范围来表示个体患某种疾病的风险概率,根本达不到所谓100% 的准确率。另外,即使基因检测结果正常,也不能排除得病的可能。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类罹患疾病是非常复杂的过程

B:现有的基因检测结果不够精细化

C:现在的基因检测有其技术应用的局限性

D:基因检测结果不能排除人类患病的可能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先说多基因疾病是基因检测技术的盲区,然后说现有基因检测的结果达不到100%的准确率,最后指出即使基因检测结果正常,也不能排除得病的可能。由此可知,文段说明的是现有的基因检测技术有局限,对应C。文段围绕“基因检测技术”展开,A项脱离这一主题,可首先排除。B、D两项均为现在的基因检测技术局限性的其中一个表现,不够全面,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3、【言语理解】知识和书写不再是一副严肃模样,不再被固定于纸媒,时尚、娱乐、即时、分享、互动、便捷、环保等新鲜感受________。未来,“书”不仅仅是文字与图片的内容,而是嵌入触摸手控、视频、音频、动效、360度视图、跨文本、超链接、在线升级等多媒体技术的混搭型内容,阅读概念在无限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接踵而至 展开

B:纷至沓来 拓展

C:眼花缭乱 延伸

D:目不暇接 壮大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其适用对象通常为人。“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此处用来形容“感受”,二者均不恰当,排除C、D。
第二空,“概念展开”搭配不当,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74题,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10题

4、【言语理解】后世学者常常将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联系在一起探究,却很少有人观察到几乎同时发生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事实上,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来自南北两大社会思潮的夹击式影响,至少在经济领域,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与甘地的非暴力主张很可参照。
作者写作这段文字意在指出:

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联系紧密

B:学者忽视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1919年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C:“五四运动”前后,保守的企业家阶层的选择受到甘地主张的影响

D:“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俄国和印度两大思潮的影响

正确答案:D

解析:作者用“事实上”引出了自己的观点——“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受到了来自南北两大社会思潮的夹击式影响”,D项的表述与此一致。A项未提到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不够全面。B项学者的研究是为了引出后文作者的观点,其本身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C项只涉及“经济领域”的影响,过于片面。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在充满变量的世界,我们是眼花缭乱的观望者,也是置身其间的推动者。曾经走街串巷的叫卖声不见了,只需手指轻轻一点即可享受送货上门的电商火了起来;全家人乃至几家人守着一台电视机等待每天一集电视剧的场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多屏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仅早已多样化,而且信息芜杂难辨。“________”,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容不得视而不见,也容不得退避。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难

B:变

C:乱

D:散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在充满变量的世界”“……不见了,……火了起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当下世界变化很快,“变”是生活的主题词。A、C、D三项均含贬义,而电商的火爆、多屏时代均代表的是时代的进步,填入不合语境。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21题

6、【言语理解】“人口抚养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来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目前,一般将15岁至64岁的人群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14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人群定义为非劳动年龄人口。据测算,我国的人口抚养比到2013年将降到最低点,之后就会上升。
根据上述文字,对“人口抚养比”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人口抚养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人口抚养比”则越高

C:“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D:劳动力供给越充分,“人口抚养比”则越高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人口抚养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用来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大致要负担多少名非劳动年龄人口”可知,C项正确;“人口抚养比”涉及非劳动年龄人口数和劳动年龄人口数两个要素,而A项仅根据一方数据进行判断,因此结论不准确,排除;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劳动力供给越充分,“人口抚养比”越低,B、D两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对学生们说,中国人的非凡之处,正在于他们永远是深邃的生命本体论者,他们                                    有何意义?
①出儒入道 ②那上下的求索
③以人生的认识终 ④从历史的追问起
⑤乃真历史主义者也 ⑥否则那追寻的叩问

A:①④②⑤③⑥

B:⑥①②④③⑤

C:④③①⑤⑥②

D:⑤③④①②⑥

正确答案:C

解析:这种类型的题要根据其内在的逻辑顺序去把握,“起”在前,“终”在后,故④在③前,排除D。“他们”后接“否则”不合适,故⑥不宜排在第一位,排除B。⑥中的“那”与②中的“那”紧密相连,⑥应在②前,故正确的排序是④③①⑤⑥②,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人们一般都喜欢追逐日出或日落景观,但绝大部分人可能没意识到,其实在与太阳相反一侧的天空,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景观,比如说人们能看到的两种大尺度影子景观——“山影”和“地影”。日出或日落后,在太阳照射下,高大山峰投射出巨大阴影。此时站在该山峰的观察者观察这个阴影,阴影看起来像金字塔,这就是山影。而地影,是地球本身投射在大气层上的影子。除了登山家或摄影师,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山影和地影,并将它们作为一种景观来欣赏。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大多数人不喜欢欣赏“山影”“地影”景观

B:人们不把“山影”“地影”作为景观来欣赏

C:“山影”和“地影”是鲜为人知的山上景观

D:只有极少数人能发现和欣赏“山影”和“地影”

正确答案:D

解析:A、B两项理解不正确,由“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山影和地影,并将它们作为一种景观来欣赏”可知,文段提到的是人们很少注意到这两种景观,从而不能欣赏,并不是不喜欢欣赏,或不把“山影”“地影”作为景观来欣赏,排除。
C项理解不正确,由“比如说人们能看到的两种大尺度影子景观——‘山影’和‘地影’”可知,“山影”和”地影”是影子景观,不是山上景观,排除。
D项理解正确,由“绝大部分人可能没意识到……‘山影’和‘地影’”“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山影和地影”可知。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下列说法中,含义和其他几项不一致的是:

A:世界是运动的,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事实,世界的一切形式都是暂时的。

B:就像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一样,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

C:绝对静止是一个抽象概念,根本不存在于自然中,而运动则是一种与长度、宽度和高度同样实在的性质。

D:既然自然是一个巨大的整体,在它之外什么也不能存在,那么自然只能从它本身得到运动。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句子可知,A、B、C三项均强调运动的绝对性,而D项说明了自然和运动的关系,并没有强调运动的绝对性。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题

10、【言语理解】在睡眠不足时学到的东西可能很难回忆,但不一定是真的忘了。基因工程小鼠被赋予一项空间学习任务,它们必须学习单个物体的位置。几天后,小鼠将执行相同的任务,但这次将物体移动到了新位置。在第一次测试前几个小时,被剥夺睡眠的小鼠未能检测到这种空间变化。然而,当研究人员在激活最初用光存储这些信息的海马体神经元并重新将它们引入任务时,它们成功地记住了原始位置。这表明这些信息在睡眠剥夺期间存储在海马体中,但如果没有刺激就无法检索。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不足的睡眠可导致遗忘

B:遗忘的知识可重新学习

C:隐藏的记忆可再次唤醒

D:重复的任务可检索记忆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在睡眠不足时学到的东西可能很难回忆,但不一定是真的忘了;接着具体介绍了基因工程小鼠实验;尾句通过指代词“这”引出作者观点,“这些信息在睡眠剥夺期间存储在海马体中,但如果没有刺激就无法检索”,即通过刺激可以唤醒睡眠剥夺期间存储的学习内容。尾句指代词后的内容是文段重点,C项表述与之一致。
A项,“导致遗忘”表述错误,文段说的是“不一定是真的忘了”,排除。B项,文段说的是遗忘的知识可以通过刺激唤醒,“重新学习”表述错误,排除。D项,文段说的是通过刺激检索记忆,“重复的任务”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