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下列句子表述有问题的一项是:
A:科学家发现人类皮肤细胞中有一种关键代谢酶线粒体复合物Ⅱ的活性,会随着衰老而显著下降,该发现有望帮助人们开发能抵消该酶活性下降的抗衰老方法和美容产品。
B:开车的时候,前方除了刺眼的阳光,还有路面的反光、前车后风挡的反光、两侧建筑玻璃墙的反光等,如果没有墨镜的遮挡,很容易造成眼疲劳。
C:提起古城你会想到什么?是小桥流水,还是城墙砖瓦,抑或是酒吧、咖啡馆、杂货铺?
D:当人类成为地球的主宰并演化发展到今天,除了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其他生物能与人竞争了。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存在两处错误,“科学家发现”的是“人类皮肤细胞中有一种关键代谢酶线粒体复合物Ⅱ”而非“活性”;另外,“开发”与“方法”搭配不当。可改为“科学家发现人类皮肤细胞中有一种关键代谢酶线粒体复合物Ⅱ,其活性会随着衰老而显著下降,该发现有望帮助人们开发能抵消该酶活性下降的抗衰老美容产品”。其他三项均没有错误。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题
2、【言语理解】作为一种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其显现及发挥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要么是附着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上。只有通过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载体,文化力才有了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力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显在力量,不可能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较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
A:说明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
B:表明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C:阐述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附性质
D:解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指出文化力的显现及发挥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即文化力具有依附性,接下来主要是对文化力的依附性进行具体论述。由此可知,文段的主旨应是文化力本质上是具有依附性。A、B两项与此无关,排除。文段说的是“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较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D项“认识不清的原因”扩大了范围。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①阅读,不仅是认识符号而已,更要懂得符号所传递的内涵
②而观画,也不只是看到五彩缤纷的调配,还应细想,画中原是有画的
③只是我们的脚步太匆忙了,常常忘记去读它,欣赏它,随意地浏览过去
④便断言生活是一味地今日因袭昨日
⑤只是公式化的衣食住行罢了
⑥每个日子,都是内容不同的一本书、风格迥异的一幅画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⑥③④⑤①②
C:①②⑥③④⑤
D:⑥①②③④⑤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③中的“读它”“欣赏它”指的是⑥中的“一本书”“一幅画”,故两句应紧密相连,顺序为⑥③,排除A、D。
B、C两项的区别在于①②与⑥③④⑤的顺序。⑥③④⑤指出人们脚步匆忙,常常忘记去读日子这本书,欣赏日子这幅画,以至于把生活理解为公式化的衣食住行;①②纠正人们的错误认识,强调阅读和观画都不能停留于表面。故①②应置于⑥③④⑤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
4、【言语理解】社会思潮是一面镜子,对社会思潮进行观察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的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经历一个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譬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思潮无不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反映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
这段文字说明:
A:社会应当包容多元思想
B:不同阶层的文化观念不同
C: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
D:研究社会思潮有助于理解社会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首句提出观点——对社会思潮进行观察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后文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新左派”等思潮对社会的反映为例对首句观点进行例证。D项是首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5、【言语理解】将人们击垮的有时并不是那些看似灭顶之灾的挑战,而是一些微不足道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人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无休止地消耗在这些鸡毛蒜皮之中,最终让大部分人一生一事无成。生活要求人们不断地清点,看看忙忙碌碌中,哪些是重要的,是必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或是无须劳神去忙的。然后,果断地将那些无益的事情抛弃,不去理它。
这段文字主要想表达的是:
A:我们应分清轻重缓急,不做无益之事
B: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将一个人击垮
C:做好时间管理是顺利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
D:我们经常会深陷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指出有时微不足道的小事更容易击垮人们,让人一事无成。所以人要对生活进行清点,从忙忙碌碌的事情之中分出轻重缓急,抛弃那些无益的事情。故文段意在说明人要在众多小事中分出轻重缓急,不在无益的事情中浪费时间,A项与此表述一致,当选。
文段未提及“时间管理”,排除C。B、D两项为文段部分内容,不能作为主旨。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6、【言语理解】30. (1)进入这个单位后,他勤奋工作,每次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很快就得到领导及同事的_____。
(2)由于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韩国人,比起其他同年龄的中学生来说,她很难自我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认同 认可
B:赞同 认识
C:认可 认同
D:赞同 认同
正确答案:C
解析:认可:承认,许可。赞同:赞赏,同意。认同:心理学名词。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心理历程的一个部分。(1)中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让领导和同事从心理上承认了他,接纳了他,所以要选择“认可”。(2)中说的是在文化差异下的一种心理状态,应该选择“认同”。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提出:“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
B: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宛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正确答案:B
解析:B项“等”与“……”作用相同,二者不能连用。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
8、【言语理解】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带来精神文化需求________,旅游散心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________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文明旅游也日益成为共识。但文明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体现在举手投足之中。折枝、攀爬、踩踏等行为屡禁不止,原因就是一些游客自以为________,忽视了对自身行为举止的约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日俱增 不负韶华 无足挂齿
B:水涨船高 不负春光 无伤大雅
C:水涨船高 不负光阴 无足轻重
D:与日俱增 不负日月 无关紧要
正确答案:B
解析:从第二空入手,“不负光阴”和“不负日月”均强调珍惜时间,“不负韶华”“不负春光”强调不辜负美好时光。对应“旅游散心”“追求美好生活”,含有“美好”之意的“不负韶华”“不负春光”更符合句意,排除C、D。第三空,“无足挂齿”意思是哪里值得挂在嘴上,不值一提。“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没有伤及主要的东西。用来指游客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无伤大雅”符合句意,排除A。验证第一空,“水涨船高”也符合精神文化需求随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断升高的语境。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9、【言语理解】专业研究要讲全面,系统掌握某一门专业或某方面的知识,不能“碎片化”,但对非专业读者、非专门教育、学术普及来说,又________“碎片化”?实际上,面对人类已经积累的浩瀚的知识海洋,每个人能够汲取的无非是一滴一勺,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只能是若干碎片。只要保证这是真正的碎片,而不是垃圾,________明白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________不能代表整体,就能做到________,闪光的碎片同样能体现整体的精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怎能 而且 并且 勤能补拙
B:何妨 并且 因而 开卷有益
C:可以 尚且 因此 积微成著
D:不妨 不仅 而且 铢积寸累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但”表示转折,横线前后句子在句意上存在转折。转折前句子讲专业研究不能“碎片化”,转折后句子意在表达非专业性的学术可以“碎片化”。“怎能”填入与题意相悖,排除A。“可以”填入,在句意上表示不能碎片化,排除C。“不妨”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常用在陈述句中。与题意不符,排除D。“何妨”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妨,填入符合题意。验证B项:第二空,横线前后为并列关系,“并且”填入符合题意;第三空,“这只是一个整体中的极小部分”和“不能代表整体”存在因果关系,“因而”填入符合题意;第四空,“开卷有益”指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用来描述“碎片化阅读”的积极意义也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题
10、【言语理解】
中国人对春天有着________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________全在这些岁令时节中________地表达出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浓郁 遐想 酣畅淋漓
B:浓厚 追求 一览无余
C:非凡 寄语 毫无保留
D:深厚 畅想 淋漓尽致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二空,所填词语应与前句的“希望”相呼应,表达人们对人生的憧憬。“遐想”“畅想”填入恰当。“追求”指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寄语”指传话,转告话语。据词义排除B、C。第三空,“酣畅淋漓”侧重于感情宣泄得酣畅,“淋漓尽致”侧重于意思表达得充分透彻。对应“表达出来”,“淋漓尽致”填入更恰当,排除A。验证第一空,“深厚的感情”搭配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