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王教授仔细分析了那两套应急方案,反复斟酌后说:“要是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选第一套方案。”
B:郭美美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红十字会如何化解危机、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以及商界的社会责任等各方面问题的广泛讨论。
C:要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不坚定,那么他即使工作能力很强,也不应该被委以重任,因为他迟早会出大问题。
D:不同民族对“龙”的认识和联想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要是如果”重复,去掉其中一个即可。C项,主语位置不当使得语意混乱,可改为:一个共产党员要是理想信念不坚定,那么即使工作能力很强,也不应该被委以重任,因为他迟早会出大问题。D项,“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句式杂糅,可改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或“很大程度上是由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和宗教信仰等因素造成的”。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
2、【言语理解】专家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________,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变革
B:改变
C:改革
D:变动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必须”可知,“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势在必行,“改变”“变动”程度较轻,排除B、D。“变革”指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而言),侧重全部改变。“改革”指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侧重改变不好的部分。由常识可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合理之处,无须全部改变,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6题
3、【言语理解】说“把玩学术”不太合适,显得有点________,但如果是“沉潜把玩”呢?其实,读书做学问,目的性太强,很难达到痛快淋漓、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一点,学问与游戏之道是________的,缺乏足够的好奇心、求知欲、距离感,反而做不好。按照今日不少人的“学者”标准,恐怕传统中国读书人,全都是业余性质——可那种“爱美的”读书人,自有________之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轻浮 相近 可叹
B:轻佻 相通 可爱
C:轻慢 相似 可敬
D:轻视 相仿 可赞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句意为“说‘把玩学术’”,态度显得不庄重、不严肃。“轻慢”意为对人不尊重,态度傲慢;“轻视”意为看不起。二者填入不符合句意,排除C、D。
第二空,“……与……之道是相通的”,为惯用句式,排除A。
第三空,填入“可爱”亦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4、【言语理解】“男性蠢货理论”研究显示,大部分男性的确倾向于冒不必要的风险,且常常做出蠢事。医院急救中心的记录和死亡率统计都能印证这一研究结果。比起女性,男性更易受到意外伤害,在运动中受伤,或遭遇交通事故。造成这种男女差异的有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例如男性参与危险性体育运动的机会更多。但也存在一种所谓“蠢货风险”,即毫无意义的风险,而心甘情愿冒这种风险的往往都是男性。研究人员已搜罗到大量奇闻轶事来佐证这个理论,但他们还希望对男女差异进行系统性分析。
这段文字未暗示的信息是:
A:女性比男性智商高
B:社会角色的差异是男性甘愿冒险的因素之一
C:目前还未对“蠢货理论”进行科学地论证
D:女性很少去冒毫无意义的风险
正确答案:A
解析:由“造成这种男女差异的有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例如男性参与危险体育运动的机会更多”可推知B。由“研究人员已搜罗到大量奇闻轶事来佐证这个理论,但他们还希望对男女差异进行系统性分析”可推知C。由“但也存在一种所谓‘蠢货风险’,即毫无意义的风险,而心甘情愿冒这种风险的往往都是男性”可推知D。由文段无法推出女性与男性的智商哪个更高,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
从“蓝天保卫战”到“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再到对“洋垃圾”说“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________。对于中国而言,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与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众所周知 不谋而合
B:
根深蒂固 一脉相承
C:
深入人心 同向而行
D:
牢不可破 相辅相成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空,由“从‘蓝天保卫战’到‘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再到对‘洋垃圾’说‘不’”可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逐渐刻进人们心里,被人们所接受。“众所周知”指大家全都知道。该词仅仅强调人们知道,未体现被人们接受,排除A。“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牢不可破”指坚固得不可摧毁(多用于抽象事物)。两词均强调牢固、稳固,而文段表达的是环保理念被人接受,并未强调其是否稳固,排除B、D。“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等广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接受,填入符合文意。
验证第二空,分析可知,文段是在强调中国的理念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同向而行”指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24题,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49题
6、【言语理解】如今,图书信息浩如烟海,表面上看,读者具有无限的自由度,可以在茫茫书海中自由选择,但事实上,他们无形中成了大众媒介的俘虏。大众媒介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功能,它们通过图书广告、阅读排行榜、书评人推介,对图书进行定向推送,最后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往往只是一个狭窄的阅读菜单。在新媒体环境下,这种定向推送就更为稀松平常了。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巨型的图书搜索引擎。大家都在利用新媒体这张网捕捞图书,结果收获的多是同质化的东西。即是说,新媒体环境下的阅读很容易沦为“格式化”的阅读:不仅所选择的阅读内容被格式化,甚至连阅读方式、阅读趣味也会被“格式化”。而且这种“格式化”阅读带有很大的隐蔽性,不易被发现。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大众媒介和新媒体对阅读产生强烈影响
B:格式化阅读容易使读者形成思维定式
C:图书市场应为读者提供多元的阅读选择
D:读者应理性看待媒体推送的阅读菜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们看似有很多阅读选择,但已经称为大众媒介的俘虏这一问题。然后通过分析新媒体的运行方式解释为何图书定向推送变得稀松平常。最后指出其危害,定向推送下的阅读易沦为“格式化”阅读,且不易被发现。由此可知,新媒体推送的书单易造成同质化阅读,读者需要理性对待。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为部分内容,且“强烈影响”表述过于宽泛。B项的“思维定式”文段未涉及,排除;C项,由首句可知,图书市场为读者提供的图书是很丰富的,只不过读者的阅读受到大众媒介和新媒体的影响,阅读变得狭窄或格式化。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7、【言语理解】到底转产什么得赶紧定下来,作为厂长,办事更要( ),否则就会失去大好时机。
A:果敢
B:果断
C:干练
D:稳妥
正确答案:B
解析:果敢:当机立断,敢作敢为。果断:有决断,不犹豫。干练:熟练胜任;有才能又有经验。稳妥:稳当。根据“赶紧定下来”、“否则就会失去大好时机”可知,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孩子大多是被学校忽视的艺术家,但这并不否定命题绘画的重要性。实际上,命题绘画与自由发挥是相辅相成的。前者训练的是孩子们的逻辑性和观察力,而后者培养的是他们的敏感性和平衡感。法国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曾说过:“孩子既是艺术家,又不是艺术家。因为此时的他们被自己的天赋所支配,而并非他们在支配天赋。”
安德烈·马尔罗在此最想表达的观点是:
A:单凭天赋是不能成为艺术家的
B:孩子的天赋可能大多被忽视了
C:孩子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天赋
D:学会支配天赋才能成为艺术家
正确答案:D
解析:安德烈·马尔罗说孩子既是艺术家,又不是艺术家,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有着艺术家的天赋,不是艺术家是因为他们被天赋所支配,而不是他们在支配天赋。由此可见,安德烈·马尔罗在此最想表达的观点是只有学会支配天赋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将这些制度,这些发明与发现综合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人类出于同源,在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类似的需要,并且可以看成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人类有同样的心理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
A:人类出于同一祖先,因此有同样的需要和心理
B:同一种族的成员在同样的发展阶段中有相同或类似的需要和心理
C:人类所有种族在相似条件下,其需要和心理是相同或类似的
D:在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条件下,人类的心理作用仍然可能是一致的,而具体的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只能是近似的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的“同样的需要”与文段中的“类似的需要”不符,且缺少“相似的条件”这一限定,排除。
B项,文段的主语为“人类”,“同一种族的成员”缩小了文段陈述的范围,排除。
C项,表述与文意相符,当选。
D项,文段说的是“在相似的社会条件中”,“社会条件不尽相同的条件下”属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10、【言语理解】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按实际粮食播种面积或产量对生产者补贴试点,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的一个突出( ),也是对一直以来农业补贴政策上各种呼声的一个合理( )。
A:亮点 回应
B:特点 回应
C:特点 回复
D:亮点 回复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亮点”为褒义词,“特点”为中性词。此处应用“亮点”,排除B、C两项。第二空,“回复”对象多为书信、问题等,“回应呼声”为习惯搭配。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