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是:
A: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村长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B: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
C:近期,福州和厦门的部分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提前返乡了。
D:两个朋友送的小福娃使他非常高兴。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大家对……感到非常气愤”可以指“村长带头偷运木料”,也可以指“护林员揭发村长”。C项可以理解为“福州”和“厦门的部分地区”,也可以理解为“福州和厦门”这两个城市的部分地区。D项中的“两个”可以指“两个朋友”也可以指“两个小福娃”。B项没有歧义,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为:
A:我们进山以后,因为我们长期在城里走平坦的路,所以走山路十分不习惯。
B: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当挑起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伟大事业,战胜一切困难。
C:能否保持为政清廉,是关系到党和政府能否取得广大群众信任的重大问题。
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了呢?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语序不当,可改为“因为我们长期在城里走平坦的路,所以进山以后走山路十分不习惯”。B项,动词“挑起”后缺少宾语,可在“伟大事业”后加“重担”。D项,双重否定表达肯定,但“谁”又表达了疑问语气,使得整个句子的句意与要表达的意思相反。C项没有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参加大会的优秀教师代表,得到党中央领导的亲切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会晤
B:会见
C:见面
D:接见
正确答案:D
解析:会晤:会见、会面。会见:一般指一个国家领导人和另一个国家领导人的见面。见面: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相见。接见:①上级对下级的见面。②跟来的人见面。根据题意,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将________地度过一生,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将是一盘散沙;一个没有理想的人必定注重眼前的________,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就会变成少数人捞取私利的工具。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冲破了旧有意识形态的束缚,人民的认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现在是重树理想的时候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浑浑噩噩 功过得失
B:糊里糊涂 小恩小惠
C:得过且过 功名利禄
D:碌碌无为 蝇头小利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将“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与“一个没有理想的国家”进行类比,每一分句中形成一一对应关系。
第一空,“糊里糊涂”偏口语化,与题干整体的语体色彩不符,排除B。“得过且过”意为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其已经含有“度过”的意思,用来修饰“度过一生”语义重复,排除C。
第二空,此句中“捞取私利”强调的是利益,其前横线处应选择与“利益”相关的词语,而“功过得失”强调的是功过,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3题
5、【言语理解】维特根斯坦是剑桥大学著名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哲学家罗素问穆尔:“你最好的学生是谁?”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听课时总是露出一副茫然的神色,而且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维特根斯坦说:“他没有问题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怀疑和提问是成功的秘诀
B:好奇心是研究的内在动力
C:得到赏识是成才的重要因素
D:发现问题是不断进步的前提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中穆尔欣赏维特根斯坦的理由是:他“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维特根斯坦认为罗素落伍的原因是:“他没有问题了”。可见,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对应文中的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罗素、罗素的“落伍”,可知文段侧重的是发现问题对于“不断进步”的重要性。A项“成功的秘诀”表述不当。B、C两项均未提及文段的论述重点“问题”,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38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38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8题
6、【言语理解】时间是大自然的产物,节气展现的则是农耕文明的智慧。2016年,“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便是对其文化内涵的极大肯定。先民通过观察天文地理、气象物候,来感知自然变化、安排农业活动,敬天顺时,依农得时,从而创造了二十四节气。所谓“认识一个民族,其实就是认识它如何使用时间”,节气犹如包裹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文化密码,具有时间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含义。从中既可以窥探出古人如何以人之理性追问天地运行与造化万物,更鲜活地展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文化理念。从自然中推演人文,在人文中回归自然,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哲学之本。
这段文字的主旨为:
A: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耕实践中观察自然、顺应自然的成果
B: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中华文化的肯定
C: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哲学之本
D:要想认识中华民族,就要先认识二十四节气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节气展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接着说明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其文化内涵的肯定,后文强调节气犹如包裹着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文化密码,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哲学之本。由此可知,文段主旨在于论述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A项论述的是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未涉及其意义,排除;
B项,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文段重点,排除;
D项偏离文段主旨,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7、【言语理解】①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
②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
③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④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
⑤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④①⑤③
B:②①④⑤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①②③⑤
正确答案:B
解析:②末尾指出“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①指出“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二者构成转折关系,顺序为②①,与此相符的只有B。验证其他三句,③④⑤说的都是戏台上下观众和角色的相互转换,应紧密相连,且⑤承上启下,结合其中“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可知,三句顺序应为④⑤③。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
8、【言语理解】安全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PC端总计拦截病毒10亿次,病毒总体数量环比2016年下半年增长30%;相较于2016年第二季度的病毒拦截量增长23.7%。2017年上半年手机病毒感染用户数为1.09亿,同比减少45.67%,与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相比均有所下降。但2017年上半年手机安全软件有效查杀的病毒次数却达到6.93亿次,同比增长124.24%,比2016年上半年多了1倍多。此外,二维码扫描成为2017年上半年主流病毒的渠道来源,占比高达20.80%。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出:
A:2017年上半年,移动端的感染病毒情况较上年改善
B:2017年上半年,手机病毒主要来自二维码扫描
C:2017年上半年,手机病毒的传播渠道日益多样
D:2017年上半年,PC端感染病毒情况比移动端更严峻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可由“2017年上半年手机病毒感染用户数为1.09亿,同比减少45.67%,与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相比均有所下降”推出,正确。
B项偷换概念,文段是说二维码扫描成为2017年上半年“主流病毒”的渠道来源,而非“手机病毒”的渠道来源,排除。
C项无中生有,文段没有提及手机病毒传播渠道日益多样,排除。
D项,文段列述了PC端和移动端病毒拦截和查杀数据,而非病毒感染数据,二者的病毒感染情况无从比较,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50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43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7题
9、【言语理解】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之所以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于中华文化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相关文化因子,作为改善自身文化机制,培养文化自新能力的有机元素。这就是为什么古巴比伦文化、古印度文化相继消亡,而中华文化却历数千年经久不衰并不断开新继而创造新的文明奇迹的奥秘所在。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只有不断改善自身文化机制才能经久不衰
B: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
C:古巴比伦文化的消失源于缺乏鲜明的民族特征
D:中华民族要善于吸收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文化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共两句话,第一句指出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原因是既保持民族特性,又兼收并蓄。第二句进一步指出这也是中华文化经久不衰并不断创新的奥秘。故文段的主旨是中华文化始终保持强劲生命力的关键,B项表述正确。A、D两项均是文段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文段论述主体是中华文化并非古巴比伦文化,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9题,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30题
10、【言语理解】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全方面、全角度、全产业链的改造,释放数字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推动互联网、移动网与文化之间形成________的新形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唇齿相依
B:休戚与共
C:同舟共济
D:水乳交融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说的是互联网新技术和数字化对文化产业改造的作用,推动互联网、移动网与文化紧密融合形成新形态。“唇齿相依”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二者均强调关系密切,不含融为一体形成新形态的意思,排除A、B。“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文段未体现“困难”,排除C。“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能体现互联网、移动网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8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