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928

发布时间:2023-06-12 3:57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虽然当下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受到的非议颇多,然而,走过十年路程的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大概还是要年复一年地继续考下去。毕竟,自主招生考试对于恢复大学人才选拔的功能,真正将符合自身育人理念的可造之才选拔到大学中来,还是有着积极意义和明显功效的。复旦大学表示,占该校本科生30%的自主招生胜出者,他们在学业成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大多数要比其他学生胜出一筹。
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能够继续考下去是因为它:

A:能够克服非议

B:能够选拔全能型的综合人才

C:具备更突出的人才选拔功效

D:有助于创新大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正确答案:D

解析:由“自主招生考试对于恢复大学人才选拔的功能,真正将符合自身育人理念的可造之才选拔到大学中来,还是有着积极意义和明显功效的”可知,自主招生考试能够继续存在的原因在于其对恢复大学人才选拔的功能具有积极功效。D项为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A项未体现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价值,非原因论述,排除。B项“全能型人才”文段未涉及,排除。文段强调的是自主招生考试对于大学人才选拔的积极功效,C项“人才选拔”扩大了范围,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

2、【言语理解】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和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两家,而儒家和道家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主线。《论语》、《老子》分别是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把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源头抓住了,就比较容易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还可以避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单向理解,易于进行儒、道两家思想的比较。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首先就要读懂《论语》和《老子》

B:《论语》和《老子》对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广泛和深远影响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原著是《论语》和《老子》

D:熟读《论语》和《老子》,就能为传播中国文化打好基础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是介绍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然后进一步阐述了《论语》和《老子》作为儒家和道家思想源头的重要价值,即理解《论语》和《老子》对于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A项表述与此契合。

考题出处:2009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3、【言语理解】下列语句表达准确无误的是:

A:不久前落幕的“上交会”上,来了一群重量级“服务生”——为了让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沟通无阻碍,十来个教授级专业译员坐镇会场。

B:《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要求子女常看望问候父母,也规定了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C:沪语文化在多个文学艺术领域出现复苏迹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文化界的普遍关注。

D: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的“沟通无阻碍”说法有误,应改为“沟通无障碍”。B项关联词“虽然……也”搭配不当,可把“虽然”改为“不仅”。D项介词“对于”滥用,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应删掉“对于”。C项无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1题

4、【言语理解】①自以为聪明是一种愚蠢,而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
②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种真诚的人生态度——把自己摆在愚者的位置上,把他人、大众看作智者
③老子说过“大智若愚”,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
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智者,没有人愿意被冠以“愚者”之名
⑤在人的思想行为领域,愚和智看似对立,实则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⑥但是从辩证法“两极相通”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智慧,其中天然地蕴含着某种意义上的“愚”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⑤⑥③

B:③①②④⑤⑥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④⑥③①②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六个句子,①提到“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③提到了大智若愚,由此可知③应紧接在①之后;再由③中“……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和②中“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可知,两句存在承接关系,②应在③之后,即顺序为①③②,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5题

5、【言语理解】近年来,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更加________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________因素。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实  约束

B:突出  制约

C:严峻  限制

D:突兀  影响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更加”“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可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很明显、很严重了。“现实”指合乎客观情况。“突兀”指突然,出乎意外。两者均不能体现问题的严重程度,与文意不符,排除A、D。
第二空,“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限制”指规定范围,不许超过。文意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影响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目标的实现,“制约”填入更符合文意,排除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1题

6、【言语理解】

华夏文明甚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演变到今天,其实都有一个________的过程。人们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喜欢被叠床架屋束缚,简洁的价值观与人类追求单纯明净的趣味也非常契合。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删繁就简

B:

言简意赅

C:

去伪存真

D:

去粗取精

正确答案:A

解析:

由后文“人们喜欢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喜欢被叠床架屋束缚,简洁的价值观与人类追求单纯明净的趣味也非常契合”可知,文意表达的是文明的发展演变是从复杂到简洁的。“删繁就简”指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容使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指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去伪存真”指除掉虚假的,留下真实的;“去粗取精”指除去杂质,留取精华。四个词语中,只有“删繁去简”有去掉、删除繁杂部分,使趋于简明的意思,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6题

7、【言语理解】世人心灵深处均多少缺乏安全感,都有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的需要,人们将这种由此形成的本能的渴望称为“救赎”。西方文化反映了游牧民族先民的感受,因而当现有的水草用罄时,要找出路永远是寻找外在的绿洲。相反地,中国文化反映了大陆性农民祖先的感受,若今年收成不好,办法不外是就地从自我努力开始,譬如修筑灌溉管道、改进土壤与种子等,以期来年的庄稼生产有质与量的增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形成东西方“救赎”观念差异的背景

B:东西方“救赎”观念的差异源于其文化内涵不同

C:东西方文化对“救赎”有着不同的认识

D:自我改良才是“救赎”的正确途径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提出“救赎”的概念,然后指出西方文化中的“救赎”是寻找外在的出路,而中国文化是从自我努力开始。而二者的不同缘于一个反映的是游牧民族的感受,一个反映的是大陆性农民的感受。即二者的差异缘于不同的文化内涵。与此表述最相符的为B,当选。
A项“背景”、C项“认识”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D项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8、【言语理解】①经过漫长冬季,茶树养分充分积累,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不需要施农药,芽质比较好
②“明前茶”的声誉,正是来自它的品质和稀有
③作为茶叶主要品质标准的茶氨基酸含量最高,含苦涩味的茶多酚则相对较低
④在江南茶叶产区,早发品种往往在惊蛰和春分时开始萌芽,清明前可以采摘
⑤清明前江南一带普遍较低的气温又限制了茶树叶芽的数量,使得能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叶产量很少
⑥中国各地农业生产一向以节气为农事安排的指导,茶叶也不例外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⑥④⑤①

B:⑥④①③⑤②

C:⑥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⑥①③②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⑥开门见山,点出文段主题“茶叶”,作为首句较为合适,排除A、D。由②“正是来自”可知,②之前应提到明前茶的“品质和稀有”,而⑥④均没有提及,故②不应紧跟在⑥④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9、【言语理解】设想用以下的方式来教授孩子关于花的结构:在黑板上画一株植物,标明其各个部分:雄蕊、雌蕊、茎柄等,解释每个名词术语,让孩子们都写在本子上,直到把它们记住后,孩子们才能观察和接触真正的植物。没有人会容忍这种愚蠢的教授生物学的方法。但是几百年来,学习外语运用的恰恰是这种方法——至今,这种方法还未结束。
从上文看,作者认为不恰当的外语学习方法是:

A:边学语法边学说话

B:先学语法再学说话

C:先学说话再学语法

D:只学语法不学说话

正确答案:B

解析:作者首先批判了让孩子先记住名词术语再让他们接触真正的植物的学习方法。然后说明外语学习也使用这种方法。由此推断,作者反对先学习语法,再学习说话的外语学习方法。B项描述与此一致。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8题

10、【言语理解】清明祭祀,向已逝的祖先亲人送上思念与敬意,更多的是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把对逝者的怀念转化为对生者的关怀,祭奠死去的人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更有尊严地活着:通过祭祀更加认识自己的人生职责和使命;通过祭礼认识每个人的位置和角色;通过祭悼来反省人生的终极归宿,来不断校正我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是:

A:清明节的启示

B:应该重视清明节

C:清明祭祀的意义

D:清明节对于传承文化的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主要说的是,清明祭祀是为了传承孝道传统,是为了让活着的人活得更有尊严,通过祭祀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责使命、角色位置,校正自己的人生态度与价值。可见,文段主要说明的是清明祭祀的意义。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文段围绕“清明祭祀”展开,B、C、D三项均阐述的是“清明节”,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81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