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877

发布时间:2023-06-04 13:12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更加________地应用于机关和各种商务办公。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泛

B:深入

C:普及

D:全面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地”可知,填入词语为状语,“普及”为动词,不能做状语,排除C。“广泛”指涉及的方面广、范围大,普遍;“深入”指研究、思考深刻、透彻;“全面”指完整、周密。根据语境“机关和各种商务办公”,“广泛”最为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

2、【言语理解】沉浸在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生物中,有助于维持肌肤不可或缺的健康微生物群系和肠道菌群。研究显示,如果儿童在很小的时候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亲近大自然,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不会形成适当的免疫功能来保护自我。沐浴在大自然中,可以摄取那些能产生大量健康微生物群系的东西。由于一些城市缺少公园,树木稀少,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免疫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微生物群系和肠道菌群减少了

B:孩子们的免疫功能退化了

C:大自然中的生物多样性降低了

D:成年人的健康水平下降了

正确答案:B

解析:横线处位于文末,其前文是“由于一些城市缺少公园,树木稀少,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免疫力不足”,因此横线处应填入“由于”造成的“结果”。再由“研究显示”可知,文段论述的对象是“儿童”与“大自然”,因此“结果”应与“儿童免疫力”有关,B项与此相符。其他选项均未体现儿童免疫力与大自然的关系。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0题,2019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0题

3、【言语理解】“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________________,阅读的过程是相对的,既有读者尝试理解作者的维度,也有作者请求读者的理解这一维度。”
下列诗句中,最适合填入上文横线处的是: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最后一句话是对横线处内容的解释。读者尝试理解作者,而作者也请求读者理解,阅读就是这样一个相对的过程。B项中“我”与“青山”的关系和文段中“读者”与“作者”的关系一致。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B卷合并版)第3题

4、【言语理解】有人说,民主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重要的是旋转的过程。离开了这个过程,民主的陀螺就会倒下。就民主决策而言,正确的决策结果自然会给人们带来希望和信心,而决策的过程,对人们凝聚信心的影响更大。
这段文字中的比喻意在强调:

A:民主决策过程对民主的重要性

B:只有通过民主决策,才能凝聚信心

C:决策过程中的民主,是广泛的社会参与

D:有效的参与过程,便是凝聚信心的过程

正确答案:A

解析:题目问的是“民主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重要的是旋转的过程”这个比喻所强调的内容。由文段最后一句可知,作者重点阐述的是民主决策的过程比正确的决策结果对人们信心的凝聚影响更大,即强调过程对民主的重要性。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会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健康的伤害更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不同影响

B:灾害天气中各种尺寸颗粒物的致病机理

C:重金属等会溶解于血液中危及人体健康

D:灰霾天气中的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伤害大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为主旨句,指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伤害很大,下面用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值来比较论证,粒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对人体的伤害非常大。故文段强调的是对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伤害,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文段论述的灰霾天气对人体的伤害,B、C两项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A项是对灰霾天危害论述的内容之一。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8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

6、【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分厂厂长为了这批出口订单,,带领工人们日夜奋战,终于赶在规定日期前圆满完成任务,受到总公司的表彰。

B:泰国的“大象画家”彼得为它的大象伙伴画的肖像画惟妙惟肖,色彩缤纷,游客们都觉得,惊得目瞪口呆。

C:年逾花甲的国际机构领导人谈起《论语》来,一个外国人竟有如此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让在场嘉宾不禁暗暗称道。

D:作为央视数一数二的花旦主持人,她竟以“工资低”为由毅然抽身,使自己在央视的大好前程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宵衣旰食”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使用对象不恰当,排除。B项,“不可理喻”指不能用常理使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用在此处语义不合。D项,“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多用于形容音乐,此处使用不恰当。C项使用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7、【言语理解】解释是心理战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攻击的语言旨在表现自己一种深刻的心理洞察力,表明自己理解对方行为的根源。例如,“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你缺乏基本的安全感”,或者“你之所以不想结婚显然是因为你害怕性行为”,或者“很明显你潜意识中非常敌视女性”。解释的原因越丰富详实、有凭有据,就越发具有说服力。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解释是心理战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B:解释的原因越丰富就越具有说服力

C:解释是心理战中一种表现自己对对手心理和行为了解程度的行为

D:只有真实的事情才具有说服力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第一、二句是主旨句,后面是举例说明。而第一、二句结合起来就是C。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未来将会怎样,不可准确预知,但格局和________总有踪迹可循。在信息技术、互联网发展所________的巨大变革面前,时代和社会呼唤产生一批真正的未来学家,能够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关口,对信息社会的未来有所把握,为未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选择和行为提供一些理论上的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路径 导致 服务

B:趋势 引发 指导

C:轨迹 带来 解释

D:方向 造成 设想

正确答案:B

解析:前两空,所给词语较难辨析,可选择从第三空入手分析。
第三空,对应“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关口”,未来学家所起到的是为未来的人们指明正确方向的作用,“指导”填入最能表达未来学家的这一作用。
验证前两空,第一空,“趋势”所表达的大的方向、走势的意思也与“格局”并列恰当。第二空,信息技术、互联网是引起巨大变革的导火索,“引发”填入也能准确表达这一含义,且“引发变革”搭配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1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5题

9、【言语理解】低碳城市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可借鉴的模式。专家指出,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问题上,首先需要澄清“低碳等于贫困”“低碳等于高成本”等误区。低碳经济是在较高的文明发展水平前提下,出现的一种碳生产力水平较高、但人均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经济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能源结构的清洁化和资源禀赋起着决定性作用,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不断下降。
“这个过程”指的是:

A:建设低碳城市的过程

B: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过程

C: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的过程

D:转变对低碳经济认识的过程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先根据就近原则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前紧挨的是“但人均碳排放水平较低的经济状态”。由后文对“这个过程”的解释,我们不难得出,文中所讲的“这个过程”指的正是“降低人均碳排放水平的过程”,因此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

10、【言语理解】古人行文简略,优秀的作品常常“字不虚设”,阅读者决定不予深究的地方,有可能正是作者用心良苦之所在。因此我们阅读时不宜有所偏,应该像作家写作这些文章时那样“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

B:精益求精

C:心无旁骛

D:字斟句酌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古代优秀作品“行文简略”“字不虚设”的特点可知,作者行文都有其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在阅读时也要像作者写作时那样每一个字都要仔细斟酌,否则可能忽略作者的良苦用心。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精益求精”指已经好了还要求更加好。“心无旁骛”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字斟句酌”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选项中能体现作者用心推敲字句的只有“字斟句酌”。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9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4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4题,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3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3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7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