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太阳能在地面上的利用率不高,因其会受到大气的吸收和散射,季节、昼夜更替的影响而________很多,能量密度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发展空间太阳能电站,可为地面提供商业化的、大规模的电力供给,解决人类长期对于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的需求问题。同时,空间太阳能电站的发展也将为更为长远的月球太阳能电站的发展________基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削弱 积累
B:缩小 打造
C:散逸 铸就
D:衰减 奠定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提取句子主干可知,此处说的是太阳能能量的减弱。“缩小”通常形容范围。不能用来形容“太阳能能量”,排除B。第二空,“积累”常与“经验”搭配。“铸就”常与“奇迹”搭配。与“基础”搭配,“奠定”最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8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2、【言语理解】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际上作出种种妥协,来迁就事物的演变。
“相机破例”在文中的意思是:
A:把握时机,委曲求全
B:等待时机,破除习惯
C:顺应形势,改变常规
D: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正确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选项中的词放入文段对应的位置,理顺句意。“传统有惰性,不肯变……不得不变”指的就是“改变常规”,“来迁就事物的演变”意在说明“顺应形势”,故本题选C。A、B两项的“时机”和D项的“不拘一格”在文段中都没有体现。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6题
3、【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为:
A:步入青城山,仿佛步入天外仙境,那如梦如幻、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风貌深深地让我陶醉了。
B:能源专家预测,瓦斯是世界上正在崛起的新型能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外最大的接替能源。
C:铃声响起,他急忙拿起听筒,电话那端传来一个操普通话的中年男子的声音说:“你被录取了。”
D:2006年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9月23日在庐山开幕,1700多名台湾知名人士和工商界人士齐聚庐山,共赴盛会。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传来……声音”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后面又出现了一个谓语动词“说”,两个句子混杂在一起,形成句式杂糅的语病,可删除“说”。其他三项没有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离不开克己。克己并不是叫人一味逆来顺受、忍让退避。要知道一切进德修业的积极行为都免不了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例如,见义勇为要克服怯懦之心,坚持原则要克服患得患失之心,做学问、创事业要克服怠惰之心。这些都是“克己”的表现。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克己复礼是使自己进入崇高境界的重要途径
B:克己就能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就是进德修业的积极行为
C:提高自身价值需要修身,而修身离不开克己
D:一味逆来顺受、忍让退避不能使自己超越原有的水平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接着指出修身离不开克己,最后举例说明“克己”的表现。故文段主旨是提高自身价值需要修身,而修身离不开克己,对应C。A项中的“复礼”文段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是对文段中“要知道一切进德修业的积极行为都免不了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的错误理解,且“就能”“就是”的表述不恰当。文段说的是“克己并不是叫人一味逆来顺受、忍让退避”“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D项与文段无关,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5、【言语理解】伴随衰老,人的记忆力会发生明显衰退。最近,《自然》子刊《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给出了潜在的解决方案。他们的方法看起来无比________:电击大脑。这当然不是“网瘾中心”那种野蛮的电击方式,而是一项有着出色设计的________实验,揭示了脑电波变化与衰老引起的记忆衰退之间的重要关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危险 神奇
B:简单 有趣
C:粗暴 严谨
D:直接 安全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后文提到“不是野蛮方式”,故第一空应填入与“野蛮”语义相近的词语。“简单”和“直接”均没有野蛮的含义,排除B、D。第二空,“神奇”指非常奇妙;“严谨”指严密谨慎、细致。前文提到“出色设计”,故应填入表示实验设计出色的词语,“严谨”填入符合句意,排除A。验证C,“粗暴”与后文的“野蛮”意义相近,代入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23题
6、【言语理解】这些瀑布不为人所共知,这 因为人们对它们不感兴趣或者它们不够迷人,
由于它们处于边远险要之地,游客要想一睹它们的风采就显得困难重重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是 而是
B:不但 而且
C:不是 就是
D:不仅 而且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是在解释这些瀑布不为人知的原因。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而且是否定前面,肯定后面。四个选项中,B、D项表示递进关系,C项表示选择关系,只有A项表示的是并列关系,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如果可以有“教育过度”这样一个命题的话,其本意应该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功能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不当。而不应该是指人力资本总量的过度。国际经验表明,因短期内的教育回报率降低,迫于社会上不恰当的压力而抑制教育发展,或者政府未能弥补人力资本回报率下降的市场失灵导致教育停滞的结果,通常是灾难性的。
下面说法与上文不符的是:
A:“教育过度”会导致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不当
B: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不当时,会影响教育回报率
C:不能因为短期内的教育回报率降低而忽视人力资本积累
D:抑制教育发展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正确答案:A
解析:由首句可知,“教育过度”的本质是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不当,而导致人力资本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匹配不当的是“劳动力市场功能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因素”。故A项表述不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5题
8、【言语理解】王国维所讲的“二重证据法”,是以“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两者互相印证。这是以他本人多年研究实践的丰硕成果为基础的,自然也难免受到他那个年代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在《古史新证》讲义中列举“纸上之材料”,从《尚书》《诗》《易》,一直到先秦诸子和《史记》,差不多包括了所有有关的传世典籍,而“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即甲骨文与商周金文。王国维当年只能提到这两者,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仍处于发轫阶段,到后来李济先生论“古史重建”时,就将田野考古放到突出的位置了。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王国维“二重证据法”:
A: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基础
B:所运用的核心材料
C:在当时受到的局限
D:与李济“古史重建”的区别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对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指出这一方法难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基于当时中国的现代考古学仍处于发轫阶段,所以王国维在《古史新证》讲义中列举的“纸上之材料”很丰富,而列举的“地下之材料”仅有甲骨文和商周金文两种。由此可知,文段主要介绍的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受到的时代局限。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的“历史条件和基础”文段只是一笔带过,未展开陈述,故非文段重点;B项的“核心材料”是作为论据出现的,文段强调的是材料的局限;D项,文段只是提到李济“古史重建”部分弥补了王国维“地下之材料”不足的局限,二者的区别未具体阐述。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9、【言语理解】39.在诗的形式上,早期白话诗主要表现出散文化的倾向,基本不用韵,不顾及平仄,随情感的起伏变换长短句式,如同泉水缓缓流过,自然形成了舒缓自如的内在节奏;同时大量运用虚词,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与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这都根本有别于传统诗歌,而另有少部分白话诗人则热衷于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
根据以上文字关于早期白话诗的说法,下列不正确的是:
A:散文化倾向明显,不强调韵律与平仄,明显区别于传统诗歌
B:注重诗歌情感的内在张力,抒情舒展自如,形成行云流水般的表达风格
C:不注重诗歌自身的句式与章法,偏重语义的清晰性与表达的逻辑性
D:较早形成俯身向下关注民生疾苦,学习民歌精华的现实主义新诗传统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另有少部分白话诗人则热衷于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收与借鉴”可知,向民歌学习的只是“少部分白话诗人”,且“学习民歌”并不代表“形成俯身向下关注民生疾苦的传统”,因此D项说法错误,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12.蝴蝶效应原本是一个气象学名词,说的是南美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最终将会在北美引起一场龙卷风。听起来这事似乎有些荒唐,但实际情况就是这样。一件微乎其微的细节,却可能造成一个谁都意想不到的结果。聪明的人,就应该从蝴蝶效应中及时看出日后的风暴。
可以印证这段话论点的文句是:
A: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正确答案:A
解析:蝴蝶效应是指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要注重小事小节,要明白细节的重要性。A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样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不能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能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不管是圣贤还是巨恶,都是从做这些小事中慢慢发展而来的。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