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社交裂变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商业模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促进产品的传播与销售,本质上是通过利益驱动激励客户从而形成裂变。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社交裂变的是:
A:某微商客户挑选好某个商品后,分享在自己的社交圈,好友帮助砍价后,客户可以低价购买,同时也宣传了该商品
B:某电商平台的客户成功购买商品后,分享其链接,所有点击的人都能获得商家提供的随机金额的优惠券
C:某微信用户在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后,经常拍照发在朋友圈中,慢慢地大家都知道她喜欢购买高档奢侈品
D:某咖啡店的老顾客参加“邀请好友免费喝咖啡”的活动后,可以获取一张套餐券
正确答案:C
解析:社交裂变的定义要点:①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促进产品的传播与销售;②通过利益驱动激励客户从而形成裂变;③一种利益驱动的商业模式。
A项,客户挑选好某个商品后分享在社交圈,好友帮助砍价后客户可以低价购买,即基于利益的驱动,通过社交圈促进产品的传播与销售,符合定义。
B项,电商平台的客户成功购买商品后分享链接,所有点击的人都能获得商家提供的优惠券,即基于利益的驱动,通过社交圈促进产品的传播与销售,符合定义。
C项,用户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后发在朋友圈,大家只是知道了她喜欢购买高档奢侈品,并未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促进产品的传播与销售,也不是利益驱动激励客户的商业模式,不符合定义,不属于社交裂变。
D项,老顾客参加“邀请好友免费喝咖啡”的活动后可获得套餐券,即基于利益的驱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促进产品的传播与销售,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87题,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89题
2、【判断推理】宇宙飞船 之于 ( ) 相当于 ( ) 之于 执政者
A:宇航员——国家
B:太阳——理想
C:航线——方向盘
D:梦想——现实
正确答案:A
解析:代入A项,宇航员驾驶宇宙飞船,执政者治理国家。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B项,宇宙飞船与太阳并无必然联系,理想与执政者并无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宇宙飞船有航线,方向盘与执政者并无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宇宙飞船与梦想并无必然联系,现实与执政者并无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6题
3、【判断推理】桥梁:河岸
A:信件:邮局
B:楼梯:楼层
C:电话:沟通
D:火车:终点
正确答案:B
解析:桥梁连接河岸的两端。
A项,邮局邮寄信件,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楼梯连接楼层的两端,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电话可以用来沟通,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火车到达终点,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
4、【判断推理】扦插:播种
A:分株:嫁接
B:授粉:孤雌生殖
C:剪枝:分根
D:克隆:受精
正确答案:D
解析:扦插和播种体现了植物的两种生殖方式,扦插是无性生殖,播种是有性生殖;克隆和受精体现了动物的两种生殖方式,克隆是无性生殖,受精是有性生殖。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
每四年一届的世界哲学大会在希腊雅典举行。H大学的张教授、马教授和李教授中至少有一人参加了这届国际哲学盛会。已知:
Ⅰ.只有向大会组委会提交一篇英文论文并经评审通过的报名者,才能获得组委会发出的会议邀请函
Ⅱ.由于张教授和马教授是同一教研室的同事而且经常合作进行研究,如果张教授前往雅典参加这次大会,那么马教授也肯定会一同参加
Ⅲ.李教授在受聘H大学之前曾留学德国,他向大会组委会提交了一篇用德语撰写的有关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学术论文
根据以上情况,以下________项一定为真。
A:李教授参加了这届世界哲学大会
B:张教授参加了这届世界哲学大会
C:张教授和马教授均参加了这届世界哲学大会
D:马教授参加了这届世界哲学大会
正确答案:D
解析:
题干细节信息:①提交英文论文并通过←收到邀请函;②张教授去→马教授去;③李教授提交了德语论文;④至少有一个人参加。
A项,根据细节信息①,要想参加大会,必须提交英文论文并通过,而李教授提交的是德语论文,因此李教授参加了这届世界哲学大会不一定为真。
B项,由于题干没有涉及张教授是否提交英文论文并通过,所以张教授参加了这届世界哲学大会不一定为真。
C项,由于题干没有涉及张教授和马教授是否提交英文论文并通过,所以张教授和马教授均参加了这届世界哲学大会不一定为真。
D项,由于张教授和李教授不一定参加大会,结合细节信息④可知,马教授一定参加了大会。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5题,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6题
6、【判断推理】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现象”,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形成一种好的或坏的“成见”。所以光环效应也可以称为“以点概面效应”,是主观推断的泛化、定势的结果。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晕轮效应的是:
A:一见钟情
B:三岁看八十
C: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正确答案:A
解析:晕轮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最初印象决定了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A项,一见钟情属于最初印象决定了总体看法,形成一种好的“成见”,属于晕轮效应。
B项,三岁看八十并不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印象,不符合定义。
C项,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是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并非最初印象决定了总体看法,没有形成好的或坏的“成见”,不符合定义。
D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比喻经历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并非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最初印象,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财政专家指出,公共风险不仅产生于因政府政策不当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而且由于政府直接积极参与经济生活,如政府直接参与国有企业,调控金融机构,这些重要经济领域一旦发生大面积损失,将会直接酿成公共风险,从而造成财政赤字、债务偿还压力。因此,如果要想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仅仅调整财政政策是不够的。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只要政府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即使决策失误,也不会产生公共风险
B:只要政府不直接参与经济生活,或者国有企业、金融机构这些重要的经济领域不发生大面积损失,就不会产生公共风险
C:如果能够防范公共风险的产生,就可以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D:由于重要经济领域发生大面积损失,所以即使政府决策正确,仍有可能产生公共风险
正确答案:D
解析:公共风险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国有资产流失和经济领域的大面积损失,因此D项正确。即使国有资产不流失,还可能是经济领域的大面积损失引起公共风险,因此A项错误;同理,B项错误;由题干可知,防范公共风险的产生是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因此C项错误。
考题出处:待更新
8、【判断推理】人们通常认为可以通过动物的异常行为来预测海啸。这种看法是基于主观类比,不一定能揭示客观联系。一只猫在海啸前24小时行为异常,给它的主人留下深刻印象,但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刻,都有猫行为异常。
为了评论上述论证,回答以下哪个问题最不重要?
A:被认为是海啸前兆的动物异常行为,在平时是否也出现过?
B:两种不同类型的动物,在海啸前的异常行为是否类似?
C:海啸前有异常行为的动物在整个动物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D:在海啸前有异常行为的动物中,这种异常行为未被注意的比例是多少?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论证认为通过动物的异常行为来预测海啸是没有根据的。
对A项的回答可以说明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否与海啸有关,有助于评价论证;
对C项的回答可以说明有异常行为的动物是否占多数,如果是,则说明预测是有一定根据的,如果不是,则说明没有根据,所以对C项的回答也有助于评价论证;
如果大部分异常行为没被注意,则说明即使有异常行为,用其来预测海啸也是很难的,对D项的回答也有助于评价论证;
不同类型的动物是否有相似的异常行为并不重要,对B项的回答无助于评价论证。
考题出处:200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
9、【判断推理】服务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不以或很少以实物形式而以提供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某种特殊需要。
根据以上定义,以下不属于服务的是:
A:小周的车出现故障去维修,汽车修理店更换了价值2000余元的零件
B:为方便学生随时取款,某银行在校园里安装了一部自动取款机
C:某医院派出医疗队深入农村,为农民上门诊断治疗
D:某小区居民小王在小区网络论坛上发帖要求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正确答案:D
解析:服务的定义要点: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为他人做事,使他人从中受益。
A项,汽车修理店维修小周的车,为小周提供了服务。
B项,为学生安装自动取款机,为学生提供服务。
C项,医疗队为农民上门诊断治疗,也符合服务的定义。
D项,小王只是在网上发帖,并没有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为他人做事,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中国人大多是在批评与训斥中长大的,父母、老师、长辈、领导……看你哪一点不顺眼,都能给出指教。话多半不好听,可听者听了多半心悦诚服,心生感激,因为大家想的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但是,逆耳的未必都是忠言。有种电话诈骗就是以很凶的方式出现的。电话里的他们就是要批评你、威胁你、吓唬你,一旦你心里打怵了,你就听他们的了;而你听了他们的,你也就上当了。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推出的是:
A:有的逆耳之言可能不是忠言
B:有的忠言并不逆耳
C:有的电话诈骗的声音并不很凶
D:如果听到逆耳的电话心里不打怵,你就不会上当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根据“逆耳的未必都是忠言”可知,有些逆耳的不是忠言,该项正确。
B项,由题干可知有些忠言是逆耳的,但“有些是”不能推出“有些不是”,该项错误。
C项,根据“有种电话诈骗就是以很凶的方式出现的”可知,有的电话诈骗的声音很凶,但“有的是”不能推出“有的不是”,该项错误。
D项,题干最后一句话的逻辑关系为“心里打怵了→听他们的→上当”,该项通过否定前件推出否定后件,是无效推理,该项错误。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1题,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