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指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是:
A:
刘某在地下工厂用工业用高纯度酒精加自来水制造大量假酒,并将其销售给商店,获利8万多元
B:
某肉食品加工厂用病死猪肉作原料生产火腿,造成大批消费者食物中毒
C:
某饮料生产厂家在生产的可乐中添加了食品添加剂——咖啡因,但并未在包装上予以注明,使大量消费者饮用了含有咖啡因的可乐
D:
某食品厂在所生产的一款彩虹糖中添加食用色素超标,长期食用会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正确答案:A
解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义的关键信息是: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A项用工业用高纯度酒精加自来水制造假酒符合定义;B项猪肉属于食品原料,不符合定义;C项咖啡因和D项食用色素都不是有毒、有害的,不符合定义。故答案选A。
考题出处:2014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2题,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2014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4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8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8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8题,201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4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4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8题
2、【判断推理】管中窥豹:坐井观天
A:班门弄斧:按部就班
B:刻舟求剑:竹篮打水
C:言不由衷:口是心非
D:未雨绸缪:杞人忧天
正确答案:C
解析:管中窥豹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坐井观天用来比喻和讽刺眼界狭窄或学识肤浅之人。两者为近义关系。
A项,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常用于自谦。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两者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刻舟求剑比喻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竹篮打水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劳而无功。两者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言不由衷指说的不是真心话,心口不一致。口是心非指口所言说的与心中所思想的不一致。两者为近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意外的事发生。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两者不是近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5题
3、【判断推理】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在使用完天然气时应首先关闭燃气,然后再关火。但一些专家指出,燃气灶虽然可以通过按钮调节火焰大小,但燃气管道上面的阀门是控制天然气的,如果没有关火就先关闭阀门,火苗就会钻进管道里面,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正确使用天然气的方法应该是先关火再关气。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A:先关火后关气,燃气管道里有残余天然气,会造成浪费,还会挥发到空气中
B:只要燃气灶按钮的密封性没有损坏,其关闭后就不会出现燃气泄漏的危险
C:减少天然气使用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使用天然气
D:实践证明,使用天然气的安全事故主要是由通风不当造成的一氧化碳中毒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结论:正确使用天然气的方法应该是先关火再关气。题干论据:如果没有关火就先关闭阀门,火苗就会钻进燃气管道里面,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A项,指出先关火后关气会浪费天然气,削弱了专家的结论,排除。
B项,指出燃气灶按钮密封性没有损坏,先关火再关气就不会泄露天然气,通过补充论据表明先关火再关气既不会泄漏天然气,也不会引发安全事故,支持了专家的结论,当选。
C项,指出减少使用天然气就可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与题干主要论述的天然气的正确使用方法无关,排除。
D项,指出发生天然气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通风不当,与题干主要论述的天然气的正确使用方法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86题
4、【判断推理】李明认识某公司的董事长冯磊。所以,某公司的董事长冯磊也一定认识李明。
与这一推理结构相同的是:
A:张红和李娜是同事,所以李娜和张红也是同事
B:王翔支持总经理的工作,所以,总经理也一定支持王翔的工作
C:赵青和李新是同学,李新和吴梅是同学,所以赵青和吴梅是同学
D:张风不喜欢小说,《西游记》是小说,所以张风不喜欢《西游记》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错误在于“认识”是非对称性的,B项中“支持”也是非对称性的,二者错误相同。A、C两项中“同事”和“同学”的关系是对称性关系,是正确的推理;D项也是正确的三段论推理。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英国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让两组志愿者分别玩益智游戏和观看关于跑车的纪录片,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室内自行车耐力测试。结果,自认为筋疲力尽的第一组成员比第二组更容易放弃。然而,研究者却发现,两组志愿者的血压、耗氧量及心排血量之间并没有差异。
由此可以推出:
A:玩益智游戏与看电视消耗的体能相同
B:两组志愿者之间的体能素质十分相近
C:脑力活动影响体力只是一种感觉偏差
D:体力劳动可以激发脑力劳动者的潜能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细节信息:两组志愿者分别玩益智游戏和观看关于跑车的纪录片,并且自认为筋疲力尽的第一组成员比第二组更容易放弃。但最终的结果表明两组志愿者的血压、耗氧量及心排血量之间并没有差异。
A项,题干没有涉及玩益智游戏与看电视消耗体能的比较,无法推出。
B项,题干没有涉及两组志愿者的体能素质的比较,无法推出。
C项,题干实验表明玩益智游戏的人比观看跑车纪录片的人更容易因觉得劳累放弃体力活动,但二者之间的身体状况没有差别,即体力本身没有差别。说明脑力活动影响体力只是一种错觉,即感觉偏差,可以推出。
D项,题干没有涉及体力劳动可以激发脑力劳动者的潜能,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福建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5年青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9题,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0题,201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5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5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5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3题,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0题,2015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5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4题
6、【判断推理】
社会比较同化效应指的是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好的人一样好,进而提高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而当个体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会觉得自己和比自己境况差的人一样差,进而降低对自己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社会比较同化效应的是:
A:
癌症病人看到病情比自己更严重的病人时,庆幸自己的处境并非最差
B:
小杰和小伟在学习上你追我赶,因此小杰把小伟当作自己的竞争目标
C:
小宁从普通初中考入重点高中,看到周围同学都那么优秀而自惭形秽
D:
小威听了师兄师姐的优秀事迹后,觉得自己也可以变得那么优秀
正确答案:D
解析:
社会比较同化效应定义的关键信息: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会提高对自己的评价,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时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
A项,癌症病人看到病情比自己更严重的病人时,庆幸自己的处境并非最差,即与比自己境况差的个体进行比较,庆幸自己的处境不是最差的,提高了对自己的评价,不符合定义。
B项,小杰把小伟当作自己的竞争目标,并未体现出二人的境况差异以及对自己的评价的变化,不符合定义。
C项,小宁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而自惭形秽,即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不符合定义。
D项,小威听了师兄师姐的优秀事迹后,觉得自己也可以变得那么优秀,即与比自己境况好的对象进行比较时提高了对自己的评价,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9题
7、【判断推理】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其中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应添加批复的是:
A:《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陕西西咸新区的________》
B:《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________》
C:《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黑龙江双鸭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________》
D:《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________》
正确答案:A
解析:批复定义的关键信息:答复下级机关。
A项,“同意”体现出是答复下级机关的文件,符合定义关键信息。
B、C、D三项,均没有体现答复。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89题
8、【判断推理】圈套:陷阱
A:寡人:殿下
B:文化:文明
C:鸳鸯:蝴蝶
D:高楼:大厦
正确答案:D
解析:圈套和陷阱为同义词。
A项,寡人为自称,殿下为他称。
B项,文化和文明并非同义关系。
C项,鸳鸯和蝴蝶是并列关系。
D项,高楼和大厦为同义词。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 ) 对于 目标 相当于 ( ) 对于 灯塔
A:信心 风帆
B:激情 桅杆
C:行动 航行
D:毅力 水手
正确答案:C
解析:代入A项,达成目标需要有信心,风帆和灯塔并无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B项,激情和目标并无必然联系,桅杆和灯塔并无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C项,目标是行动的方向,灯塔是航行的方向。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D项,达成目标需要有毅力,水手和灯塔并无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
10、【判断推理】品学兼优的学生不都读研究生。如果以上论述为真,则下列命题能判断真假的有几个?
Ⅰ.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读研究生
Ⅱ.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读研究生
Ⅲ.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读研究生
Ⅳ.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不读研究生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品学兼优的学生不都读研究生”等值于“有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读研究生”,Ⅱ与此表述一致,一定为真;而“所有品学兼优的学生都读研究生”是题干命题的矛盾命题,必然为假,故Ⅲ一定为假;“有些不读”可能“所有都不读”也可能“有些读”,Ⅰ和Ⅳ的真假都不能确定。因此能够判断真假的有2个。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86题,2013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6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