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796

发布时间:2023-05-22 15:29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通常来说,第一产业对就业表现为一种剩余劳动力“蓄水池”作用,虽然表面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但实际上有效吸纳能力有限;第二、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在同样的经济规模下(即同样的GDP),第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例越高,则某区域的劳动力人口承载力越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第一产业有效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B:区域产业结构不同,劳动力人口承载力也存在差别

C:第二、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应该重点发展

D:经济规模对劳动力人口承载力有很大影响

正确答案:B

解析:分号前后的内容分别阐述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不同的吸纳能力,由此可知,文段主要阐述的是“产业”对劳动力承载力的影响。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表述。D项的“经济规模”不是文段重点,排除。A项只提到“第一产业”,C项只提到“第二、三产业”,均不够全面,且C项的“应该重点发展”属无中生有。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VR技术是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的英文缩写。近年来,我国的VR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医疗、教育、智能制造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运用。5G网络大大提升虚拟现实体验的仿真度、沉浸感和交互性,将促进虚拟现实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段最后一句话中画横线的“这”指的是:

A:中国VR技术的不断发展

B:VR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运用

C:5G网络所带来的更完美感受

D:5G网络的商用范围扩大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就近原则,“这”指的是“5G网络大大提升虚拟现实体验的仿真度、沉浸感和交互性”,即5G网络为VR技术带来的更完美的虚拟现实体验,C项对此概括准确,当选。
A、B两项介绍的是VR技术的发展状况,不是“这”指代的内容,排除。
D项,文段未提及5G的商用范围扩大,无中生有,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7题

3、【言语理解】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关系密切,二者相辅相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兴趣为基础,为      ;阅读兴趣又在良好阅读习惯的长期      下,不断强化,得以巩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目标 推动

B:核心 影响

C:动力 引导

D:源泉 培养

正确答案:C

解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兴趣为“目标”、“核心”的说法显然不合逻辑,排除A、B。“培养”的施动者一般是人。阅读兴趣不断强化,得益于良好阅读习惯的长期“引导”,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互联网发展初期,传统媒体出于新闻传播和培育新渠道的目的________网络媒体进行转载,“拿来主义”成为各大平台的“潜规则”。但过去一年来,这个定律似乎正在被打破。网络媒体迎来内容创业的风潮,付费社区、音频问答、在线课程等知识付费产品表现抢眼,互联网内容付费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支持 蔚然成风

B:允许 方兴未艾

C:默许 悄然兴起

D:同意 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后句的“潜规则”对应。“潜规则”指的是规章制度之外的不成文、不公开的规则。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对于网络媒体的转载没有明白表示许可,但是也不反对,即“默许”,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明确表示许可的意思,与“潜规则”不符,排除。验证C项第二空,“悄然兴起”所含的刚刚兴起的意思与“过去一年”也对应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8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5题

5、【言语理解】34.①选择农村基层创业,已成为全国各地大学生创业的一个新      
②国家机关部门的      结果表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运行一年,废液、废气排放量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
③在事件发生当日,由于看守民警值班期间未认真看管,      离岗,外出吃饭,造成在押人脱管。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热点 监测 私自

B:热点 监控 擅自

C:亮点 监测 擅自

D:亮点 监控 私自

正确答案:C

解析:监测:监管并检测;监控:是监视控制之意。废气废液的排放量需要检测,所以这里填“监测”更合适。擅自:侧重“擅”,即随意、不按规定或要求做。私自:侧重“私”,即只顾个人。第三句话中民警在值班期间按规定是无权离岗的,故其违反规定离岗外出吃饭的举动,应选“擅自”,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这首________的山西民歌,将男女至爱、离情别绪与人生苦情一并抒发,以凄婉的歌声,揭开了移民史上________的一页,饱含着时代的沧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脍炙人口 波澜壮阔

B:脍炙人口 气势磅礴

C:喜闻乐见 浩浩荡荡

D:喜闻乐见 沧海桑田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喜闻乐见”指喜欢听,乐意看。多用作谓语。而第一空需填入一个修饰“山西民歌”的定语,故填“喜闻乐见”不合语法,排除C、D。
第二空,“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用来形容景物。第二空修饰“移民史”,应填“波澜壮阔”。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7、【言语理解】一个普遍的说法是,人类能辨别1万种不同的气味。一只猎犬的鼻膜上有2.2亿个气味受体细胞,而人类只有2000万个,但我们的嗅觉系统也是相当复杂而专业的。气味分子随气流进入鼻子,通过鼻腔顶端上皮和它的气味受体细胞,这些细胞表面覆盖着能捕捉气味分子的蛋白。气味受体蛋白共有300多种,分别负责不同的气味分子,可以产生大量组合,形成大量的气味模式,________________。而且我们的嗅觉很容易训练,短期内可见惊人成效。在实验中,如果暴露在单一的花香中,人只要3分半钟,就能极大地提高对这种花香的辨别能力。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这些气味信息直接进入嗅觉皮层还会影响人的情感反应

B: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些气味模式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

C:这也就是人类能够辨别1万种不同气味的原因

D:因此对人类来讲嗅觉仍是第一大感官知觉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空缺处前面句子中的“300多种”“大量组合”“大量的气味模式”可知,此句强调的是人类能识别的气味种类多。A、B项脱离了这一语境,可排除。D项的“第一大感官知觉”过于夸大,从文中无法得出。C项的“1万种”紧承前句的数字,且与首句内容呼应。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

8、【言语理解】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特别注重的是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这一思想的体现莫过于历代对于宫阙正门的精心设计和建筑布局的巧妙构思。天安门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形式。因此,追溯天安门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天安门和北京城的每一处古城垣一样,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权至上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

B:天安门的历史与北京城的历史与演变有着莫大的关系

C: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城每一处古城垣都体现出历代的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

D:天安门是典型的中国封建时代的都城建筑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文段首句“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特别注重的是突出皇权至上的思想”可知,A项正确。
由文段“追溯天安门的历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历史与演变”可知,B项正确。
C项中“每一处”表述过于绝对。“精心设计”和“巧妙构思”说的是历代的宫阙正门和建筑布局,而不是北京城的每一处古城垣。
由文段“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天安门就是这种建筑的典型形式”可知,D项正确。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1题

9、【言语理解】“风筝不断线”是吴冠中20世纪80年代前后提出的艺术理念,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看上去,这是关于“形式美”与“抽象美”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阐述,实则它强调的是:艺术创作再怎么创新,再怎么放飞自我,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在吴冠中看来,抽象绘画就像放风筝,风筝是作品,是“从生活中来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减法、除法或别的法”抽象成的某一种艺术形式,而观众是天空。要让风筝飞上天空,艺术家手中“须有一线联系着作品和生活中的源头”。只有“风筝不断线”,艺术才有根基,才能保持与观众的交流。
下列观点符合“风筝不断线”理念的是:

A: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B:艺术创作应该以生活为基础

C: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

D:艺术离开民众就失去了土壤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吴冠中提出的“风筝不断线”理念对中国当代美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用“看上去……实则……”的句式强调这一理念实际介绍的是艺术无论怎样创新都不能远离现实生活。接着用吴冠中关于风筝、天空的比喻再次介绍了艺术创作基础来源于生活中的素材和感受,要想让观众接受、欣赏艺术,艺术作品和生活间必须有线相连。由此可知“风筝不断线”理念指的是创作艺术作品要以生活为基础。B项正确。A项的“高于生活”、C项的“艺术的第一目的”文段均未涉及。文段强调的是艺术创作要以生活为基础,D项强调“民众”的重要性,与文段主旨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级)第46题,202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第53题

10、【言语理解】①自以为聪明是一种愚蠢,而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
②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而是一种真诚的人生态度——把自己摆在愚者的位置上,把他人、大众看作智者
③老子说过“大智若愚”,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
④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智者,没有人愿意被冠以“愚者”之名
⑤在人的思想行为领域,愚和智看似对立,实则有相互转化的关系
⑥但是从辩证法“两极相通”的角度来看,真正的智慧,其中天然地蕴含着某种意义上的“愚”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⑤⑥③

B:③①②④⑤⑥

C:④⑥⑤①③②

D:⑤④⑥③①②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六个句子,①提到“自以为愚蠢却可以是一种智慧”,③提到了大智若愚,由此可知③应紧接在①之后;再由③中“……许多人把它理解为一种方法,甚至是一种伪装”和②中“然而,真正的大智若愚不是借以达到目的的方法、手段,更不是虚伪的掩饰……”可知,两句存在承接关系,②应在③之后,即顺序为①③②,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