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生态工艺指的是把大自然的法则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模拟生物圈物质运动过程,设计无废料的生产,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实现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使生产过程保持生态学上的洁净。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生态工艺生产模式的是:
A:物质—产品—消费—残留物
B:原料—产品—剩余物—加工—产品
C:自然环境—房地产开发—旅游经济—消费
D:原料—生产—剩余物—废弃物—回收掩埋
正确答案:B
解析:生态工艺的定义要点:①大自然的法则应用于社会物质生产,模拟生物圈物质运动过程;②设计无废料的生产,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实现资源充分合理的利用。
A项,残留物不符合要点②。
B项,原料到产品到剩余物,经过加工又到产品,实现了闭路循环的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符合定义。
C项,未体现出生产,不符合要点①②。
D项,废弃物回收掩埋,不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判断推理】用水超标家庭指的是日均用水量超过所在地区70%家庭的水平的家庭。近五年来,甲地区的用水超标家庭数量明显逐年增加。
由此可以推知以下哪项陈述也必定属实?
①今年甲地区任何一个用水超标家庭的日均用水量都高于该地区的日均用水量。
②近五年来,甲地区的日用水总量逐年明显增加。
③近五年来,甲地区用水不超标的家庭数量明显逐年增加。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只有①和②
正确答案:C
解析:①,由题干不能得出该地区的日均用水量,无法推出。
②,由题干也不能得知甲地区的日用水总量,无法推出。
③,由题干可知用水超标的家庭占所在地区家庭数量的30%,而不超标的家庭占70%,因此,由“甲地区的用水超标家庭数量明显逐年增加”可以推出该地区家庭数量增加,则可以推出。正确的只有③。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3、【判断推理】当心脏发生“停工”时,很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而身边如果有同伴懂得心肺复苏术(CPR)并迅速实施,就有抢救的机会。美国某大学查阅过去三年的人口资料,发现心脏骤停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高发街区,CPR的实施率通常偏低。为降低猝死发生率,他们建议针对这些街区的居民推出一项CPR培训计划。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严重影响这一计划的实际效果?
A:心脏骤停主要发生在晚间,特别是吃晚饭的时候
B: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老年人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
C:CPR的学习并不只是理论学习,还需要反复地练习
D:CPR实施率低的社区通常是地广人稀的低密度社区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论点:为降低猝死发生率,他们建议针对这些街区的居民推出一项CPR培训计划。论据:身边如果有同伴懂得心肺复苏术(CPR)并迅速实施,就有抢救的机会。
A项,心脏骤停的时间,与CPR培训计划的实施没有关系,属于无关项。
B项,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老年人一般都有基础疾病在先,但基础疾病对实施心肺复苏术(CPR)是否有影响,无法得知,属于不明确项。
C项,指出CPR培训计划的难点所在,但是这些是可以克服的,故不影响计划的实际效果。
D项,社区密度低说明社区人少,那么在心脏骤停后很可能身边没有同伴及时实施CPR,从而影响了CPR的实际效果。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
4、【判断推理】宇宙加速膨胀是因为物质之间相互排斥,减速膨胀是因为物质之间相互吸引。因此,要在此基础上解释宇宙的加速或减速膨胀,必须要有不同特性的物质在不同的时期占主导地位,从而产生强大的排斥力或吸引力。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所有粒子都产生吸引性引力,然而星系转动曲线的研究表明,在星系里面还有大量的、看不到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产生非常强大的吸引性引力。
以上论证如果为真,那么星系转动曲线研究结论隐含了下列哪一项前提?
A: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所有粒子产生的吸引性引力不足
B: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粒子不是唯一的,存在其他粒子
C:星系转动曲线的研究说明这个时期的宇宙正在加速膨胀
D:星系转动曲线的研究说明存在超大质量、看不到的黑洞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根据星系转动曲线的研究得出结论:除了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粒子之外,在星系里还有大量的、看不到的物质可以产生强大的吸引性引力。
A项是星系转动曲线研究结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意思是目前呈现出的星系转动曲线需要非常强大的吸引性引力,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所有粒子都产生吸引性引力,只有当其所产生的吸引性引力不足时,才可以推出还存在别的物质,其吸引性引力很强大这一结论,因此该项是题干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
B项,“存在其他粒子”并不是题干结论所隐含的前提,因为题干的结论表明肯定是有一些物质存在的,排除。
C项,题干已经说明物质之间是相互吸引的,宇宙应该减速膨胀,而非加速膨胀,排除。
D项,“黑洞”在题干中并未提及,无法说明星系里是否存在能产生非常强大的吸引性引力的物质,该项为无关项,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109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3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4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105题
5、【判断推理】谎言:欺骗
A:谣言:抱怨
B:谗言:无知
C:佯言:委婉
D:诤言:劝诫
正确答案:D
解析:谎言是欺骗的话。
A项,谣言是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不是抱怨,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谗言是诽谤的话,不是无知,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佯言是说假话,不是委婉,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诤言是劝诫的话,与题干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福建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5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5年青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3题,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4题,201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5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5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2015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5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5题,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2题,2015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5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8题
6、【判断推理】琥珀规则是指某种事物沉寂或出现多年后,其价值被重新发现。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符合琥珀规则的是:
A:在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前,甲骨一直被作为龙骨入药
B:1937年《奥林匹克宣言》手稿遗失,半个世纪后被重新发现
C:古希腊人首先提出日心说,1800多年后哥白尼也提出该学说
D:如老王所料,他珍藏多年的邮票市场成交价每枚超过了万元
正确答案:C
解析:琥珀规则定义的关键信息:某种事物沉寂或出现多年后,其价值被重新发现。
A项,甲骨文和甲骨不是同一事物,不符合定义。
B项,半个世纪重新发现《奥林匹克宣言》,但其价值未重新发现,不符合定义。
C项,古希腊人首先提出日心说,1800多年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其价值重新被发现,符合定义。
D项,珍藏的邮票成交价超过万元,不是价值被重新发现,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
7、【判断推理】交互抑制法主要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满灌疗法是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法。
下列对患乘车恐惧症的患者的治疗过程,使用了满灌疗法的是:
A:先试着让患者看汽车图片,进而坐上停止的汽车,然后坐上缓慢行驶的汽车,最后坐上快速行驶的汽车
B:让患者关注使自己焦虑、恐惧的思维活动,每当这些想法出现时,要求患者大声命令自己“停止”,从而使这些想法消失
C:将患者安置在汽车后座,驱车行驶数小时,使患者焦虑、恐惧的情绪逐渐减弱,直到患者完全习惯了乘车,不再感到恐惧
D:让患者想象自己正坐在一辆汽车的后座,想象产生较轻焦虑的情境,适应后再想象产生较高焦虑的情境,直到患者在最恐惧情境中能保持放松状态
正确答案:C
解析:满灌疗法定义的关键信息: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坚持到紧张感觉消失。
A项,让患者先看汽车图片,再依次坐上停止的、缓慢行驶的、快速行驶的汽车,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焦虑或恐惧,属于交互抑制法。
B项,要求患者大声命令自己“停止”,并没有体现鼓励患者直接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不符合定义。
C项,将患者安置在汽车后座,驱车行驶数小时,直接使患者接触引致恐怖、焦虑的情景,直到恐惧、焦虑的情绪逐渐减弱,符合定义,属于满灌疗法。
D项,让患者依次想象产生较轻焦虑和较高焦虑的情境,属于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属于交互抑制法。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4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82题
8、【判断推理】求同法也叫契合法,是探求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方法之一。其基本内容是,在被研究现象a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同的,那么,这个相同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a的原因。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求同法的是:
A:在若干要求离婚的案例中,情况各不相同,但双方感情破裂是相同的。可见,双方感情破裂是要求离婚的重要原因
B:一些社区居民牙齿非常健康,他们也注重保护牙齿。经调查研究发现,这些社区的水源中都含有天然氟化物,可见,水源中含有氟化物是这些社区居民牙齿健康的原因
C:某人连续三个夜晚失眠,第一晚,他看了两小时书,喝了几杯浓茶;第二晚,他看了两小时书,抽了很多烟;第三晚,他看了两小时书,喝了两杯咖啡。可见喝浓茶、抽烟、喝咖啡是失眠的原因
D:一对双胞胎去饭店就餐,所吃其他食物相同,一个吃了冰激凌,出现腹泻,另一个没吃冰激凌,没出现腹泻,因此,吃冰激凌是腹泻的原因
正确答案:A
解析:求同法定义的关键信息:被研究现象a出现的若干场合中,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a的原因。
A项,指出很多要求离婚的案例情况各不相同,但双方感情破裂是相同的,即被研究现象“要求离婚”只有“感情破裂”这一先行情况是相同的;双方感情破裂是要求离婚的重要原因,即这个相同的先行情况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符合定义。
B项,指出一些社区居民牙齿非常健康,一方面是居民注重保护牙齿,另一方面是这些社区的水源中都含有天然氟化物,即被研究现象“牙齿非常健康”有“居民注重保护牙齿”和“水源中都含有天然氟化物”两种先行情况是相同的,不符合定义。
C项,指出某人连续三个夜晚失眠,其中只有一个共同的先行情况“看了两小时书”,结论是“喝浓茶、抽烟、喝咖啡是失眠的原因”,但“喝浓茶、抽烟、喝咖啡”并非共同的先行情况,不符合定义。
D项,指出一对双胞胎去饭店就餐,一个出现腹泻,另一个没出现腹泻。即被研究现象“腹泻”只发生在双胞胎中一人的身上,并非出现在若干场合中。所吃其他食物相同,而一人吃了冰激凌,另外一人没吃,说明只有一个先行情况是不同的,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8题
9、【判断推理】某围棋队有选手会在比赛时喝茶,他们或者喝红茶,或者喝绿茶。
如果以上描述为真,下列哪项一定是真的?
Ⅰ.该围棋队一名在比赛时不喝红茶的选手,一定喝绿茶。
Ⅱ.该围棋队没有选手比赛时喝黑茶。
Ⅲ.该围棋队有的选手比赛时不喝茶。
A:只有Ⅱ
B:只有Ⅲ
C:Ⅰ和Ⅱ
D:Ⅱ和Ⅲ
正确答案:A
解析:Ⅰ,题干说的是喝茶的选手或者喝红茶,或者喝绿茶。也可能有的选手红茶、绿茶都不喝,故该项不能必然推出。
Ⅱ,根据喝茶的选手或者喝红茶或者喝绿茶,可以推出没有喝其他茶的选手,该项必然为真。
Ⅲ,当所有的选手都喝茶时,该项为假,故该项不能必然推出。
综上,只有Ⅱ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10、【判断推理】在大量的信息中容易迷失是人性的弱点。那些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全都想要收集到的完美主义者,是不能很好地分析信息的。克服这一点的关键,就是养成明确的“目标意识”,尽可能瞄准自己想要的信息收集。为了防止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必须把信息的收集和判断这两个工作分开。如果信息的数量庞大,就要进行两次乃至多次的检验。
由此可以推出:
A:不能很好地分析信息的人都是完美主义者
B:养成明确的“目标意识”,才不容易在大量的信息中迷失
C:把信息的收集和判断这两个工作分开,就能够防止主观臆断
D:如果信息的数量不大,就不需要进行两次乃至多次的检验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逻辑关系:①完美主义者→不能很好地分析信息;②克服容易在大量信息中迷失的人性弱点→养成明确的“目标意识”;③防止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把信息的收集和判断分开;④信息的数量庞大→进行两次乃至多次的检验。
A项,根据①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排除。
B项,其逻辑关系为“养成明确的‘目标意识’←不容易在大量的信息中迷失”,是②的同义转述,正确。
C项,根据③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排除。
D项,根据④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100题,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