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1791

发布时间:2023-05-22 0:44     浏览量:27

1、【判断推理】生态入侵是指人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某些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使得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不断稳定地扩展,从而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的过程。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属于生态入侵的是:

A:产于南美洲的凤眼莲作为观赏植物被引进我国,致使云南滇池由于凤眼莲的疯狂蔓延而鱼虾绝迹

B:科学家将引进的野生大豆与当地品种杂交,培育出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

C:某实验室因大意将试验用的致病性菌株散播,造成周围居民染病

D:某地因发生大面积放射性核泄漏而使某种植物繁殖能力超强,逐渐取代了该地域内的其他植物

正确答案:A

解析:生态入侵的定义要点:①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某些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②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生态环境。
A项,作为观赏植物从南美引进,使滇池鱼虾绝迹,符合定义,属于生态入侵。
B项,通过杂交,培育优良抗病品种,不符合要点①②,不属于生态入侵。
C项,致病性菌株散播造成周围居民染病,不符合要点①②,不属于生态入侵。
D项,核泄漏而使某种植物繁殖能力超强,不符合要点①,不属于生态入侵。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

2、【判断推理】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居民因担心辐射阻挠移动通信信号基站建设的案例。对此,专家指出,移动通信基站手机频段的电磁辐射平均功率密度为40微瓦/平方厘米,其强度相当于一台电视机或1.5个移动电话充电器。因此,大家大可不必担心移动基站的辐射危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A:实际上,人们并不是每天都处于移动基站的辐射范围内

B:即使有辐射,移动通信也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

C:低于100微瓦/平方厘米的电磁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D:没有哪个人因为电视机有辐射而放弃看电视

正确答案:C

解析:专家的结论:大家大可不必担心移动基站的辐射危害。
A项,指出人们并不是每天都处于移动基站的辐射范围内,但如果移动基站确实具有很强的辐射,则人们还是会有受到危害的可能,不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B项,指出即使有辐射,人们也无法避免,不能说明人们担心移动基站的辐射危害是没有必要的,不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C项,指出低于100微瓦/平方厘米的电磁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移动通信基站手机频段的电磁辐射平均功率密度为40微瓦/平方厘米,低于100微瓦/平方厘米,说明移动基站不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危害,支持了专家的结论。
D项,指出人们不会因为电视机有辐射而放弃看电视,但题干论述的是移动基站是否有辐射危害,该项与题干的论述对象不一致,不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当我们在陌生的地方入睡时,往往会度过一个不安的夜晚,起床后也会感到昏沉乏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首夜效应。脑部扫描显示:在第一夜,受试者的一侧半脑会像平常一样安然入睡,但另一个半脑却保持较为活跃的状态,有时半球状态还会出现切换。因此研究人员认为:处在新环境时,我们的大脑会在第一个晚上开启监控模式,有一侧大脑半球保持警觉状态,因此人们常常感觉没有睡好。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推论?

A:在家中入睡时,人们的大脑也会出现一侧脑半球无活动、一侧脑半球较活跃的情况

B:旅行时如果人们携带自己的枕头或者住宿环境与自己房间类似,就不会出现首夜现象

C:深度睡眠时,人的大脑频率处于δ波,而外宿的首夜,δ波出现的时间并未明显减少

D:两侧脑半球中左半脑更容易察觉声音,入睡后听到响动时,左半球就会出现脑电活动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推论:处在新环境时,我们的大脑会在第一个晚上开启监控模式,有一侧大脑半球保持警觉状态,因此人们常常感觉没有睡好,即出现首夜效应。题干论据:在第一夜,受试者的一侧半脑会像平常一样安然入睡,但另一个半脑却保持较为活跃的状态,有时半球状态还会出现切换。  
A项,指出在家中入睡时,人的大脑也会出现一侧入睡一侧活跃的情况,即大脑一侧入睡一侧活跃的情况不是出现首夜效应的原因,削弱了题干推论,保留。  
B项,指出携带自己的枕头或者新环境和自己房间类似就不会出现首夜现象,与题干主要论述的大脑一侧入睡一侧活跃是否为出现首夜效应的原因无关,排除。  
C项,指出外宿的首夜,处于深度睡眠的大脑频率的δ波没有什么变化,与题干主要论述的大脑一侧入睡一侧活跃是否为出现首夜效应的原因无关,排除。  
D项,指出左半脑更容易察觉声音,与题干主要论述的大脑一侧入睡一侧活跃是否为出现首夜效应的原因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90题

4、【判断推理】(       ) 对于 吉祥 相当于 狼烟 对于 (       )

A:和平 战争

B:麒麟 信号

C:盛世 烽火

D:凤凰 入侵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吉祥是和平的象征,狼烟是战争的象征,前后关系一致,但词项位置不一致。    
B项,麒麟象征吉祥,狼烟是一种信号,前后关系不一致。    
C项,吉祥是盛世的象征,狼烟和烽火是全同关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D项,凤凰象征吉祥,狼烟象征入侵,前后关系一致。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0题

5、【判断推理】某案的两名凶手在以下五人中,经过公安部门的侦查后得知:
①只有甲是凶手,乙才是凶手
②只要丁不是凶手,丙就不是凶手
③或乙是凶手,或丙是凶手
④丁没有戊为帮凶,就不会作案
⑤戊没有作案时间
这件案件中的凶手是:

A:甲和乙

B:乙和丙

C:丁和戊

D:丙和丁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条件⑤可知,戊没作案;结合条件④,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可得丁不会作案;结合条件②,肯定前件可以肯定后件,可得丙不是凶手;结合条件③,相容选言命题否定其中一个选言肢,可以肯定剩下的那个选言肢,可得乙是凶手;结合条件①,肯定后件可以肯定前件,可得甲也是凶手。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86题

6、【判断推理】对多个省份的调查研究发现,对于外向者而言,花大量时间用于网络社交并不会影响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意愿,而内向者即使不进行网络社交也不会变成社交达人。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网络社交会妨碍传统社交的担忧是毫无必要的。
以下哪项为真,最有助于支持上述结论?

A:有许多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社交上的人不愿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

B: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大多数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总时间是相对固定的

C:在网络社交的帮助下,许多人在传统社交中的能力和自信得到了提升

D:该研究由某大学开展,而在该校学生中,网络社交并不是主要的社交方式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的结论:网络社交会妨碍传统社交的担忧是毫无必要的。  
A项,指出有许多在网络社交上花费大量时间的人不愿意与他人面对面交流,则网络社交实际上会影响传统社交,反驳了题干结论,排除。  
B项,大多数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总时间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网络社交多了会使传统社交变少,削弱了题干结论,排除。  
C项,指出网络社交不仅不会妨碍传统社交,反而能提升传统社交能力,支持了题干结论。  
D项,网络社交是否为主要的社交方式与网络社交是否会妨碍传统社交无关,无法支持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

7、【判断推理】副驾驶法则,指坐在驾驶员旁边的人往往喜欢按照自己的经验,对驾驶过程进行指点、评论。泛指旁观者根据个人实践经验指点他人完成操作过程的言行或心态。
下列属于副驾驶法则的是:

A:老李一上车,教练就打开了驾驶训练语音提示系统:“请系好安全带”“请松开手刹”……老李边操作边观察教练表情

B:小张乘出租车时总喜欢坐在前排,与驾驶员聊天南地北的段子,还时不时对路上其他司机的驾驶水平评头论足

C:夏天的市民广场,最热闹的就是下象棋了。每张棋桌旁都围站着一圈圈的棋迷,对弈双方的每步棋都被大家指指点点

D:冯经理将人事调整初步方案呈报董事长审阅,董事长翻看后圈了几个人,并向他交代了几句,让他拿回去重新修改

正确答案:C

解析:副驾驶法则定义要点:①旁观者根据个人实践经验;②指点他人完成操作过程的言行或心态。
A项,学车时根据提示系统操作,旁观者没有参与,不符合要点①。
B项,小张是对其他司机的驾驶水平评头论足,并没有指点他人完成操作,不符合要点②。
C项,棋迷们作为旁观者,对对弈双方的每步棋指指点点,符合定义。
D项,董事长作为上级指导下属的工作,并不是旁观者,不符合要点①。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04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108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04题

8、【判断推理】积极强化是指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以期在类似条件下重复这一行为。消极强化是指在行为出现时把不愉快的刺激撤销或减少,这样也可以增加行为频率。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符合积极强化的是:

A:君子一日三省吾身

B:杀鸡骇猴以儆效尤

C: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D:从轻发落戴罪立功

正确答案:C

解析:积极强化的定义要点:①用某种有吸引力的结果,对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②以期在类似条件下重复这一行为。
A项,君子一日三省吾身,意思是君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并不涉及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不符合要点①。
B项,杀鸡骇猴以儆效尤,意思是惩罚一个人来警告其他人,并不涉及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不符合要点①。
C项,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意思是在丰厚奖励的刺激下,一定会有勇敢的人接受任务,重赏是用有吸引力的结果对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且重赏可以让勇夫不断出现,符合定义。
D项,从轻发落戴罪立功,意思是处罚从宽,在承当某种罪名的情况下建立功劳,并不涉及对某一行为进行奖励和肯定,不符合要点①。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7题,202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7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5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6题,2020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1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107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88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2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1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1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0题

9、【判断推理】窝藏、包庇罪是指非共同犯罪人明知他人犯罪,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窝藏、包庇罪的是:

A:某人开了一家洗头店,为暗娼提供场所卖淫,并从中抽取场地费

B:张某的丈夫在自己家里与前来挑衅的刘某斗殴,失手将刘某打死,为了帮助丈夫逃避法律的责罚,张某和丈夫一起把刘某的尸体以及凶器埋在后院里

C:秦某撺掇李某去一富人家里行窃,等到李某得手之后,秦某负责把李某安全运送到一个偏远山村,并把这些赃物卖出去,他们二人平分赃款

D:王某的哥哥来王某家探亲,王某热情地招待了他几天,临走王某哥哥还跟王某借了5万元,说是要到外省做生意。等他哥哥走了几天之后,公安机关到王某家侦查,说他哥哥十几天前刚刚杀人潜逃

正确答案:B

解析:窝藏、包庇罪的定义要点:①非共同犯罪人;②明知他人犯罪;③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
A项,该人为暗娼提供卖淫场所并抽取场地费,属于共同犯罪人,不符合要点①。
B项,张某的丈夫将刘某打死,张某并不是共同犯罪人,符合要点①;张某在明知丈夫犯罪的情况下,与丈夫一起将刘某的尸体以及凶器埋在后院,符合要点②③。
C项,秦某与李某平分赃款,秦某属于共同犯罪人,不符合要点①。
D项,王某为哥哥提供财物,但王某并不知道哥哥犯罪,不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10、【判断推理】公众参与是一种有计划的行动。它通过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使公民们能参加行政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公民和政府机构与开发单位之间、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冲突。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最不符合公众参与的是:

A:某市宣传部发布倡议书,号召全体市民“绿色出行”,十万人回应支持

B:居民多次向某市人大投诉规划局违规审批项目,该项目在实施前被叫停

C:某县政府拟在工业园区内引进两条茶籽油生产线,组织附近村民座谈

D:某市政府公开新建垃圾填埋场选址方案,收到10万条反对意见而缓行

正确答案:A

解析:公众参与的定义要点:①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②参加行政决策和化解冲突。
A项,发布倡议书,不涉及行政决策过程,不符合要点②。
B项,居民多次向某市人大投诉,属于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项目在实施前被叫停,属于参加行政决策和化解冲突,符合定义。
C项,政府组织附近村民座谈,属于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在座谈过程中,村民参与了行政决策,符合定义。
D项,政府收到10万条反对意见,属于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因为这些意见,政府缓行新建垃圾填埋场方案,属于参加行政决策和化解冲突,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5年福建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5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5年青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47题,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48题,2015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2015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5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5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5题,2015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5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43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