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省份:河北:石家庄
A:水果:桃子:桃核
B:亚洲:中国:北京
C:昆虫:蜜蜂:蜂蜜
D:企业:民企:华为
正确答案:A
解析:河北是一个省份,石家庄是河北的组成部分。
A项,桃子是一种水果,桃核是桃子的组成部分,与题干关系一致。
B项,中国位于亚洲,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蜜蜂是一种昆虫,蜜蜂可以酿造蜂蜜,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民企是企业的一种,华为是一家民企,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6题
2、【判断推理】定义:
①文化惰性:指既定文化在其赖以形成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仍按原有的惯性运行所表现出来的排斥一切变化的倾向。
②文化核心:指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性价值导向,它既包含自身文化的特质,又具有超越自身的人类文明共有的内涵,代表一种文化类型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③文化变迁:指由于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典型例证:
(1)传统的白裤瑶与外族通婚会遭到本族的阻挠、讽刺和轻视,随着白裤瑶青年外出读书、打工的越来越多,不与外族人通婚已渐被打破。
(2)羌族优美的叙事抒情山歌、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潇洒大方的莎朗舞、别具特色的风情习俗,处处洋溢着对自然的崇敬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小张、小李、小吴多年在一起工作,他们能够以最简单的语言或符号表达深层次的含义,也即以最小的物质媒介承载最大的信息量。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例证(2)与定义②不相符
B:例证(2)(3)分别与定义①③不相符
C:例证(1)与定义①相符
D:例证(1)(2)分别与定义②③相符
正确答案:B
解析:文化惰性定义的关键信息:既定文化在环境发生变化后,仍按原有的惯性运行所表现出来的排斥一切变化的倾向。
文化核心定义的关键信息:代表性价值导向,既包含自身特质,又有超越自身文明共有的内涵,代表一种文化类型的历史与时代价值。
文化变迁定义的关键信息:族群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
例证(1),随着白裤瑶青年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本族不与外族人通婚的风俗被逐渐打破,体现了由于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族群文化的改变,符合文化变迁定义。
例证(2),羌族的山歌、故事、舞蹈和风俗处处洋溢着对自然的崇敬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体现出一种文化类型的代表性价值导向,符合文化核心定义。
例证(3),三人能够以最简单的语言或符号表达深层次的含义,是一起外出打工多年养成的默契,未涉及到文化,不符合全部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0题
3、【判断推理】生物识别技术,即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静脉、人脸、虹膜、指纹等)和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最可能运用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是:
A:受害者在旁听了嫌疑人的数码电话录音后,确定他就是当时的袭击者
B:某公司为考核员工出勤情况,引进了指纹打卡机,员工上班时必须输入指纹签到
C:警方在犯罪现场找到一张外卖送货小票,通过查询网上外卖系统信息,锁定了几个犯罪嫌疑人
D:某涉密场所设置了严格的门禁,人们只有在密码输入正确且在电阻屏上手写出具有进入权限的工作人员姓名后才能进入
正确答案:B
解析:生物识别技术的定义要点:①与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②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A项,受害者是根据自己对声音的记忆来辨别嫌疑人的,并没有利用高科技手段,不符合要点①。
B项,“引进了指纹打卡机”是与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符合要点①;指纹属于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符合要点②。
C项,“通过查询网上外卖系统信息”锁定嫌疑人,并没有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不符合要点②。
D项,输入密码没有体现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且手写名字并不涉及笔迹这一行为特征,不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8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3题,2018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9题,201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8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0题,2018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8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
4、【判断推理】静脉产业:指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如同人体血液循环中的静脉一样。
下列不属于静脉产业的是:
A:某企业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经济模式开采原生自然资源,并注重资源利用,关注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B:德国的绿点公司负责社区黄色垃圾箱和垃圾袋中垃圾的收集、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处理费用由获得“绿点”标志认证的企业或销售商支付
C:某企业规定,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并明确废弃物的管理原则,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
D:当今,世界发展遇到两个共同难题: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变废为宝是解决的有效途径,如某企业利用花生壳生产夹板作为建材,具有较好的抗震效果
正确答案:A
解析:静脉产业定义的关键信息: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
A项,只涉及了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没有涉及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不符合定义。
B项,对垃圾进行收集、分类、回收和再利用,体现了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符合定义。
C项,生产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明确废弃物的管理原则,体现了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符合定义。
D项,变废为宝是解决垃圾过剩和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4题,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41题
5、【判断推理】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于在“云端”漫步,享受快速发展带来的成果,却不见:德国正在推进“工业4.0”计划,美国正在呼唤“再工业化”;却不知:没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国计民生就没有保障,国家实力就无从谈起,“互联网+”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却不思:只顾醉心于虚拟经济是靠不住的。越是在宏观层面,越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诸多局限性。
如果以上为真,则以下哪项为真?
A:
“互联网+”在微观层面的局限性更少
B:
“互联网+”使很多人沉迷于虚拟经济
C:
只有提高生产制造和创新设计能力,才能发展“互联网+”
D:
只有国计民生得到保障,才能发展“互联网+”
正确答案:C
解析:
题干推理结构:没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国计民生就没有保障、国家实力就无从谈起、“互联网+”也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A项,根据题干中“越是在宏观层面,越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诸多局限性”,并不能推出“互联网+”在微观层面的局限性的情况,无法由题干推出。
B项,题干并未涉及人们沉迷于虚拟经济的原因,无法由题干推出。
C项,推理结构:发展“互联网+”⇒提高生产制造和创新设计能力,否定题干推理的后件,可以得到否定的前件,可以由题干推出。
D项,根据题干推理可知,保障国计民生、提高国家实力和发展“互联网+”是并列关系,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推出关系,无法由题干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6题,202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1题,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6题,2021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1题,202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1题,202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6题,2021年天津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1题,202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81题,202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76题,202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1题
6、【判断推理】冗余设计是指在人力资源聘任、使用、解雇、辞退、晋升等过程中要留有充分的余地,使人力资源整体运行过程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某一决策发生偏差时,留有纠偏和重新决策的余地。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不属于冗余设计的是:
A:篮球比赛中双方各出场5名队员,但通常每支职业篮球队有12~15人
B:某公司每年都会招一批大学生,让他们在各个岗位实习,作为储备干部培养
C:某物业配电室配备了两个人,即使一人有事外出,也可以保证有人值班
D:设计部的一名员工辞职,公司立即从质检部抽人兼任,同时人力资源部开始紧急招人
正确答案:D
解析:冗余设计定义的关键信息:留有充分的余地。
A项,篮球比赛双方出场人数为5人,但职业篮球队有12~15人,符合定义要点。
B项,招收大学生作为储备干部,留有了充分的余地,属于冗余设计。
C项,物业配电室配备两人,符合冗余设计的定义。
D项,在辞退员工后需要紧急招人,在人力资源整体运行过程中没有留有余地,不符合冗余设计的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78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8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8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8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8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78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8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8题
7、【判断推理】某调查小组对Y地区吸烟青少年群体调查发现,75%吸烟青少年来自二手烟家庭,父母至少有一人为吸烟者。因此,该地区二手烟家庭如果能大幅减少,新的吸烟青少年数量将显著减少。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论证?
A:成年人的戒烟方法和青少年的戒烟方法是不同的
B:吸烟青少年可以通过积极的干预而戒烟
C:成年人和青少年学会吸烟的方式是相同的
D:Y地区成长于二手烟家庭的青少年吸烟的比例比其他家庭高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论证:二手烟家庭大幅减少,新的吸烟青少年数量就会减少。
A项说的是戒烟方法,不能说明二手烟家庭减少,新的吸烟青少年是否会减少,排除。
B项说的也是戒烟方法,无法支持题干论证,排除。
C项指出成年人和青少年学会吸烟的方式相同,但仍然无法说明二手烟家庭如果减少,新的吸烟青少年是否会减少,不能支持题干论证,排除。
D项指出该地区二手烟家庭的青少年吸烟的比例比其他家庭高,说明二手烟家庭对青少年吸烟是有影响的,支持了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75题
8、【判断推理】相符行为是指个人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和意志相符合、一致或相似的现象。相符行为通常包括三种情况:第一,人们出于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需要而遵守共同的社会规范,产生相似行为,以便使社会生活能正常进行;第二,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化过程促使人们产生相似的行为;第三,人际交往中双方心理的相互影响,也导致相符行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相符行为的是:
A:某高校毕业生大多愿意到大型国有企业工作
B:双胞胎失散多年,但见面时仍可以一眼认出
C:两辆汽车在闹市区刮擦,路上行人驻足围观
D:某设计院建筑师设计的作品都有相似的风格
正确答案:B
解析:相符行为包括三种情况:①出于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需要;②相似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化过程促使人们产生相似的行为;③人际交往中双方心理的相互影响。
A项,某高校毕业生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大多愿意到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属于相似行为,属于②,符合定义。
B项,失散的双胞胎见面时仍可以一眼认出对方,并非出于适应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心理影响而产生的相似行为,不符合定义。
C项,路上行人驻足围观是出于从众心理,体现了心理相互影响导致的相似行为,属于③,符合定义。
D项,某设计院建筑师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作品都有相似的风格属于相似行为,属于②,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6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2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1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1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2题,2012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6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2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7题
9、【判断推理】聚合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是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因此,聚合思维对于从众多可能性的结果中迅速做出判断,得出结论是最重要的。
依据上述定义,下列行为中属于聚合思维的是:
A: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B: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C:甲>丙,甲<乙,乙>丙,乙<丁,其结果必然是丙<丁
D:巴金的《灯》由“眼前的灯”到“回忆的灯”再到“联想的灯”,最后归结为“灯光是不会灭的”
正确答案:C
解析:聚合思维的定义要点: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正确答案。
A项,是一个问句,并没有探求出正确答案,不符合定义。
B项,浮想联翩,并没有探求出正确答案,不符合定义。
C项,根据多个条件推出“丙<丁”的结论,即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符合定义。
D项,由“眼前的灯”到“回忆的灯”再到“联想的灯”,体现的是一个联想的过程,属于发散思维,并未从不同来源探求正确答案,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共同加害行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者虽无共同故意、共同过失,但其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的,致使他人人身或财产受损的行为。
下列属于共同加害行为的是:
A:甲、乙两人与丙有积怨,甲怂恿乙去打丙,乙没有听从。后来,乙在路上遇见丙并与之发生争执,将丙打伤
B:甲、乙两家居住在同一栋楼房中,两家都有在阳台上养花的习惯。一日大风突起,甲、乙两家花盆均被吹落,一个花盆砸伤行人丙,但不能确定是谁家的花盆将丙砸伤
C:公路上,甲车因刹车失灵撞向乙车,致乘坐乙车的丙受伤
D:甲因与乙不合,对外谎称乙有贪污受贿行为,丙听到此事后不知真假,到处传播,造成乙名誉受损
正确答案:D
解析:共同加害行为的定义要点:①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或;②侵害行为直接结合发生同一损害后果。
A项,乙与丙发生冲突与甲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定义要点。
B项,行人丙是被一盆花所砸,不符合要点①,不属于共同加害行为。
C项,侵害方只有甲一人,不符合要点①,不属于共同加害行为。
D项,甲与丙的行为共同造成乙的名誉受损,符合定义,属于共同加害行为。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