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外科手术和放、化疗对癌症治疗的效果可以肯定,但不满意。由于存在对自身的损伤,加剧了正不胜邪的矛盾,给癌细胞复活繁殖以可乘之机,一旦复活,卷土重来,而自身正气削弱殆尽,无力抵挡,导致复发率高、存活率低的结果。若能与中医在理、法、方、药实际内涵上切实融合,杜绝形式上的凑合,定能弥补这种不满意,使正不胜邪转化为邪不胜正,则可望获得圆满结果。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癌症有着复发率高、存活率低的特点
B:中医可能会对癌症的治疗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C:外科手术等西医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癌症
D: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能会从根本上治愈癌症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西医治疗癌症的弊端,接着指出若能把中西医切实融合起来,弥补西医的欠缺,则可能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癌症。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为问题论述部分。B项文段没有涉及。C项“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癌症”说法过于绝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1题
2、【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今天在互联网上,全球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此举也遭到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B:柏林反对申办奥运的暴力活动升级。
C:孩子们非常喜欢张爷爷,一来到这儿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D:出席表彰大会的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人人情绪高涨、精神振奋。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此举”指代不明造成歧义:遭到了国际社会强烈反对的既可以是“全球华人大签名反对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也可以是“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B项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既可理解为反对/申办奥运的暴力活动升级,也可理解为反对申办奥运的暴力活动/升级。C项的歧义在于“一来到这儿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的是孩子们还是张爷爷,不明确。D项没有歧义,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是“太空移民”理论的倡导者,他认为:“地球生命被某一灾难消灭的危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日俱增,如突如其来的全球变暖、核战争、基因病毒或其他危险。”霍金的观点并不新颖,但我们必须承认他的观察是正确的。与其他体积一样大小的星球相比,地球所拥有的适合居住的表面区域较小,可供我们居住的面积少得可怜。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A:地球所拥有的适合居住的表面区域太小,抵御毁灭性灾难的能力差
B:突如其来的全球变暖、核战争、基因病毒或其他危险威胁人类
C:如果人类不能及时移民至其他星球,难免会被某一灾难消灭
D:地球生命被某一灾难消灭的危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日俱增
正确答案:A
解析:作者先是引述了霍金的观点,即地球生命被某一灾难消灭的可能性正在与日俱增。对这一观点作者表示同意,并在最后一句指出,地球适合居住的面积小。故综合起来说,作者的主要观点就是地球适合居住面积太小,抵御灾难能力差。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是引述霍金言论的部分内容或推论,而非作者的主要观点。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从社会学的眼光看,重复博弈的结果之一可能是博弈双方由陌生人变为熟人,甚至成为________,并发展出超越当下经济互动关系之外的其他社会关系。假如当前的经济互动关系只不过是发生在双方之间的多种社会交往之中的一种,其他社会交往就可能________当事人在当下博弈中的策略选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伙伴 加快
B:搭档 操纵
C:朋友 影响
D:同僚 改变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甚至”可知,填入词语应与“熟人”构成递进关系。与此最为相符的是“朋友”。“伙伴”“搭档”“同僚”词义相近,程度相当,排除A、B、D。
第二空,填入“影响”也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8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3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3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4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1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5、【言语理解】一个好的创业者,至少需要两方面精神动力。一是创新精神,它强调思想的灵动、思维的________;二是工匠精神,它强调________,一丝不苟。有的创业者过于求新求异,追求新点子、新包装,只有破坏没有建设。而以持续、稳定、渐变为特征的工匠精神,则对此有纠偏和矫正功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活跃 持之以恒
B:缜密 精益求精
C:跳跃 锲而不舍
D:连贯 坚持不懈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顿号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灵动”构成并列关系,是对“创新精神”的进一步解释,“活跃”“跳跃”符合句意,排除B、D。
第二空,所填词语是对“工匠精神”的进一步阐释。“持之以恒”指长久地坚持下去;“锲而不舍”指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做事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锲而不舍”的“锲”与“工匠精神”更能构成呼应。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9题
6、【言语理解】就在近日,一家名为“乡音苑”的网站开始走红。这家由两个美国人创建的网站专门收集中国方言录音。但在这些录音中,一段听起来并不标准的北京话引来网友们的争议。对这两位美国人来说,难以找到会说老北京话的年轻人是这个网站遭遇尴尬的原因。
“乡音苑”遭遇的尴尬是:
A:“乡音苑”收集的北京话听起来不够地道
B:会说老北京话的年轻人不好找
C:网友普遍质疑“乡音苑”所收集的方言的纯正性
D:收集中国方言录音的是外国人
正确答案:A
解析:结合文段可知,名为“乡音苑”,却没有收集到地道的北京话,这是其遭遇的尴尬。B项是其遭遇尴尬的原因。C项,文中网友只是质疑其中一段北京话,而非“普遍质疑……所收集的方言”。D项在文中并未提及。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24题
7、【言语理解】木器和石器代表了人类历史上的两大类型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但历史的发展很不均衡,数千年中,有机材料除了木器以外,就是毛皮、秸秆这些可以从生物中直接获取的材料,没有什么大的变迁。但无机材料发展出了陶器、瓷器、金属、玻璃等人造材料,除了石器之外,全是依靠人类智慧对已知物施加化学变化之后创造出的新材料。即使是游离状态的金、银、汞等,人们也都开发了一些利用化学反应进行的提纯方法。
以下概括不符合文意的是:
A:有机材料几乎都是直接取之于生物
B:石器是无机材料家族的原生态成员
C:陶瓷、金属是人类创造的无机材料
D:人造材料未来将全面取代有机材料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由“有机材料除了木器以外,就是毛皮、秸秆这些可以从生物中直接获取的材料”可推出,表述正确。
B项,由“除了石器之外,全是依靠人类智慧对已知物施加化学变化之后创造出的新材料”可推出,表述正确。
C项,由“无机材料发展出了陶器、瓷器、金属、玻璃等人造材料”可推出,表述正确。
D项,无中生有,且“将全面取代”说法过于绝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3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3题
8、【言语理解】人的自尊可以划分为有条件的自尊和无条件的自尊。前者是通过达到一些预设的标准来获得的自尊,自我价值感有赖于这些标准的实现,而非自我的本真需要,比如认为拥有美貌才有价值感。有条件自尊者往往并不了解自己的需要,其衡量自尊的标准是内化得来的。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对自己欲求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欲求的行为进行惩罚,这就把行为标准强加给了儿童。儿童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标准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有条件的自尊往往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这样的人总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
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人的本真需求是有条件自尊的来源
B:父母的过分溺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
C:有条件自尊者往往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
D:父母给孩子制定行为标准对其成长不利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自我价值感有赖于这些标准的实现,而非自我的本真需要”可知,说法错误
B项,文段说的是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会使得儿童形成有条件的自尊,由此不能得出“父母的过分溺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说法错误。
C项,由“有条件的自尊往往通过强烈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这样的人总是通过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可知,说法正确
D项,“对其成长不利”说法过于绝对,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 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64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66题,2016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5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1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9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0题,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2016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63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2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6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8题,2016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3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
9、【言语理解】从特定意义上说,决策的过程就是抢抓机遇,将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过程。机遇从来都是公正的,机遇一旦到来,就看谁能审时度势,及早地发现它,抓住它;能否抓住它,又关键看谁具有立断立行的智慧和勇气,凡是决策,没有不存在风险的,若想等到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再拍板,恐怕时机早已逝去。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应该掌握时机果断决策以免错失机遇
B: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是决策成败的关键
C:有了充分的把握再决策已丧失最好的时机
D:决策者主要考虑如何将可能性变为现实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决策的过程就是抢抓机遇,然后对此具体解释:审时度势及早发现机遇,然后需要立行立断的智慧和勇气去抓住机遇。故文段主要说明的是要果断决策抓住机遇,A项表述与此相符。
B项“决策成败的关键”无法从文段推出;文段说的是“恐怕时机早已逝去”,C项“已丧失”过于绝对;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抓住机遇的问题,D项不是论述重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7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7题
10、【言语理解】慎众,慎的是________。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正如《乌合之众》一书所说,“群体中的个人,不过是众多沙粒中的一颗,可以被风吹到无论什么地方”。所以,当身处群体中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出众”
B:“众怒”
C:“从众”
D:“众说”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后文的“个体的行为容易受群体的意识、情绪和选择影响”“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为‘生态’所染、不为‘氛围’所乱、不为‘情绪’所惑”可知,文段强调的是个人要谨慎行事使自己的言行不受群体的干扰和影响。
A项“出众”指超出众人,一般用来形容“成绩”“才华”“模样”“能力”等。填入文段中与句意无关,排除。
B项“众怒”指众人的愤怒。填入文段亦与句意无关,排除。
C项“从众”指按多数人的意见或流行的做法(行事),填入最符合句意。
D项“众说”指各种学说或议论。与文段强调的“个人不受群体干扰和影响”的句意无关,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4)-考友回忆版第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