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A:任人唯亲:任人唯贤
B:趋炎附势:铁骨铮铮
C:破旧立新:墨守成规
D:滴水不漏:破绽百出
正确答案:D
解析:实干兴邦和空谈误国是反义词,前褒后贬,且均为主谓结构。
A项,任人唯亲和任人唯贤是反义词,前贬后褒,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B项,趋炎附势指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铁骨铮铮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二者不是反义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排除。
C项,破旧立新和墨守成规是反义词,前褒后贬,但均非主谓结构,排除。
D项,滴水不漏和破绽百出是反义词,前褒后贬,且均为主谓结构,与题干关系一致,保留。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
2、【判断推理】某市政府出台该市《关于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困难群众就业。
以下各项做法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该市人事局规定,在每年开发的公益性就业岗位中,优先安置低保、特困和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
B:该市教育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城乡困难家庭子女,免除其杂费、书本费,并对寄宿生的生活给予补助
C:该市司法局规定,对发生劳动争议的困难家庭的当事人提供诉讼、非诉讼代理以及法律咨询、代书等免费法律服务,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D:该市中小企业发展局、工商局联合作出规定,对近3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允许以普通合伙的方式,试办承担无限责任的居民服务类、科技服务类企业,核发资金数额为1元、带有“公司”字样的营业执照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原则是实施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困难群众就业。A项符合这一原则;B项属于教育上的补助,不是就业扶持;C项同样也不是就业扶持;D项没有体现出促进困难群众就业。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判断推理】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对象A具有a、b、c、d的属性,对象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对象B具有d的属性。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类比论证的是:
A: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这说明有志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
B:光和声都具有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现象,所以光和声一样,也具有波动性
C:与一些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的人相比,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情,这说明白求恩同志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
D:银与铜都是金属,都具有导电性,但是银的电阻率更低,因此银比铜更适宜做导电材料
正确答案:B
解析:类比论证定义的关键信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
A项,通过列举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事例,得出有志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的结论,只是提及了陶渊明与李白都很有志气,并未推出陶渊明与李白在其他属性上相同或相似,不符合定义。
B项,指出光和声都具有直线传播、折射、反射等共同的现象,得出光和声一样也具有波动性,符合定义。
C项,白求恩同志与一些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的人没有相似性,不符合定义。
D项,通过对比银和铜的特点得出银更适合做导电材料,没有体现银和铜在其他属性上的相似性,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生回忆版第54题
4、【判断推理】单位安排甲、乙、丙、丁、戊、己、庚、辛8人出差,他们恰好被安排在宾馆同一排左右相邻的8个房间。已知:
(1)甲和丙中间隔着3人。
(2)乙和己中间隔着2人。
(3)丁在庚的左边,他们中间隔着2人。
(4)辛和戊中间隔着1人。
根据以上信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下列哪项是不可能的?
A:丁在第一个房间
B:丁在第二个房间
C:丁在第三个房间
D:丁在第四个房间
正确答案:C
解析:代入A项,当丁在第一个房间时,从左到右存在“丁、乙、甲、庚、己、辛、丙、戊”这种情况,排除。
代入B项,当丁在第二个房间时,从左到右存在“乙、丁、甲、己、庚、辛、丙、戊”这种情况,排除。
代入C项,当丁在第三个房间时,根据(3)可知,庚只能在第六个房间。此时根据(1)甲和丙只能在第一个房间和第五个房间、第四个房间和第八个房间。若甲和丙在第一个房间和第五个房间,根据(4)可知,辛和戊只能在第二个房间和第四个房间,乙和己只能在第七个房间和第八个房间,与(2)矛盾。若甲和丙在第四个房间和第八个房间,根据(4)可知,辛和戊只能在第五个房间和第七个房间,则乙和己只能在第一个房间和第二个房间,与(2)矛盾。所以丁不能在第三个房间,当选。
代入D项,当丁在第四个房间时,从左到右存在“辛、甲、戊、丁、乙、丙、庚、己”这种情况,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114题
5、【判断推理】如果有两名选手答题总数相同,则可以得出:
A:陈佳回答的都是地理题
B:赵义回答了所有历史题
C:陈佳和王冰每人各答了一道历史题
D:陈佳、王冰中的一人回答了一道历史题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条件(2)可知,王冰只回答了1道题。由两名选手答题总数相同可知,赵义和陈佳各自回答了3道题。由条件(1)可知,赵义回答了3道历史题,因为一共有4道历史题,则还剩1道历史题需要回答,即王冰或者陈佳回答了1道历史题。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108题
6、【判断推理】研究表明,近15年来全球平均气温没有显著的增温趋势,这似乎与温室气体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的大背景相矛盾。但温度变化是动力温度和辐射温度两部分造成的,对其气候效应的研究既要考虑气候系统动力因子的年代际变化,更要量化人类活动造成的辐射温度的作用。事实上,动力温度在近15年出现显著的降温趋势,而辐射温度持续上升,两者相互抵消,造成了近年来全球气温的增温停滞。
下列推论中正确的是:
A:气候系统动力因子的年代际变化“冷却”了大气温度
B:动力温度和辐射温度均增高导致全球变暖的大趋势
C:气温稳定取决于动力温度与辐射温度的相同变化
D:动力气候降温不显著造成了15年前的全球变暖
正确答案:A
解析:根据“动力温度在近15年出现显著的降温趋势,而辐射温度持续上升,两者相互抵消”可知A项正确,而C项错误。
根据题干,全球平均气温增温与否是由动力温度和辐射温度决定的,动力温度降温,辐射温度增温也有可能引起全球平均气温增温的趋势,故B项说法错误。
D项,为无中生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 2016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3题
7、【判断推理】男人:运动员
A:军人:警察
B:商人:父亲
C:学生:大学生
D:女人:礼仪小姐
正确答案:B
解析:男人可以是运动员,运动员可以是男人。
A项,军人和警察是全异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商人可以是父亲,父亲可以是商人,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大学生是学生的一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礼仪小姐都是女人,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88题
8、【判断推理】研究者观察了241名中风患者,其中88位全身中风患者中有78人的耳垂上出现了特定的折痕,153名暂时性缺血中风(即通常所说的微卒中/小中风)患者中有112人出现同样的现象。研究者认为,应该考虑把这种耳垂折痕加入“典型的中风风险因素清单”。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哪项最能支持以上结论?
A:耳垂折痕是健康潜在风险的可视指标之一,意味着各种健康风险的增加
B:小动脉堵塞使头颈部的血液循环变差,出现耳垂折痕,也增加了中风的风险
C:耳垂折痕与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血管病变风险性提高相关
D:随着年纪增长,皮肤的血液循环变慢,耳垂皮肤弹性降低,最终出现折痕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结论:应该考虑把这种耳垂折痕加入“典型的中风风险因素清单”。
A项,耳垂折痕意味着各种健康风险的增加,但其不一定意味着中风风险的增加,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B项,小动脉堵塞使头颈部的血液循环变差,出现耳垂折痕,也增加了中风的风险,解释了耳垂折痕与中风之间的关系,说明耳垂折痕确实可以预示中风,支持了题干结论。
C项,耳垂折痕与糖尿病、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和周围血管病变风险性提高相关,但其不一定与中风风险相关,不能支持题干结论。
D项,指出耳垂折痕的出现是因为年纪的增长,说明耳垂折痕与中风可能没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区级及以上)-考友回忆版第102题
9、【判断推理】最近,英国科学家提出一种观点,认为海绵这种没有大脑,甚至没有任何神经细胞,在地球生活了数亿年的动物在远古时代曾经拥有神经细胞,但在随后的进化中放弃掉了。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是:
A:海绵拥有打造神经系统所需要的基因,而对于海绵来说,无论是大脑还是简单的神经系统,都可能是“累赘”,是对能量的浪费
B:研究发现,拥有复杂神经系统的栉水母,才是其他所有动物的“姊妹群”,是动物祖先的最佳代表
C:已知年代最久远的拥有复杂大脑的动物出现时间远远早于海绵,它们拥有精密的类大脑结构,并拥有专门的神经网络
D:一些寄生虫与它们的近亲相比,就因为寄生这种生活方式失去了复杂的神经系统;而海绵与它们的近亲相比,生活方式类似于寄生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的观点是海绵现在没有神经细胞是因为在进化中放弃掉了。
A项,说明了海绵可能曾经拥有神经系统的证据以及放弃了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原因,直接支持了观点。
B项,栉水母是动物祖先的代表,与题干观点无关,不能支持。
C项,拥有大脑的动物出现的时间早晚也与题干观点无关,不能支持。
D项,属于不当类比,不能支持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判断推理】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居民因担心辐射阻挠移动通信信号基站建设的案例。对此,专家指出,移动通信基站手机频段的电磁辐射平均功率密度为40微瓦/平方厘米,其强度相当于一台电视机或1.5个移动电话充电器。因此,大家大可不必担心移动基站的辐射危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A:实际上,人们并不是每天都处于移动基站的辐射范围内
B:即使有辐射,移动通信也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
C:低于100微瓦/平方厘米的电磁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D:没有哪个人因为电视机有辐射而放弃看电视
正确答案:C
解析:专家的结论:大家大可不必担心移动基站的辐射危害。
A项,指出人们并不是每天都处于移动基站的辐射范围内,但如果移动基站确实具有很强的辐射,则人们还是会有受到危害的可能,不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B项,指出即使有辐射,人们也无法避免,不能说明人们担心移动基站的辐射危害是没有必要的,不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C项,指出低于100微瓦/平方厘米的电磁辐射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而移动通信基站手机频段的电磁辐射平均功率密度为40微瓦/平方厘米,低于100微瓦/平方厘米,说明移动基站不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危害,支持了专家的结论。
D项,指出人们不会因为电视机有辐射而放弃看电视,但题干论述的是移动基站是否有辐射危害,该项与题干的论述对象不一致,不能支持专家的结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