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744

发布时间:2023-05-14 21:59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文字正在从精英创造时代进入大众智慧时代。近日,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流量”“尬”“怼”等入选。近年来,年度十大流行语的网络特色日益明显,2017年有超过一半的入选流行语来自网络或由网络赋予了其新的涵义。
对这段文字理解准确的是:

A:网络语言的流行说明大众对语言文字发展的重要影响

B: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大众语言文字的主要组成部分

C:年度十大流行语征集范围主要以互联网用户为主

D:精英创造的语言文字正逐渐从网络使用中减少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网络普及使得语言文字从精英创造时代进入大众智慧时代,后文以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有超过一半来自网络或由网络赋予了其新的涵义为例进行说明。A项理解正确。B项,“主要组成部分”过度推断,文段没有体现;C项无中生有,“年度十大流行语征集范围”没有提及;D项,文段说的是“语言文字正在从精英创造时代进入大众智慧时代”,由此不能推出“精英创造的语言文字正逐渐从网络使用中减少”。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2、【言语理解】饱经20世纪沧桑的中国知识分子,不可能争取、也不必要妄想取得与当年歌德相当的成就,但是决不应该因为自己难以望其项背而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愧疚不已

B:自惭形秽

C:捶胸顿足

D:痛悔不堪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的意思是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无法取得与歌德相当的成就,但不必因此感到惭愧。A项“愧疚不已”形容十分惭愧和内疚。句中并无内疚之意,排除A。“捶胸顿足”形容非常悲痛与懊悔的样子。适用于“中国知识分子”不恰当,排除C。“痛悔不堪”所含的“悔”也与句意不符,排除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14题

3、【言语理解】承认男人与女人在公共生活上拥有不同特质和技能非常重要。长久以来,女人一直被认为需要像男性一样思考、行动,才能获得成功。然而,女性有别于男性的差异渐渐被视为力量的来源,而非需要克服的弱点。历史上首位美国女性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便呼吁女性“做自己”,认为“唯一能发挥你的独有贡献的人就是你,你的真诚便是你的强项”。但这并不代表前方的路途没有障碍。一直以来,人们都以双重标准判断女性。研究显示,女人的成就总是被看轻,而容许她们犯错的空间也比较少。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对女性力量的新认识及女性人才发展的障碍

B:对女性能力的评价仍然存在误区

C:男女的思维、行动差别正是女性的优点

D:女性应做回自己而不必按男性的模式工作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讲了两点内容,一是“女性有别于男性的差异渐渐被视为力量的来源,而非需要克服的弱点”,同时以美国女性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的呼吁进行论证;二是女性发展的障碍,即“一直以来,人们都以双重标准判断女性”。概括起来即为A。B项是第二点的内容,C、D两项是第一点的内容,均比较片面。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4、【言语理解】就要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如今又会是一种什么样子?他不禁陷入了对家乡往日风貌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思索

B:思念

C:想往

D:回忆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固定词语的搭配。“陷入”与“回忆”搭配。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________收受________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馈赠。因各种原因________拒收的礼品,________登记上交。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能 可能 未能 一定

B:不该 或许 没有 务必

C:不应 或许 没有 应该

D:不得 可能 未能 必须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文段涉及“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收受礼品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范性。“不能”“不该”“不应”程度较轻,不符合文意,排除A、B、C。“不得”侧重于不可以,程度较重,用在句中表“禁止”更恰当,且“不得”常用于各种规定中,是习惯用语。
验证其他三空,“可能”“未能”“必须”三词填入符合文段较为正式的文风。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18题

6、【言语理解】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医疗体系,无论是免费医疗还是市场化的医疗体系,都各有弊端。但从生存权和人的尊严的角度看,对个人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医疗实乃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未雨绸缪

B:万全之策

C:大势所趋

D:当务之急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承认免费医疗和市场化的医疗体系都有弊端,然后以“但”转折,肯定了对个人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医疗体系的进步性。“万全之策”指极其周全妥当的计谋,与“没有完美无缺的医疗体系”相悖,排除B。“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强调事先做准备;“当务之急”指当前事务中最为紧要的事。文段并未体现事先做准备、紧要之意,排除A、D。
“大势所趋”指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对应“从生存权和人的尊严的角度看”,“大势所趋”所含的未来趋向性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2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2题

7、【言语理解】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流刑(流放的刑罚) 流星赶月(形容迅速) 流连(留恋不舍离去)

B:声望(名声、名气) 声泪俱下(形容极其悲恸) 声气(声音中带气)

C:临终(人将要死) 临危授命(危难时期被任命) 临深履薄(比喻谨慎戒惧)

D:虚辞(与实词相对的词类) 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 虚造(凭空捏造)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声气”①指说话时的语气、语调;②指消息、信息;③声音。故括号内的解释不正确。C项,“临危授命”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的意思才是危难时期被任命,故括号内的解释不正确。D项,“虚辞”指浮夸不实之言,括号内的解释错误。A项解释全部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8、【言语理解】威慑其实是让假想敌的内心产生恐惧,从而阻止他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但是这种恐惧的根源有两个:第一,对手要认可威慑方所具备的实力,很难想象一个弱小的国家能够威慑强大的美国;第二,对手还要相信威慑方动用实力来达到目的的决心,换句话说,对手要确认威慑方的意图。如果对手认为威慑方并不具备真实的进攻性意图,那么简单的展示实力或者言语威胁就毫无意义了。
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威慑方通过让潜在对手相信自己的实力以达到威慑的目的

B:威慑的目的在于阻止强大对手的攻击并使其产生惧怕

C:威慑方真实明确的意图更能给对手带来恐惧

D:威慑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被威慑方的认知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了威慑其实是让假想敌的内心产生恐惧,接着说明了这种恐惧的两个根源,根据其中的“对手要认可威慑方所具备的实力”“对手要确认威慑方真实进攻意图”以及文段的末句可知,威慑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被威慑方的认知。D项与此相符。A项,让潜在对手相信威慑方的实力只是达到威慑目的的条件之一,还需要对手认为威慑方具备真实的进攻性意图,排除。由“威慑其实是让假想敌的内心产生恐惧,从而阻止他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可知,B项表述错误。由题意知,真实的进攻性意图能使对手产生恐惧心理,C项“真实明确的意图”偷换概念,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38题

9、【言语理解】________生态文明是由人的问题引起的,________最终指向人的生存和发展,________,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对人自身的观念、行为做出深刻的检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 甚至 所以

B:虽然 并且 但是

C:由于 甚至 因此

D:既然 并且 那么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前句论述生态文明的引起,后句论述生态文明的指向,两句为并列关系,非递进关系,排除A、C。第一、三空,前句指出生态文明与人的密切关系,后句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对人做出检视,两者为因果关系,表转折的关联词“虽然……但是……”衔接不当,排除B。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24题

10、【言语理解】东施固然丑拙,但她为什么不学“南施”“北施”,单学西施?这至少可以说明,在她的心目中,对于“什么是美”是很清楚的。在这一点上,东施至少比生活中那些不知美丑,甚至“以丑为美”的人要好得多。
这段话意在说明:

A:东施实际上很美

B:东施不知美丑,“以丑为美”

C:东施效颦,也不必完全非议

D:东施并不比西施丑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以“东施为什么不学别人,单学西施”一问引出观点:东施对“什么是美”是很清楚的,并进而将东施与生活中那些不知美丑,甚至“以丑为美”的人相比,得出东施比他们好得多的结论。由此可知,作者对东施效颦持宽容态度,C项的“不必完全非议”与此相符。
A、D两项与“东施固然丑拙”相悖;B项表述错误,不知美丑、“以丑为美”说的是生活中的一类人,不是东施。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