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推理】食品安全的实现,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只有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才能确保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但是,如果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不可能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
由此可以推出:
A:要想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必须有政府的有效管理
B: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可能实现食品安全
C:有了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就能实现食品安全
D:一个不能进行有效管理的政府,即是没有建立起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的政府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给出的条件为:①政府有效管理←食品安全的实现;②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③没有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不可能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
可组成一个必要条件假言连锁推理:健全的监督制约机制←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政府进行有效的管理←食品安全的实现。
A项,肯定后件无法推出肯定的前件,无法推出。
B项,根据上面的推理关系,否定前件则否定后件,可以推出。
C项,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无法推出。
D项,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69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9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2、【判断推理】个人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一是避罚服从取向阶段,为避免惩罚而服从权威或规则;二是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三是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顺从传统要求,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四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社会规范,遵守法律权威;五是社会法制取向阶段,看重法律的效力,但认为法律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六是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认为符合公正、平等、尊严等人类最一般原则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根据上述定义,如果一个人认为公司员工都参加了聚餐,所以自己也应该参加聚餐,则他的个人道德判断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是:
A: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正确答案:C
解析:避罚服从取向阶段定义的关键信息:为避免惩罚而服从权威或规则。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定义的关键信息:根据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评定行为的好坏。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定义的关键信息: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定义的关键信息:服从社会规范,遵守法律权威。社会法制取向阶段定义的关键信息:认为法律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定义的关键信息:认为符合人类最一般原则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A项,员工参加聚餐,没有体现为了避免惩罚而去参加聚餐,不属于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B项,员工参加聚餐,没有体现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评定行为的好坏,不属于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项,因为大家都去了,所以自己也决定去,是为了获得大家的认可,属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项,员工参加聚餐,没有体现人类最一般原则,不属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5题,2019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5题
3、【判断推理】L城有四位著名的雕刻家张明、杨刚、李强和刘庆,该城近20年来所有的名人雕像都出自他们中某一人之手。他们四人都有一个习惯:即完工后在作品不显眼处刻字留言。已知张明和杨刚的留言总是真的,李强和刘庆的留言总是假的。现发现L城去年雕刻完成的一尊名人像,据上面的留言可确定此像为李强所雕,那么该留言内容应为:
A:此像非张明所雕
B:此像非杨刚所雕
C:此像为李强所雕
D:此像为刘庆所雕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给出的关键信息是:李强留言总是假的,据上面的留言可确定此像为李强所雕,那么留言一定是假的。
A项,此像非张明所雕,留言为真,不符合。
B项,此像非杨刚所雕,留言为真,不符合。
C项,此像为李强所雕,留言为真,不符合。
D项,此像为刘庆说雕,留言为假,符合要求。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
4、【判断推理】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类似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为“共生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最符合共生效应的是:
A:某大学一寝室,六名同学入学成绩有高有低,四年里六人每天结伴学习,最后都考上了重点大学的研究生
B: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学会嗥叫;和那些优秀的人接触,你就会受到良好的影响
C:某品牌为摆脱个体经营的局限,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扩大经营范围,销量随之大大提高
D: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正确答案:C
解析:共生效应的定义要点:①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低调;②共同生长时根深叶茂。
A项,入学成绩有高有低,不符合要点①。
B项,强调的是和不同的群体在一起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不符合要点①②。
C项,个体经营的局限体现了要点①,采取连锁经营后销量大大提高体现了要点②,符合定义。
D项,强调的也是和不同的群体在一起会受到不同的影响,不符合要点①②。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72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7题
5、【判断推理】开车是一项有风险的交通行为,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理、生理和行为特性对驾驶安全影响很大,往往决定着潜在事故是否可能发生。研究认为,女驾驶员对复杂交通环境的辨别能力低,且在应激环境下反应不如男性积极,对突发事件不能应付。此外,男女驾驶员还有显著的身体条件方面的差异,视野、体力、空间能力等方面,男女间的平均差距都相当明显。由此,有人提出,相比男司机,女司机确实更有“马路杀手”的一面,即更容易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以下各项如果为真,哪项不能驳斥上述观点?
A:女司机造成重大事故的概率远低于男司机,女司机肇事事故中死亡人数约为男司机的1/50
B:相比男司机,女司机拥有更为良好的驾驶习惯,也更加注重不要超速,有利于行车安全
C:领取驾驶证的女司机数量虽多,但真正开车的人并不多,以北京为例,男女司机的比例为7:3
D:平均来说,同样里程的驾驶,男司机负全责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女司机
正确答案:C
解析:题干论据:研究认为,女驾驶员对复杂交通环境的辨别能力低,且在应激环境下反应不如男性积极,对突发事件不能应付。此外,男女驾驶员还有显著的身体条件方面的差异,视野、体力、空间能力等方面,男女间的平均差距都相当明显。题干论点:相比男司机,女司机确实更有“马路杀手”的一面,即更容易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
A项,女司机造成重大事故的概率远低于男司机,女司机肇事事故中死亡人数约为男司机的1/50,说明了男司机比女司机更容易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反驳了题干论点。
B项,女司机拥有更为良好的驾驶习惯,也更加注重不要超速,有利于行车安全,说明了女司机驾驶更安全,反驳了题干论点。
C项,男女司机的比例与题干论述无关,无法反驳题干论点。
D项,同样里程的驾驶,男司机负全责的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要远高于女司机,也反驳了题干观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5题
6、【判断推理】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之为“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阿伦森效应”的是:
A:作为新人,小颖勤奋工作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扬,日子一长,领导、同事的赞赏少了,她感到自己可有可无,越来越没有初来时的干劲了
B:糖果店开业时,买2包糖果就会赠送1个小玩具,一周后买5包糖果才会赠送玩具,一个月后买10包糖果才有礼品,因此这儿的顾客逐渐变少了
C:体育课上学习跳鞍马,小英很害怕,不过在老师的帮助下她还是勇敢地跳了过去,老师不断地鼓励她,于是她克服恐惧心理,越跳越好
D:小陈喜欢写作,他的文章多次获奖,但进入大学后,他选择了历史系,于是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历史研究,写作的时间越来越少
正确答案:D
解析:阿伦森效应的定义要点:①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②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
A项,表扬越来越少,小颖干劲越来越少,属于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符合定义。
B项,赠品越来越少,顾客也逐渐变少,属于随着奖励减少而导致态度逐渐消极,符合定义。
C项,老师不断地鼓励,小英越跳越好,属于随着奖励增加而导致态度逐渐积极,符合定义。
D项,文章多次获奖,但他却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历史研究,不符合要点②。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73题
7、【判断推理】
2020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早到来。还没进入11月份,我国部分地区就出现了第一场降雪和气温降至零度以下的情况。有专家据此表示,2020年的冬天将成为我国6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述?
A:
我国其他一些地区的气温并未出现较往年明显下降的迹象
B:
11月前出现大雪天气的地区往年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现象
C:
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近年来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D:
据统计,第一场降雪的时间与整个冬天的平均气温无明显相关
正确答案:D
解析:
题干论据:2020年还没进入11月份,我国部分地区就出现了第一场降雪和气温降至零度以下的情况。题干论点:2020年的冬天将成为我国6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
A项,指出我国其他一些地区的气温并未出现较往年明显下降的迹象,但一些地区的情况不能代表整体的情况,不能削弱题干论述。
B项,指出11月前出现大雪天气的地区往年几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现象,没有指出这种现象和最冷的冬天之间的联系,不能削弱题干论述。
C项,指出近年来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并不能说明2020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的情况,不能削弱题干论述。
D项,指出第一场降雪的时间与整个冬天的平均气温无明显相关,说明根据题干论据不能推出论点,切断了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削弱了题干论述。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97题
8、【判断推理】“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者倾向性,表现为这次这样解决了一个问题,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或表面看起来相同的问题,不由自主地还是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决。
上述文段无法推出:
A:在情境不变时,惯性思维有利于迅速解决问题
B:在情境变化时,惯性思维不利于新方法的产生
C:惯性思维可能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D:惯性思维一定程度上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源
正确答案:D
解析:题干的细节信息: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决问题。
A项,根据题干可知,惯性思维是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决问题,所以有利于迅速解决问题,可以推出。
B项,根据题干可知,由于惯性思维会沿着上次思考的方向或次序去解决问题,所以不利于新方法的产生,可以推出。
C项,惯性思维限制了人们面对问题时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因此可能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可以推出。
D项,惯性思维限制了人们面对问题时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因此不能成为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源,无法推出。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9、【判断推理】如果郑安排在李的左边,并且李尽可能往左边安排,则李的位置是以下哪项?
A:第六
B:第五
C:第四
D:第三
正确答案:B
解析:代入D项,根据(3)可知孙在第一位,与(1)矛盾,排除。
代入C项,根据(3)可知孙在第二位,根据(4)和(5)可知周、吴只能在第三位、第六位,结合“郑安排在李的左边”和(1)可知,郑也在第三位,矛盾,排除。
代入B项,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97题
10、【判断推理】( ) 之于 计算器 相当于 ( ) 之于 相机
A:公式——程序
B:运算——摄影
C:键盘——屏幕
D:数学——风景
正确答案:B
解析:代入A项,公式与计算器并无必然联系,程序与相机并无必然联系。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B项,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用相机进行摄影。前后关系一致。
代入C项,键盘与计算器并无必然联系,屏幕是相机的一部分。前后关系不一致。
代入D项,计算器与数学并无必然联系,相机可以拍摄风景。前后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