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735

发布时间:2023-05-13 14:13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微软前技术总监纳森·梅尔沃德2001年组建“智力风险”公司,雇用一群最聪明的人________生产技术专利,迄今已申请了价值8000万美元的专利,这证明“想法”并不________,到处都是,我们以为发明所必须具备的天才、专心、灵感和机缘巧合并不是________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集体 虚幻 千载难逢

B:合作 遥远 遥不可及

C:批量 稀罕 必不可少

D:专门 离奇 不可替代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二空,由“到处都是”可知,句意为想法很多,因此此处应填一个表示少见的词语。“虚幻”“遥远”“离奇”都没有少的意思,“稀罕”填入最恰当。
第三空,填入“必不可少”也与句中的“必须具备”相对应。
第一空,填“批量”与“价值8000万美元”的大数据也相对应。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2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2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2、【言语理解】总会有些人是白手起家,总会有些人崛起于社会的底层,总会有些传奇人物从生命的低谷爬上了事业的高峰。所以有一句长盛不衰的励志口号叫:苦难成就人生。可是,我们不要忘了,泯灭于苦难之中的人何其多,升起的永远是佼佼者。苦难常常只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作者对苦难的看法是:

A:苦难能够改变命运 

B:

苦难能够保持生命的热忱 

C:

苦难决定人的性格

D:

苦难并不能成就人生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前半部分首先提出了一句长盛不衰的励志口号“苦难成就人生”,接着用“可是”一转,作者道明了苦难常常只是性格的催化剂,在苦难中崛起的只是极少数的佼佼者而已,可见作者认为苦难并非就能成就人生。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随着距离车站越来越远,火车的隆隆声慢慢      了,四周一片寂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消逝

B:消释

C:消失

D:销蚀

正确答案:A

解析:句中说的是随着火车越开越远,其声音也越来越小,渐渐听不到了。“销蚀”意为损耗腐蚀,适用于资源等消耗品;“消释”意为消融、消除,常用于疑虑、嫌怨、痛苦等。这两个词都不用于形容“声音”,排除B、D。“消失”与“消逝”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结果,强调永远失去了或很快失去了;“消逝”侧重过程,指逐渐减少。由“越来越远”、“慢慢”、“一片寂静”可知,句中侧重于描述隆隆声由大到小以至最后听不见了的过程。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①候选人的条件上次已向大家征求过意见。这次开会,主持人________向大家宣读了人选名单。
②产品销售额一落千丈,形势的________迫使他当机立断,停止生产。
③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民警马忠年勇斗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为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径自 巨变 传颂

B:径直 剧变 传诵

C:径自 巨变 传诵

D:径直 剧变 传颂

正确答案:D

解析:①句,句子说的是“主持人没有再向大家征求意见,直接宣读了人选名单”,强调的是直接。“径自”侧重自主、没有考虑周围的环境。“径直”侧重直接进行某事,不在事前费尽周折。由此可知,“径直”用在此处更恰当,排除A、C。
③句,此处意思是“马忠年的感人事迹被传播歌颂”,而“传诵”是指传布诵读,多指文化。故此处用“传颂”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6题

5、【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为:

A:科技工业园文化是生活在科技工业园中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员(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政府官员、技术工人等)所遵循的共同价值观念、制度环境和工作规章。

B:身为中国人,不能熟练地使用母语进行思想、文化和生活上的交流,不懂得珍惜母语蕴含的丰富文化和历史价值,难道不是很悲哀吗?

C:虽然目前禽流感人传人的现象不明显,但不排除将来会像SARS一样从动物到人,在人身上发生变异,进而有人传人的可能,因此在疫情出现早期就杀灭疫禽的决定是正确的。

D:网络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标志”与“贡献”无法构成递进关系,“而且”应改为“不仅”,前面一个“不仅”删掉。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

6、【言语理解】记忆没有体积,它却既可以让人敞开胸怀去拥抱世界,又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隘得芥蒂难容。
这句话的意思是:

A:记忆的作用巨大,无所不包

B:记忆可让人宽容,也可让人妒忌

C:记忆的作用无法把握,可大可小

D:记忆把握人们做事不可太死板

正确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说到记忆可以让人敞开胸怀,也可以使人的心眼儿狭隘,B项是对原文的概括总结。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大学的真正自治,是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第一步,自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一个自治的教学和学术共同体作为一个充分的自为者,不仅有建立自己的宗旨、品格、学术与道德标准和荣誉的必要,而且也有联合其他大学共同捍卫大学的声誉、学术和道德标准的动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中国大学和学术界种种腐败以及更为普遍的灰色学术,才会失去所以滋生的土地和庇护的依靠。中国大学就能走进它们从来就没有进去过的象牙之塔。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国如何才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B:中国大学真正自治的重要性

C:中国学术腐败和灰色学术产生的根源

D:中国大学如何才能摆脱象牙塔的限制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大学的真正自治”是中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然后具体介绍了大学真正自治后的好处,包括其对学术腐败现象的制约和对更纯粹的学术环境营造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文段一直围绕建立中国大学真正自治展开,与此相关的为B。
A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过于宽泛,文段主要围绕其建立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大学自治”展开。C项“中国学术腐败和灰色学术”问题是介绍大学真正自治的好处时提到的,并非主旨所在,排除。D项“摆脱象牙塔的限制”表述错误,文段表达的是“走进真正的象牙之塔”。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8、【言语理解】必须承认,我们在给年轻人贴上“个性”标签的同时,其实多少也暗含着不够成熟不够理性的主观评价。问题是,哪一代人不都是从________的青年时代,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的?都需要经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身份________,这种转变对每个人来说都不是________的。
填入画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稀里糊涂 蜕变 顺顺当当

B:稀里糊涂 改变 风平浪静

C:懵懵懂懂 改变 风平浪静

D:懵懵懂懂 蜕变 顺顺当当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应能形容“青年时代”,且语气是客观陈述,不含贬义。“稀里糊涂”指不明白或不认真;“懵懵懂懂”形容年幼或者刚开始接触事物时不太明白的状态。两词相较,前者含贬义,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A、B。
第二空,“改变”指变化,“蜕变”泛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从学生到职业人”体现的是身份上彻底的改变,“蜕变”填入更恰当。排除C。
验证第三空,“顺顺当当”填入也符合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2题

9、【言语理解】①北京的两位地理学家都在回信中       他执著追求,并向他介绍了一些考研书目和学习方法。
②这位母亲同时告诉了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情物意,在现今物欲横流的功利化时代,一股久违的感觉       :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千呼万唤的世间真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勉力 情不自禁

B:勉力 戛然而止

C:勉励 自然而然

D:勉励 油然而生

正确答案:D

解析:勉力:努力、尽力。勉励:劝勉、鼓励。①句意为地理学家写信鼓励他执著追求,故应选“勉励”,排除A、B。自然而然: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一般作状语。油然而生:指自然而然地产生,一般作谓语、定语。②句空缺处的词语在句中作谓语,只能选“油然而生”。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在法国城市,除博物馆、火车站、音乐厅、教堂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外,单体建筑看上去都________,但建筑与建筑之间相互________和呼应,________出统一和谐的整体美。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波澜不惊 交融 营建

B:平淡无奇 融合 营造

C:栩栩如生 配合 构建

D:毫无新意 契合 创造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波澜不惊”和“栩栩如生”都不能用来形容建筑,排除A、C。
第三空,“创造”强调从无到有,“营造”强调建造、构造。与“整体美”搭配,选“营造”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