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判断推理专项常考题集1726

发布时间:2023-05-12 4:55     浏览量:26

1、【判断推理】世界近代三大数学猜想是费马猜想、四色猜想和哥德巴赫猜想。费马猜想的证明于1994年由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完成,且得到了数学界的认可;四色猜想的证明于1976年由美国数学家阿佩尔与哈肯借助计算机完成,但1981年数学家施密特发现了其中的错误;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陈氏定理,乃1966年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取得。
由此可知:

A:哥德巴赫猜想比费马猜想和四色猜想更难证明

B:中国数学家在世界近代三大数学猜想的证明工作中成就最高

C:哥德巴赫猜想和四色猜想尚待严格证明

D:世界近代三大数学猜想的证明一定都能完成,只是时间问题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题干只是说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解决,由此不能说明哥德巴赫猜想比费马猜想和四色猜想更难证明,该项不能推出。
B项,题干指出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解决,目前最好的成果——陈氏定理,乃1966年由中国数学家陈景润取得。然而哥德巴赫猜想仅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猜想之一,并不能由此说明中国在世界近代三大数学猜想的证明工作中成就最高,该项不能推出。
C项,题干指出数学家施密特发现了四色猜想证明中的错误和哥德巴赫猜想尚未解决,可知这两个猜想尚待严格证明,该项可以推出。
D项,由题干只能知道世界近代三大数学猜想中有两个猜想尚待严格证明,但猜想的证明是否一定能完成由题干不得而知,该项不能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2、【判断推理】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在一定情况下极有可能发展为由本企业承担,而迄今尚未完全肯定,需通过将来不确定的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的负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企业行为可能产生或有负债的是:

A:准备接收即将获得的侵权赔偿金

B:为已出售的商品提供质量保证书

C:为即将签订的合同约定洽谈日期

D:准备支付事先约定的合同违约金

正确答案:B

解析:或有负债的定义要点: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②一定情况下可能发展成为本企业的负债;③迄今尚未完全肯定。
A项,准备接受即将获得的侵权赔偿金,赔偿金并非负债,且即将获得是确定的情况,并非尚未完全肯定,不符合要点②③。
B项,为已出售的商品提供质量保证书,是基于过去的交易,且一旦商品出现质量问题,就会发展成为本企业的负债,而商品是否会出现质量问题是迄今尚未完全肯定的情况,符合全部定义要点。
C项,为即将签订的合同约定洽谈日期,即合同尚未签订,并非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不符合要点①。
D项,准备支付事先约定的合同违约金,即已经是确定的情况,并未尚未完全肯定,不符合要点③。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63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9月)第54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63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4月)第54题

3、【判断推理】如果在该场比赛中,所有的历史题都答对了,而所有的地理题都答错了。假定每题1分,则以下哪项中选手的得分情况是不可能的?

A:陈佳=2;赵义=1;王冰=1

B:陈佳=1;赵义=2;王冰=1

C:陈佳=1;赵义=3;王冰=0

D:陈佳=2;赵义=2;王冰=0

正确答案:A

解析:我们可以通过找突破口法来解答本题。由条件(1)(3)可知,赵义只回答历史题,且最少回答两道历史题。由题干可知,所有的历史题都答对了,每题计1分,因此赵义最少得2分。而A项中赵义的分数是1分,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109题

4、【判断推理】伐木 之于 森林 正如 (       ) 之于 (       )

A:雕刻 刻刀

B:放牧 草原

C:汽车 公路

D:跑道 赛场

正确答案:B

解析:在森林里伐木。
A项,刻刀是雕刻的工具,两者并非事件与地点的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在草原上放牧,与题干关系一致。
C项,汽车在公路上,但汽车是名词,题干中的伐木是动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D项,跑道在赛场中,但跑道是名词,题干中的伐木是动词,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判断推理】派生需求又称为引致需求,它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属于派生需求的是:

A:为了举办会议,某公司预订了一家五星级酒店

B:某小姐买了手提包后,需要再买与包相配的衣服和鞋子

C:某公司组织架构调整后,需要马上招聘一位成熟的业务经理

D:某物流公司随着业务量的增长,购买船舱的费用随着增加

正确答案:D

解析:派生需求的定义要点:①对生产要素的需求;②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
A项,预定五星级酒店不是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且对酒店的需求是因为举办会议,不符合要点①②。
B项,买衣服和鞋子不是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且对衣服和鞋子的需求是因为搭配手提包,不符合要点①②。
C项,招聘业务经理不是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且对业务经理的需求是因为组织架构的调整,不符合要点①②。
D项,购买船舱是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并且是由业务量增长的需求派生出来的,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判断推理】敌意性归因偏差是指在情景不明的情况下,有攻击性的人往往预测别人对自己有敌意,总是把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故意的、敌意的。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各项属于敌意性归因偏差的是:

A:丁经理一直不同意高经理提出的年底奖金分配方案,高经理多次与之沟通收效甚微,李经理认为丁经理过于维护自己部门的利益

B:张主任看到小刘在民主评议中得票很低,就认为他群众基础差,打消了提升他的念头

C:孔老师的学生小强一向表现平平,却在英语竞赛上获得了全校第一名,孔老师觉得小强在竞赛中存在作弊行为

D:小赵在竞选社区主任中惨败,当老李劝他参加社区书记选举时,他觉得老李是故意来挖苦他的

正确答案:D

解析:敌意性归因偏差定义的关键信息:在情景不明的情况下,有攻击性的人往往预测别人对自己有敌意。
A、B、C三项,均不涉及“对自己有敌意”,不符合定义。
D项,不能知晓老李的实际意图,小赵在情景不明的情况下,觉得老李是故意来挖苦他的,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属于敌意性归因偏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判断推理】个人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所构成。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环节,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因此:

A: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个人品德约束机制

B: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建设

C:要加强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建设

D:领导干部必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正确答案:B

解析:题干中指出道德认识是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德的首要环节,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即社会道德认识是形成品德的基础,因此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建设,B项说法正确。
A项,“必须”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且文段中没有提到“个人品德约束机制”,排除。
C项,题干没有提到“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领域”,排除。
D项,题干没有提到“领导干部”应该怎样做,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

8、【判断推理】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基本归因错误的是:

A:小张考试没有及格,老师认为他平时没有努力批评了他,其实这段时间小张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小张陪母亲,休息不够

B:小李考试没有及格,他认为自己太笨了,不是读书的料

C:小王第一次到北京去玩,经常迷路,他说自己到了北京怎么就成了路盲

D:小石参加公务员考试没有通过,他认为不是自己准备不足,而是题目出得太刁钻了

正确答案:A

解析:基本归因错误的关键信息是: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A项中老师忽视小张家庭环境的影响,把他考试没及格归因于学习态度,因此属于基本归因错误。B、C、D三项都是对自身行为的判断,并且D项把错误归因到情境而不是内在特质,都不符合定义。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判断推理】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称,桉树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会将水中微量的金元素吸收进树体。通过分析桉树落叶中金的含量,可指示金矿的位置,不用钻探就能了解地表以下是否有矿藏。因此桉树探矿法对矿产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

A:金矿一般都埋藏于砂石层之下,普通土壤层在砂石层上面,植物的根生长在土壤层

B:澳洲西南部的新南威尔士州富含金矿,当地的桉树叶中的含金量与其他地区并无显著差异

C:桉树探矿法的实施周期较长,需要等待桉树成材之后才能有效

D:澳洲西南部有大片的桉树林,澳洲最早发现的金矿也在那里

正确答案:A

解析:题干结论:利用桉树探矿法,分析桉树落叶中金的含量,无需钻探就能找到金矿。
A项,指出金矿一般在砂石层,而植物的根在土壤层,两者并不在同一层,说明即使地表以下有金矿,桉树也并不能吸收到,因此落叶中金的含量并不能反映金矿位置,削弱了题干结论。
B项,通过举例说明桉树探矿法并不可靠,但新南威尔士州可能是特例,未必具有代表性,其对题干的削弱力度不如A项。
C项,指出桉树探矿法的实施周期长,但并未否定桉树探矿法能找到金矿,无法削弱题干结论。
D项,指出有大片桉树林的地方发现了金矿,但并未说明桉树探矿法能否找到金矿,无法削弱题干结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10、【判断推理】“两不可”指的是一种违反排中律的错误。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同一方面,相互否定的思想必有一真。对前述相互否定的思想均加以否定,则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根据上述定义,以下哪项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A:没人能爬上那座山峰,上去了也没有见回来的

B: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真实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虚幻的

C:不是全班同学都来上课了,也不是全班同学都没来上课

D:并非有人来上课了,也并非没人来上课

正确答案:D

解析:两不可定义的关键信息:对前述相互否定的思想均加以否定。
A项,没人能爬上那座山峰和上去了也没有见回来的,表达的意思相同,即那座山峰很难爬,很危险,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B项,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真实的与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虚幻的,二者之间没有相互否定,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C项,不是全班同学都来上课了与不是全班同学都没来上课,二者之间没有相互否定,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
D项,有人来上课了和没人来上课,二者相互否定,“并非”即对二者均加以否定,违反了排中律,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