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724

发布时间:2023-05-11 22:48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卫星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能定点________在空间凝视目标地区,“________”并全时段持续侦察,________地获取变化信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悬挂 心无旁骛 绵绵不绝

B:悬置 虎视眈眈 不离不弃

C:悬停 目不转睛 源源不断

D:悬浮 全神贯注 不声不响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悬挂”指挂在空中,对象多为“旗帜”“明月”等;“悬浮”指固体微粒在流体的内部既不升上去也不沉下去。二者均不能描述卫星停在空中的状态,排除A、D。
第二空,“虎视眈眈”形容心怀不轨,伺机夺取。含有贬义,与文段感情色彩不符,排除B。“目不转睛”填入与前句的“凝视”对应,且符合侦察的语境。
第三空,“源源不断”也能体现出卫星侦察获取信息的作用。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5题

2、【言语理解】①在利益的驱使下,行业内滋生了“流量至上”甚至“流量造假”等现象,亟待规范和引导
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升级迭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粉丝经济”兴起的深厚土壤
③理性对待粉丝热情、引导粉丝合理消费,同时将明星效应转化为提升商业品牌知名度的契机,才能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
④对商家来说,粉丝们带来的“流量”往往与“销量”直接挂钩
⑤而粉丝群体中存在的“刷单”“刷票房”“刷好评”等不良行为,也会为自身带来负面评价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⑤①④

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④①

D:②④①⑤③

正确答案:D

解析:通读题干并观察选项,发现首句在②③之间选择。②介绍粉丝经济兴起的背景,③论述如何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按照行文逻辑,应先介绍该事物的兴起,再介绍其他,所以②更适合作为首句,排除A、B。
①⑤两句指出“粉丝经济”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③论述如何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即如何解决“粉丝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文逻辑,③应置于①⑤之后,排除C。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9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1题

3、【言语理解】蔬菜车间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它们________生长元素。通过计算机________大棚内部的光照、温度、湿度等,为蔬菜智能化输送各种营养物质,用LED光源为蔬菜提供光照……这些措施,有效________了阴雨低温天气带来的生产障碍,保证了每棵蔬菜都能长势良好。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配给 调节 缓解

B:供应 设置 消除

C:配置 控制 克服

D:供给 改变 去除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三空,“缓解”指剧烈、紧张的程度有所减轻,变缓和。一般搭配病情、压力等。与“障碍”搭配不当,排除A。第一空,对应“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 有针对性地”,此处强调的应是为不同植物配备符合其需求的生长元素。“供应”“供给”均强调提供,不含有合理分配的意思,不如“配置”准确,排除B、D。验证第二空,“控制”填入符合句意,且搭配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4题

4、【言语理解】①随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打工潮的涌动,春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
②1981年3月,“铁路春运”一词首次出现在《人民日报》新闻标题中
③但“春运的脚步”与“发展的车轮”始终协同前进
④相信不少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通宵排队买票,肩扛大包小袋,上车差点挤成“照片”,下车感觉脱了层皮……
⑤虽然依旧不乏“槽点”,但人们的诉求已经悄然从“走得了”升级到“走得好”
⑥当下,不管是购票途径,还是乘车体验、旅途时间、路径选择,都已经比从前有了长足进步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②⑥④③①⑤

B:①④⑥②⑤③

C:②①④③⑥⑤

D:①⑤④③②⑥

正确答案:C

解析:①讲春运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感越来越强,②写了“春运”一词首次出现,故②排在①之前,排除B、D。③提到“春运的脚步”和“发展的车轮”协同前进,⑥具体论述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因此③⑥应前后紧密相连,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第44题

5、【言语理解】科研机构对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五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五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人感觉最为兴奋的瞬间。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的原因。而另一个激发人们生理反应的元素则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科学研究发现,当一个人对一段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共鸣时,这段音乐就会在其脑中不断重复,科学界把这称为“耳虫”现象。虽然引发“耳虫”现象的音乐因人而异,但显然“耳虫”更偏爱那些容易上口的作品。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A: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的生理学依据

B:影响音乐流行程度的决定因素

C:“耳虫”现象的成因及表现形式

D:音乐节奏和人的心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流行歌曲之所以流行的生理学依据:一是其节拍和人在最为兴奋的瞬间的心率几乎同步;二是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节奏会在人脑中不断重复。A项能概括文段重点,当选。
B项“决定因素”不是文段论述的内容,文段只论述了“生理学”的依据。C、D两项为文段部分内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1题

6、【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有歧义的一句是:

A:我想,我虽是医学外行,但二哥只是胸闷,干吗要做这么多的检查呢?

B:这本书凡我读了会动情的地方,哥哥读了也要流泪。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

C:他走了一个小时。

D: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包里。

正确答案:C

解析:C项“他走了一个小时”既可理解为“他走路走了一个小时”,也可理解为“他离开了一个小时”。其他选项无歧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

7、【言语理解】下列语句表达准确无误的是:

A:不久前落幕的“上交会”上,来了一群重量级“服务生”——为了让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沟通无阻碍,十来个教授级专业译员坐镇会场。

B:《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虽然要求子女常看望问候父母,也规定了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C:沪语文化在多个文学艺术领域出现复苏迹象,这一现象引发了文化界的普遍关注。

D: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资源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的“沟通无阻碍”说法有误,应改为“沟通无障碍”。B项关联词“虽然……也”搭配不当,可把“虽然”改为“不仅”。D项介词“对于”滥用,导致句子缺乏主语,应删掉“对于”。C项无语病。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21题

8、【言语理解】支持男孩和女孩分开受教育的理论是,我们在生理或社会经验与社会需要上十分不同。以绘画来说,女孩喜欢画安静的生活、宠物或花朵,用10多种彩笔,喜欢红色、黄色等暖色调;男孩喜欢画动态的东西,用不超过6种彩笔,喜欢灰色、蓝色和黑色等冷色调。这种区别是天生的,而老师夸奖女孩们的作品,会让男孩们觉得他们画的不对。但反对者担心,将男孩和女孩分开,会让人以为性别之间的差异是根本的,这有违教育的根本宗旨。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男女分校的理论与现实存在矛盾

B:男孩和女孩的性别差异非常明显

C:关于男女分校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D:教育实践应符合教育的根本宗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中作者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关于男女分校教育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观点,并没有表现出自己支持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故A、B、D都不符合题意,答案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1972年,随着案件调查的日益深入,一直对“水门事件”进行跟踪报道的媒体洗刷了自己的________,采写报道的两位青年记者也________,成为美国新闻界当之无愧的________人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积年沉冤 崭露头角 头面

B:不实之词 步步高升 领袖

C:不白之冤 一举成名 标杆

D:奇耻大辱 名声大振 标尺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句意可知,“媒体洗刷了自己”的应当是冤屈、耻辱等。“不实之词”指没有事实根据的话,排除B。“奇耻大辱”指极大的耻辱,程度过重,排除D。
第三空,“头面人物”指在社会上有较大名声或势力而又经常抛头露面的人,修饰对象为“青年记者”用具有榜样作用的“标杆人物”更为贴切。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60题

10、【言语理解】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以往的改革从技术商品化、科技运行机制、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着力在微观组织层面。改革进程发展到今天,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换句话说,改革已经改到了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政府管理者自己头上。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理念需不需要转变?对科技活动管理的模式需不需要改变?管理科技活动的组织机构需不需要调整?回答了这三个问题,才有可能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应从政府管理角度思考科技体制改革问题

B:进行国家科技体制的深层次改革迫在眉睫

C:明确政府职责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

D:科技与经济相脱节是我国科技体制的弊端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然后介绍了以往的改革主要在微观层面,而如今需要更多考虑宏观层面,最后指出政府管理者的行动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A项正确。文段围绕“如何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主题展开,由“需要更多地从宏观管理层面思考问题”及后面提出的三个问题可知,政府管理层面的改革是本文强调的改革的重点,A项与之一致,当选。
B项错误。强调改革的迫切性,未指出“如何改”,排除。
C项错误。强调改革的前提,而文段强调政府管理是科技改革的重点,排除。
D项错误。脱离“改革”这一中心,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