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位于印尼极西地带的锡纳朋火山大规模喷发,冲上数千米的高空,多个村庄被炙热的火山灰吞噬,遇难人数不断增加,灾情极为严重。
以上句子的语病类型是:
A:成分赘余
B:语序不当
C:动宾搭配不当
D:成分残缺
正确答案:D
解析:“冲上数千米的高空”前面缺少分句主语,应为“火山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3题
2、【言语理解】对下面一段话所用修辞手法概括正确的是: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A:暗喻、排比、夸张、顶真
B:暗喻、排比、对比、对仗
C:顶真、比喻、对比、夸张
D:顶真、对仗、比喻、对比
正确答案:B
解析:顶真,是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文段没有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排除A、C、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3、【言语理解】信息时代里的企业就像一个完整的人,组织如骨骼,资金如血液,信息如神经。信息流是生命线,信息系统是神经系统,顾客需求是刺激源。在统一的数字神经系统下,从决策者到管理者再到执行者,从人到机器,如果信息可以一路顺畅,整个企业就能用一个大脑思考。这颗数字大脑不仅要对多样化、个性化的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还要在对这类信息资源的筛选和分析中不断寻找新的机遇,拓展进步的空间,打造时刻贴近顾客需求的无缝隙的服务品牌。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打造知名品牌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
B:应高度重视企业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
C:如何对顾客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
D:信息系统对企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把信息时代的企业比作一个完整的人,由“信息如神经。信息流是生命线,信息系统是神经系统”“如果信息可以一路顺畅,整个企业就能……”可知,文段是在强调信息对企业意义重大。选项中体现“信息”这一关键信息的只有D。其他选项均未体现主题词。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
4、【言语理解】当然,想象并不是凭空________的。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知识的广博和平时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观察就要用专业的角度去关注、________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汲取、思索、分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撰 体验
B:虚构 体味
C:捏造 体会
D:臆造 体察
正确答案:D
解析:先看第二空,“体味”“体会”与“事物”搭配不当,可排除B、C。
再看第一空,“杜撰”虽有虚构、臆造之意,但其常与“人物”“故事”等搭配,与“想象”搭配不当,排除A。“臆造”指凭主观意想编造,符合“想象”的特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2013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1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0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8题
5、【言语理解】毋庸( ),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A:置疑
B:怀疑
C:多疑
D:质疑
正确答案:A
解析:质疑:动词,请人解答疑难。置疑:动词,怀疑(多用于否定式)。毋庸置疑:不容置疑,无可置疑。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大家都知道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的眼光都被那些肉眼可见的植物所吸引了,完全忘记了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其实是属于微生物的,而且它们的作用要比动植物大得多。举例来说,海洋吸收了大气中至少一半的二氧化碳,这一吸收过程非常复杂,有大量微生物的参与,但人类对它们情况了解得极少,因此也就很难预测它们会对气候变化做出怎样的反应。幸运的是,随着DNA测序技术的改进,科学家们终于开始进入这个神秘的微观世界了。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DNA测序技术在微生物观测中的应用
B:微生物在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过程中的作用
C:对生物多样性的重新认识具有现实意义
D:微生物的活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尾句提到DNA测序技术的改进帮助科学家进一步进入微观世界,依据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具体介绍“DNA测序技术”如何帮助科学家进一步认识微观世界,即“DNA测序技术”在微生物领域的应用。B、C、D三项与末句话题无法衔接。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7、【言语理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三十晚上熬一宿。”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烙在华夏儿女身上的中国印,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
以上材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包容性
B: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C:传统习俗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D: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相对稳定性
正确答案:D
解析:“这首儿歌描述的年俗活动早已成为……系在炎黄子孙心头的中国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所在。其中的“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国印”“中国结”等词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早已成为”“烙在”等词说明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D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C三项在文段中均未体现,可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6题
8、【言语理解】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就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B: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C: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D: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先秦时期我国形成的交融格局;接着指出秦国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然后举例说明从秦汉到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最后指出我们要实现中国梦,还需要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族人民,各民族共同铸就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对应A。
“辽阔的疆域”“伟大的精神”均与文段内容无关,“灿烂的文化”并非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B、C、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省级)-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45题
9、【言语理解】事实上,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正面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转化为不良的新闻审判,为此,我们有必要________新闻媒体的职业与定位,避免新闻对司法活动的过度________,从而形成正常的新闻舆论氛围。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厘清 干涉
B:厘清 干预
C:理清 干涉
D:理清 干预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厘清”指整理清楚,常与“关系”“原则”“任务”等搭配。“理清”一般用于有条理的事物,如“理清头绪”“理清思路”等。根据句意,此处应填“厘清”,排除C、D。
第二空,“干涉”指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的硬管。“干预”指过问(别人的事)。新闻媒体对司法活动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但无“干涉”权力,应选“干预”。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0题
10、【言语理解】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事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媒体时代,媒体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而且在国家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命题,还是一个治理命题。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促进媒体融合
B:媒体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信息传播
C:媒体融合发展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D:媒体在国家治理中应承担主要责任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即提出观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密切相关;后文说明了媒体对于国家治理的作用;最后再一次总结说明媒体融合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文段主要说的是国家治理与媒体融合的关系,A项表述正确。B、C两项脱离了“国家治理”这一话题;D项的“承担主要责任”不能由原文推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8题,2019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1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