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688

发布时间:2023-05-06 11:12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这个故事不能给公务员工作带来的启示是:

A:疏忽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B: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C:事后处理不如事中处理

D:事中处理不如事前处理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扁鹊长兄和中兄分别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和病情初起之时,而扁鹊认为三人中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排除C、D。扁鹊三兄弟中,他最出名,是因为他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并非他的医术最高明,这启示我们不要为表面现象所迷惑,排除B。A项不能从文段推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第44题

2、【言语理解】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但”之后是文段重点,即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会混淆视听。C项是对转折后观点的同义转述。
文段重在说明讨论中的混淆、误导现象,而非“偏离议题”,排除A;B项是用来混淆不同认知方式的事实,非作者想说的;D项与文段观点相悖,由“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可知,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是有优劣之分的。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6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6题

3、【言语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与改作风________,既________毒瘤更净化生态,既治病救人更强身健体,共同汇聚成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劲脉动。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组是:

A:齐头并进 扫除

B:相辅相成 驱除

C:一脉相承 去除

D:双管齐下 剜除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此处句意为反腐败和改作风两项措施同时进行,共同汇聚成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劲脉动,故所填词语应表示“共同进行”之意。“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文段未体现反腐败与改作风两者之间相互辅助,缺一不可之意,排除B。“一脉相承”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反腐败与改作风之间并非继承关系,排除C。“齐头并进”指几方面一齐前进;“双管齐下”比喻两个方面或两件事同时进行。二者填入均符合文意。
第二空,“扫除”指清除肮脏的东西或指除去有碍前进的事物。“剜除”指摘掉,去除。“剜除”的语义程度比“扫除”更重,与“毒瘤”搭配更恰当,也更能体现出从严治党的强劲,且能与后文的“治病救人”相照应,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县级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题

4、【言语理解】四年前,中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刻,消费券作为刺激内需的政策建议曾被广泛讨论,杭州、成都等地的实践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大规模发行消费券有一定要求,其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复杂,杭州、成都等局部试点城市取得的成效并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
以上文段意在说明:

A:杭州和成都试点推行消费券取得成效只是偶然事件

B:消费券对刺激内需有明显作用

C:我国还不能大规模推行消费券

D:在其他城市推行消费券不可能取得像杭州、成都一样的成效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消费券对刺激内需的作用,并指出在杭州、成都等地的实践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接着以“但”作转折说明,大规模发行消费券有一定要求,杭州、成都等局部试点城市取得的成效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的是我国还不能大规模推行消费券。C项表述正确。杭州和成都试点推行消费券是为引出文段主旨所举的例子,非重点,排除A。文段指出消费券的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B项“明显作用”的表述扩大了其作用,且未涉及转折后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D项的“不可能”表述绝对,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5、【言语理解】现代化学与炼金(炼丹)的相同点是从分子层面创造新事物,至于创造新元素其实是核物理学家的任务,由他们拿一些回旋加速机把新元素轰出来然后再填到元素周期表中作为化学家的胜利果实。古典炼金术实际上已经有了元素、原子这样的理念,但并不具备理性思维,例如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轻、重、干、湿是基本的物理性质,干而轻的是火,干而重的是土,湿而轻的是气,湿而重的是水,因此,任何物质均是由水、火、土、气这四种基本元素按不同比例合成的结果,这与目前可知世界的观念显然不同,而同时期其他文明中对物质本质的认识同样也是介于神秘与理性之间。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现代化学理性思维的起点

B:物理学家如何创造新元素

C:古典炼金术对欧洲文明的影响

D:可知世界中关于元素的各种观念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现代化学和炼金(炼丹)的关系展开,首先指出二者的相同点——都从分子层面创造新事物。接着指出古典炼金术的缺陷——虽然已经有了元素、原子的理念,但不具备理性思维。由此可知,古典炼金术虽然与现代化学有相同点,但由于其缺陷,两者存在本质的区别,这一区别就是现代化学的标志——具有理性思维。按照行文逻辑,接下来应该介绍现代化学的发展。只有A项与此相符。B、D两项是文段已经涉及的内容,C项是无关信息。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市类)第70题,2016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79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63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63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4题,2016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2016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6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2016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招警类)第67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2016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2题,2016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64题,2016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6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6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7题,2016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2题,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7题,2016年河南省选调生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2题

6、【言语理解】鲁迅活着的时候,一般的操觚之徒是不敢与之对垒的。梁实秋算是一般之上的,故而有幸与之走上几个回合,结果弄得________,到1964年写《关于鲁迅》时还有些忐忑不安。直至梁去世,他对先他去世的鲁迅的评价,始终保持在当日论战时的态度,并无________的言辞。从这一点来说,梁不失为一位君子。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欢而散 落井下石

B:如坐针毡 剑拔弩张

C:心有余悸 变本加厉

D:落荒而逃 大而无当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不欢而散”指很不愉快地分手。此处句意为梁实秋在鲁迅先生活着时与之对垒结果落败,所以到1964年写《关于鲁迅》时还有些忐忑不安,并无“不愉快”之意,排除A。“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心有余悸”指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或离开战场或大道。三者填入均符合句意。
第二空,由“梁不失为一位君子”可知,句中强调的是梁实秋虽然在与鲁迅的对垒中落了下风,却并未在鲁迅死后趁机报复,说一些过分的话。“剑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与“言辞”搭配不当,排除B。“大而无当”指虽然大,但是不合用,词义与句意无关,排除D。“变本加厉”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95题,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0题

7、【言语理解】在一线城市,过去一派田园风光的郊区,如今也已高楼林立,无“农”可学正成为不少学校农学专业面临的窘境。再加上时间、场地和内容的限制,学农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学农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吸引学生学农迫在眉睫

B:农学专业面临双重困境

C:农学专业应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

D:国家应为农学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共两句话:首句指出如今郊区高楼林立,不少农学专业面临无“农”可学的窘境;第二句说明学农的吸引力减弱,其必要性也遭受质疑。概括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如今农学专业面临的两个困境。B项表述正确。A、C、D三项均推断过度,由文段无法得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文化遗产不应该是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当你把它当成是城市发展的负担时,它就只能蓬头垢面地待在角落里,而当你把它当成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与文化资源时,它就立刻站起来,光照四方。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一个城市美丽的地方。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文化遗产是树立城市形象的标志

B:城市发展要善于利用文化遗产

C: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价值

D: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关于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的话题,然后具体论述两者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文化遗产应融入城市发展。B项与此表述一致,当选。
A项“城市形象的标志”与C项“经济社会价值”在文段中均未体现,排除A、C。D项的“关键因素”夸大了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且在原文没有表述,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3题

9、【言语理解】

①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低碳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温室气体减排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

③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

④发展低碳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全球变暖,关乎地球上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一个人

⑤然而,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

⑥低碳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从现在做起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①③②⑤⑥④

B:

⑥③②①⑤④

C:

④⑥②①⑤③

D:

③①⑤②⑥④

正确答案:D

解析:

阅读各句可知,③句是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介绍,适合放于段首。⑤句以“然而”开头,阐述的是“低碳不等于贫困”“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故可推断⑤句之前应是介绍低碳经济的发展问题,①句符合;⑤句之后应继续介绍低碳经济如何实现。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人体的免疫能力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是人体在________适应外界环境中锻炼成长而来的。如果孩子________处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中,完全不接触细菌,他们体内的免疫细胞就会像没有打过仗的新兵,不知道怎样杀灭有害物质,保护人体健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断 长期

B:逐渐 继续

C:积极 仍然

D:主动 始终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继续”“仍然”都表示一种状态的延续,第一空之前没有提及孩子以前也“处在过于干净的环境中”,“继续”“仍然”填入不合语境,排除B、C。
第一空,A、D两项似乎都契合句子语境,但比较而言,A项的“不断”恰与“长期”照应,都强调一个时间过程,D项没有这种照应关系。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