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672

发布时间:2023-05-04 6:12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       )的集中体现。经过千百年的(       ),文化经典世代相传而广受赞誉,足以说明其深厚的价值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A:精要 积淀

B:精髓 锤炼

C:精要 历练

D:精髓 沉淀

正确答案:B

解析:先看第一空,“精要”意为精粹切要,“精髓”比喻事物的精华,与“文化”搭配,一般用“精髓”,由此可排除A、C。“锤炼”比喻磨炼;“沉淀”比喻凝聚、积累。句中是说文化经典经历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能够世代相传且广受赞誉,足以证明其价值。这里应选“锤炼”。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依据车队的纪律处罚办法,队长决定给予该违纪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对外比赛资格。

B: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技术上都给很多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全球许多国家准备在页岩气领域大干一番,这其中就包括中国。

C:喜爱歌唱类节目的观众越来越多,把社会各类人群的心给俘获了。

D:观摩了成年狮群的这次猎捕活动以后,对它们这些小狮子的猎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一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处罚”作“给予”的宾语;二是搭配不当,应将“停止……资格”改为“取消……资格”。B项没有语病。C项结构混乱,俘获人心的应该是“歌唱类节目”,而句中主语变成了“观众”,可以更改为“观众越来越喜爱歌唱类节目,这类节目把社会各类人群的心给俘获了”。D项缺少主语,可以更改为“小狮子观摩了成年狮群的这次猎捕活动以后,它们的猎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8题

3、【言语理解】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成像意大利、法国、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欧洲分裂成许多小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使用字母文字

B:中国汉字既实用又具有艺术性

C:统一文字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字母文字只有艺术性没有实用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意为虽然语言不同,但统一的文字却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项为文段强调内容的准确表述。A项,由文段知,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国家分裂的原因之一,“主要原因”不能推出。B项“艺术性”文段未涉及。D项字母文字的艺术性文段未涉及,且文段论述主语是中国的统一文字,而非字母文字。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

4、【言语理解】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逻辑连贯、语言流畅的文字,排列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稳”才能继续进,更好地进
②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不敢作为,而是奋发有为、以稳促进
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稳”和“进”、“稳”和“好”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稳中求进”这一经济工作方法论的关键
④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行稳致远
⑤“稳中求进”,“稳”不是目的,“稳”是条件、是手段,“进”与“好”才是目的、是方向

A:③②①④⑤

B:②①③④⑤

C:③⑤④②①

D:②④⑤③①

正确答案:C

解析:⑤的“‘稳’不是目的,‘稳’是条件、是手段,‘进’与‘好’才是目的,是方向”是对③中的“辩证地理解和把握‘稳’和‘进’、‘稳’和‘好’之间的关系”的具体阐释,故③⑤应紧密相连,与此相符的只有C。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22题

5、【言语理解】对文艺精品的判断,时间验证较之空间效应更为重要。遗憾的是,当下某些人的创作________是:急功近利,注重眼前的实惠,难耐寂寞,对空间效应的追求远大于对时间验证的关注,因而作品中从生活到艺术都________“将来时态”和“未来意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现象 需要

B:事实 欠缺

C:趋势 寻求

D:倾向 缺乏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二空,分析可知,“急功近利,注重眼前的实惠,难耐寂寞,对空间效应的追求远大于对时间验证的关注”是空缺处词语的原因,这里说的是缺点,只能填“欠缺”“缺乏”,排除A、C。
第一空,“创作倾向”为习惯搭配。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6、【言语理解】群众工作不能________,不管你的能力有多强,都必须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坚持不懈、不断完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

B:一帆风顺

C:一劳永逸

D:一击即中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坚持不懈、不断完善”可知,群众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一下子就成功。“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一劳永逸”意思是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一击即中”指一次击打就击中目标,不是规范成语。只有“一蹴而就”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14题

7、【言语理解】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自由与平等是人类向往与追求的两大基本价值,而媒介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追求传播自由与平等的过程。不同媒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在满足人的这两种内在需求方面的能力竞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已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高度人性化的方式满足受众需求也正在成为媒介之间竞争的核心内容。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人类的发展需求影响着媒介的传播理念

B: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媒介竞争的主要方式

C:媒体的发展满足了人类沟通交流的基本需求

D:媒介竞争的核心是满足人类对基本价值的追求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自由与平等是人类的两大基本价值追求,媒介的发展过程也是对这两大基本价值的传播过程;接着指出不同媒介包括新媒介之间的竞争,都是对满足这两种基本价值需求的能力竞争。最后指出新媒体的竞争核心是以高度人性化的方式满足这一需求。故文段论述的是,媒介竞争的核心是满足人们对自由与平等这两大基本价值的追求。D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人类的发展需求”、C项“人类沟通交流的基本需求”文段没有提及,无中生有。B项新媒体的发展是部分内容,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8、【言语理解】商标作为一种大众传播的视觉符号,一定要具有特定含义,并且需要以简洁的形象,鲜明地传达出它所具有的特定信息。所以,只具有形象美而不具有丰富内涵的商标是不能称为“标志”的,充其量只是一种图案或图形。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每个企业都必然具有多方面的特性,试图用一种形象涵盖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试图在一枚商标中容纳所有特征,也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设计师通过分析和筛选,提炼出对象所具有的独特属性,使其与视觉形象完美融合,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具有鲜明指示性的符号标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商标怎样才能呈现企业的独特属性

B:商标应该是形象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C:商标的创造过程是对设计师的考验

D:丰富的内涵是对商标的最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先指出商标不仅要有特定含义,还要具备简洁的形象,两者缺一不可,后文接着对此展开了具体论述。因此,文段意在说明商标应该是内涵和形象的完美统一。B项表述与此一致,当选。
A、C两项为部分内容,不是论述重点。D项“最基本要求”无法从文段中得出。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7题,2014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4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60题,2014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4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2014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0题

9、【言语理解】一次,苏格拉底与三个学生走过一块麦田,他要学生从这边走到那边,去摘一穗最大的麦穗。结果有一个学生空手而归,他总觉得最大的麦穗一定还在前边,不觉到了尽头,两手仍然空空;另一个则摘了一穗很小的麦穗,他走进麦田便急忙摘了一穗,殊不知前面还有更大的;只有最后的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他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优秀哲学家都以其毕生精力在孕育智慧的田地里耕耘

B:把握时机是人生快乐的最大诀窍

C:生活即思想,思想源于生活实际

D:苏格拉底一生注重实践,把哲学的注意力放在生活上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苏格拉底的三个学生在摘麦穗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一个学生总觉得最大的麦穗在前面,最终空手而归;一个学生一进去就摘了一穗很小的,未曾想到前面还有更大的;最后一个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未必是最大的,但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文段通过这三种表现告诉我们过早和过晚都不好,要学会把握时机。
A项,文段主要通过三个学生摘麦穗的故事表明要把握时机,“优秀哲学家”非文段重点,且“毕生精力”文段未提及,排除。
B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概括,当选。
C项,文段主要表明要把握时机,而非论述“生活”与“思想”的关系。
D项,文段主要表明要把握时机,“苏格拉底”非文段强调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1题,202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45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54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0年内蒙古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题,202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0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2题

10、【言语理解】新闻不仅是报道中每一个要素都符合客观实际,更重要的是新闻报道能给读者构建一个能正确认识该新闻事件本来面目的框架。无论是以镜头为信息载体的电视新闻,还是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报纸新闻都是结构事件的元素,通过一个个镜头或者一个个文字、词语按照特定顺序的组合形成对事件整体描述的框架。但是,叙事结构告诉我们,不同的组合能产生不同的意义。犹如田忌赛马一样,调整顺序也能产生质的飞跃,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量变到质变的第二种形式。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新闻真实的实现有赖于受阅者的认识、理解

B:新闻的真实有赖于新闻主宰者——记者的把握

C:新闻内部要素的完全真实并不能代表这条新闻的完全真实

D:新闻报道的叙事结构同样影响着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新闻框架(即叙事结构)对于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影响。A项强调受阅者对于新闻真实的决定作用,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属于无中生有。C项未点明“叙事结构”,不如D项概括得准确。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