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识判断】司法公正体现在司法活动各个方面和对司法人员的要求上。下列( )做法体现的不是司法公正的内涵。
A:甲法院对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通过微博直播庭审过程
B:乙法院将本院公开审理后作出的判决书在网上公布
C:丙检察院为辩护人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提供便利
D:丁检察院为暴力犯罪的被害人提供医疗和物质救助
正确答案:D
解析: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指司法程序正当和合理,当事人在司法过程中受到公平的对待。程序公正要求司法活动具备公开性。
A项不选。甲法院对社会关注的重大案件通过微博直播庭审过程,有利于实现社会对案件的实时监督,属于审判过程的公开,是司法公正中程序公正的体现。
B项不选。乙法院将本院公开审理后作出的判决书在网上公布,属于审判结果的公开,是司法公正中程序公正的体现。
C项不选。辩护人享有阅卷权。丙检察院为辩护人查阅、摘抄、复制案卷材料提供便利,有利于保障辩护人的阅卷权,维护辩护人的正当权利,实现司法正义,体现了司法公正的内涵。
D项当选。丁检察院为暴力犯罪的被害人提供医疗和物质救助与司法公正无关。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
2、【常识判断】某珠宝店聘请的保安盗窃了该店价值300多万元的首饰,经调查发现,该保安因故意犯罪被刑事处罚,而且所属的保安公司没有保安服务许可证。
该保安公司的负责人最可能构成:
A:非法经营罪
B:盗窃罪
C:破坏生产经营罪
D:重大责任事故罪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正确。本题中的保安公司没有取得保安服务许可证,所以,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的规定,该保安公司的负责人的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罪的犯罪构成。
B项错误。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C项错误。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指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
D项错误。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题
3、【常识判断】关于我国文学知识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
A:创造了“楚辞”的诗人是屈原
B: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C: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是辛弃疾
D:《聊斋志异》的“异”指的是奇异的事情
正确答案:C
解析:《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A项说法正确。我国古代“元曲四大家”分别是郑光祖、白朴、关汉卿、马致远,B项说法正确。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陶渊明,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C项说法错误。《聊斋志异》,其中“聊斋”是作者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是指记录奇异之事,D项说法正确。故本题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常识判断】下列关于光现象的物理解释正确的是:
A:小孔成像——光的衍射现象
B:天空呈现蓝色——光的散射现象
C:早上和黄昏的太阳是红色的——光的反射现象
D:衣服湿了颜色变深——布料沾水后反射到眼睛的光波频率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解释错误。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在不受引力作用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即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B项解释正确。天空呈现蓝色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太阳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其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波长最短。大气对光的散射作用中,波长较短的光容易被散射,波长较长的光不容易被散射。晴朗时,大气对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散射较多,从而使得天空呈现蓝色。
C项解释错误。组成太阳光的单色光波长不同,导致大气层对每种单色光的折射程度也不同,红光最弱,紫光最强。在早晨时,太阳光进入大气层发生折射。入射角相同的条件下,红光折射率弱,紫光折射率强,因而进入人眼睛的红光较多,其他颜色的光则相对较少,所以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是红色的。黄昏时太阳是红色的也是同样的原理。
D项解释错误。眼睛可以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照到物体上后,物体表面把光反射到眼睛里。物体反射的光进入眼睛的越多,物体的颜色越浅;反射的光进入眼睛越少,物体的颜色越深。光照到干衣服上,大量的光被衣服纤维反射出来,只有少许光被衣服吸收。衣服被水浸湿后,一方面因为有一些纤维绒毛倾倒不能反射光线,另一方面因为湿衣服表面覆盖着一层水,光照射到水上后,只有反射角很小的光才能反射出来,所以湿衣服反射出来进入眼睛的光比干衣服反射出来进入眼睛的光少。这就是为什么湿衣服看起来颜色更深。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8题,2020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4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考友回忆版第23题,202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11题,202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5题,2020年宁夏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题,202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01题,2020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9题
5、【常识判断】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诗经》采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间用杂言,章法上多用重叠句,反复咏叹,但亦有变化
B:小李杜是指唐代诗人李白和杜甫,大李杜是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C:《史记》和《资治通鉴》被称为“史学双璧”
D:巴金是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正确答案:A
解析:“小李杜”是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李杜”是指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B项错误。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是老舍,D项错误。故本题选A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常识判断】下列关于我国金融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国债、股票、公司债券的投资风险依次递增
B:理财产品合同中的预期收益率是理财产品实际到期收益率
C:公众兑换票面残缺的人民币,要到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商业银行网点
D:自然人之间借贷如未约定利息,出借人欲主张支付利息,法院不予支持
正确答案:D
解析:国债、公司债券、股票的投资风险依次递增,A项错误。理财产品中的预期收益率和到期实际收益率不是一回事,B项错误。《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第三条规定,“凡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不得拒绝兑换”,C项错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五条规定,“借贷双方没有约定利息,出借人主张支付借期内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D项正确。故本题答案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7、【常识判断】下列关于桥梁的说法错误的是:
A: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
B:拱桥的材料多以石料为主,孔数多为奇数
C:钢架桥是一种适于修建特大跨度桥梁的桥型
D:梁桥平直且易于建造,常应用于中、小跨度桥梁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说法正确。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
B项说法正确。拱桥是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材料以石料为主,孔数以奇数为多。
C项说法错误。钢架桥由桥面系、楣梁与立柱构成,主要材料为钢筋砼,适于中小跨度,而非特大跨度。悬索桥是适于修建特大跨度桥梁的一种桥型。
D项说法正确。梁桥的主梁为主要承重构件,受力特点为主梁受弯,其主要材料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多用于中、小跨度桥梁。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18题
8、【常识判断】根据教育部要求,我国教材全面落实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十四年抗战”是指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九一八事变”发生于( )年。
A:1928
B:1931
C:1935
D:1937
正确答案:B
解析: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阴谋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秘密策划在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诬陷为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不容中方有任何解释和行动,便突然聚集军队攻击沈阳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单考区)第42题
9、【常识判断】
关于化学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银质首饰在含硫的温泉中容易变色
B:
常温条件下,汞是唯一保持液态的金属
C:
通常情况下,火柴盒的侧面涂抹的是白磷
D:
沿海地区人群碘的摄入量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正确答案:C
解析:
A项说法正确。银质首饰在含硫的温泉中会和硫化物反应生成硫化银这一黑色沉淀,并附着在银质首饰上。因此,银质首饰在含硫的温泉中容易变色。
B项说法正确。汞俗称水银,是银白色闪亮的重质液体,化学性质稳定。常温条件下,汞是唯一保持液态的金属。
C项说法错误。通常情况下,火柴盒的侧面涂抹的是红磷,而不是白磷。白磷的着火点约为40 ℃,即温度达到40 ℃就会自燃。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很多,约为240 ℃,通常情况下不会自燃。
D项说法正确。沿海地区人群多以海产品为食,而海产品多富含碘元素,所以沿海地区人群碘的摄入量普遍高于其他地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C类-考友回忆版第17题
10、【常识判断】财政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下列有关财政政策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政府偏好对财政政策有重要影响
B:税收、国债、公共支出等是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
C:紧缩性财政政策通常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D: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是财政政策的目标之一
正确答案:C
解析:财政政策是一个经济学词汇。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关系制约。
A项正确。政府偏好确实对财政政策有影响。
B项正确。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C项错误。紧缩性财政政策是宏观财政政策的类型之一,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由于增收减支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财政结余,因此,紧缩性财政政策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
D项正确。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多重性特征,构成一个目标体系,其体系内一般包括经济稳定、经济发展、公平分配和平衡预算四大目标。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大目标又分解为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三个子目标;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目标、资源合理配置目标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三个子目标。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