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对自由心灵的表达,是伟大思想与丰富想象力的结合。而“网络文学”的特质正是“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网络作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与职业,而且绝大多数与文学无关,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他们的创作也因此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与传统文学正儿八经的叙事、抒情相比,神与貌皆相去甚远。这就要求我们以全新认知面对这一文学形态。有学者提出,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而职业性作家文学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在写作中生存”。
下面叙述中,不属于网络文学特征的是:
A:具有“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
B:网络作家有着与文学无关的身份与职业,因而创作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
C: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
D:“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作家是“在生存中写作”
正确答案:B
解析:由“‘网络文学’的特质正是‘表达的高度自由’、强烈的‘个性化’和非功利性”可知,A项正确。
B项表述错误,原文是“绝大多数”的网络作家身份与职业“与文学无关”,并非所有的网络作家,且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身份背景千差万别,从而使得他们的创作有着别样的风情与广阔的视野。
由“网络文学往往以颠覆经典文本的面貌出现,在写作中以轻松、嘲讽的气氛取胜”可知,C项正确。
由“网络文学最鲜明的特征是‘写作’与‘生存’的共生状态,这与目前主流文坛的写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他们是‘在生存中写作’”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43题
2、【言语理解】①其中包括他们的肤色、相貌、身材、线条、姿态、气质、风度等许多方面
②这样的美,才是广大女性更加向往、追求和渴望的
③真正的女性美,应该是结实、精干、肌肉强健,富有区别于男子的特有曲线美
④越来越多的人们现在都倾向于认为:现代女性人体美,绝不是苗条、柔软、纤细
⑤当代青年人心目中美的典型,已不再是一个或一种人,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模式
⑥既不失女性的妩媚,又足以承担生活竞争的压力,担当起社会责任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⑥③②④①
B:⑤④⑥②①③
C:⑤①④③⑥②
D:②⑤①③④⑥
正确答案:C
解析:首先,通读六个句子,可以初步确定这是一个描写现代年轻人心目中的美的语段,而从各种美中又着重谈了女性美,属于总—分结构。第一句是一个总起句。六个句子中,⑤是总起句应为首句,根据⑤句内容“多层次、多因素”,可以推出接下来是①句。接下来谈女性美,同样需要一个领起句,④句承启恰当。根据④句内容“绝不是……”接下来就应点明是什么,③句“应该是……”符合题意,为了表达的通顺⑥应在③后,②句“这样的美”承接前文。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理想上,民主尊重缓慢的原则,________要让所有受影响的人有表达机会,然后大家沟通、讨论、决策,________不是一味追求效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 更
B:不仅 而
C:因为 更
D:因为 而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分析句子可知,横线后的句子意在解释民主尊重缓慢原则的原因。所填词语应引出原因,排除表递进关系的A、B。第二空,前后分句为转折关系,“更”表递进,排除C。“而”表示转折。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4、【言语理解】小时候,在湘江边放牛,常常看到蓝天白云之间,一行行大雁从头顶上匆匆飞过。有人告诉我,相传,大雁飞到衡阳,便不再南飞,“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后来,我渐渐知道,优越的地理位置、湿润的气候,是衡阳吸引大雁“歇翅停回”的天然优势。因此,衡阳又雅称“雁城”。
这段文字描写的“主角”是:
A:作者
B:大雁
C:衡阳
D:湘江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通过小时候所见大雁飞翔的情景引出大雁飞到衡阳便不再南飞的传言;接着说明这一原因,即衡阳有吸引大雁“歇翅停回”的地理、气候因素;最后通过“因此”点明衡阳又雅称“雁城”。由此可见,文段围绕的话题是衡阳雅称“雁城”的由来,衡阳是文段描写的“主角”是文段出现的“高频词”,C项当选。
A项,文段提到作者小时候放牛的经历是为了引出大雁飞到衡阳便不再南飞的传言,作者非文段主角,排除。B项,文段提到大雁是为了说明衡阳“雁城”的由来,大雁非文段主角,排除。D项,“湘江”在文段中只是一笔带过,非文段主角,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天下太平的时候,朝廷是要推崇文化和学术的。考量文官的标准,不但要看他的政绩,也要关注他的文化修养如何。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做官要有“经略之才”,那么“知识就是力量”,文化修养就自然成了政绩的铺垫和补充,从上到下,恐怕都难以相信,一个“大老粗”会成为一个“治世能臣”。所以,在官场的圈子中,官员们的出身、门第、谈吐、书法、辞章、风度、名望、口碑等等,都是评价的标准。那么既然这样的比较成了一种“风气”,古代官员的“读书热”也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古代官员“读书热”的原因
B:古代文官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C:古代太平时期对文官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
D:古代很多官员读书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说文化修养是古代官员政绩的铺垫和补充。接着说在官场中,官员的文化修养是评价他们的重要标准之一。最后一句得出结论,由于官场中这种文化修养的比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读书热”。故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古代官员“读书热”的原因。A项表述正确,当选。
B、D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不是论述的重点。C项“对文官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无法从文段得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3题
6、【言语理解】
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的旅游点,如何让游客真正“留下来”“再回来”?必须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让绿色产业和特色农家乐融合,增强游客体验感、参与感,走出一条“红色基因+绿色产业+特色旅游”的振兴之路。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保护利用红色资源,推动形成基层党建、红色资源、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这段文字主要分析了:
A:
发展红色旅游的路径
B:
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
C:
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内涵
D:
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
正确答案:A
解析:
文段首句提出问题——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的旅游点,如何让游客真正“留下来”“再回来”?后文围绕首句问题进行回答,指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一系列举措。后文回答中的举措是文段重点,文段主要分析了发展红色旅游的路径,即A。
B项,文段并未阐述“发展红色旅游的意义”,排除。
C、D两项,文段并未阐述基层党建新格局的“内涵”和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且未提及主题词“红色旅游”,均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乡镇试卷-考友回忆版第6题
7、【言语理解】
刘慈欣这十年创作的每一篇科幻作品我都拜读过,他屡屡将目光投向贫瘠的大西北,写西北山村如何遭遇银河帝国拆迁队,一名身患癌症的教师、一群孩子、一个村庄、一个星球的命运、在群星闪烁的宇宙之下,如何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乡村教师》);写无数大肥皂泡裹带湿润空气以及两代人的梦想,进入内陆,从而调节西北干旱的气候(《圆圆的肥皂泡》)……
上述文字中所举的例子,是为了反驳下列哪项关于刘慈欣科幻作品的观点?
A:
不过是幻想的文字,并不接地气
B:
过于理性,很难使读者产生共鸣
C:
充满硬朗气质,缺乏对个人情感的描述
D:
注重宏大背景的描述,缺乏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
正确答案:A
解析:
结合《乡村教师》中描述的“贫瘠的大西北”“身患癌症的教师”“一群孩子、一个村庄”,以及《圆圆的肥皂泡》中“进入内陆,从而调节西北干旱的气候”可知,文段意在说明刘慈欣的作品是立足大西北这一现实基础,发挥想象力写就的文章,即反驳的是刘慈欣科幻作品只是想象、不立足现实的观点。A项与此相符。
B项,所举例子没有突出刘慈欣作品感性的一面,不能反驳“过于理性”的观点,排除。
C、D两项,“对个人情感的描写”“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仅对应《乡村教师》这一个例子的内容,不能与另一个例子相对应,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9题
8、【言语理解】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举行的第34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标志着这一理念成为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已成国际人权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B: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
D: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粮食权”决议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的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后介绍了这一事件的意义——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首次载入人权理事会决议。D项未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C项的“势在必行”无法推出。与A项相比,B项的“首次载入”体现了这一事件的突破性,作为标题更吸人眼球。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6题
9、【言语理解】2009年是中国儿童福利发展的重要一年。民政部根据我国孤儿在整个社会保障群体中数量少、比例小、生存状况困难、甄别容易的情况,努力同国际接轨,在建立独立的孤儿福利津贴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和突破,大大提高了孤儿救助的标准。
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民政部门是儿童福利工作的责任主体之一
B:将孤儿福利津贴制度从儿童福利津贴制度中独立出来是与国际接轨
C:与其他社会保障群体比较,孤儿的身份容易认定
D:孤儿,因其数量少、比例小而得到了较高标准的救助
正确答案:D
解析:D项强加因果,大大提高孤儿救助标准的原因是民政部努力同国际接轨,在建立独立的孤儿福利津贴制度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和突破,而不是我国孤儿自身的情况。其他三项均可从文段得出。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我国民间一直有“大蒜百利,只害一目”的说法,《本草纲目》也有“大蒜久食损眼伤肝”的记载。从临床经验上看,长期、大量吃蒜,对眼睛确实是有害的。蒜味辛辣,而且它是清窍的,通眼睛,容易造成眼睛损伤。现代医学也认为,大蒜的某些成分对眼黏膜、眼结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中医理论还认为,肝开窍于目,肝血充足可以养目,肝血虚则目无所养,表现为视物不清、双目干涩。大蒜性味辛温,吃多了不仅易导致肝血亏虚,目无所养,还会助火伤目,加重眼疾。不仅如此,蒜属发物,而且刺激性强,食用不当还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比如若患有非细菌性肠炎、腹泻时再吃大蒜,强烈的刺激会使肠黏膜充血、水肿加重,促进渗出,使病情恶化。
这段文字主要表达:
A:日常生活中吃蒜一定要适度
B:中医和现代医学对于食用大蒜利弊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C:长期、大量食用大蒜对眼睛是有害的
D:中医上关于大蒜危害的说法得到了现代医学的验证和支持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引用民间说法、中医理论、现代医学观点,论述了长期、大量食蒜对眼睛、肝以及已发疾病的危害。由此可推出,日常吃蒜要适度,A项正确。B项的“差异”文段未涉及;C项仅涉及对眼睛的危害,概括不全面;D项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