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204

发布时间:2023-07-22 5:51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如果将汉字视为一个生命体,它的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渐变,一种是突变。渐变,常常由书写工具的变迁引起。甲骨文笔画硬朗挺拔,是因为刻在坚硬的龟甲之上。隶书最初是刻在竹简上的(后来才用墨写),所以转折提笔间特别有一种雕琢的韵味。至于楷书的中正平和,是毛笔书写时代的字形逐步趋向规范和标准化的结果。这都不是一道命令下来改的,而是很自然的历史进程。________________。秦王朝为了政治的需要,发布“书同文”的政令,在全国推行“小篆”。小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画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更大的突变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国家推行简体字改革,2000多个汉字被简化和标准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汉字字形的改变发生在秦代

B:当然,书写工具的变迁并不是唯一原因

C:然而,到了秦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D:相比之下,政治常常是最强大的突变力量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指出汉字演化有渐变和突变两种方式,接着介绍了汉字渐变的主要原因——书写工具的变迁,横线后主要介绍了汉字突变的原因——政治的干预。空缺处所填句子是对后文的概括,即政治对于汉字突变的重要作用。选项中提到“突变”和“政治”的只有D。
A项,由文段无法推出秦之前字形没有发生改变,且文段后文强调的是政治对汉字改变的作用。B、C两项没有引出政治,不如D项衔接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46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38题

2、【言语理解】37.研究人员让老鼠呆在不同的迷宫中,并对它们大脑中海马区和视觉中心的活动情况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当所处的迷宫发生变化时,老鼠大脑中上述区域的活动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之后,当老鼠处于睡眠状态时,科学家们又对它们的大脑进行了重复测量。结果显示,老鼠大脑中所反映出的“生活场景”恰好是它们在迷宫中奔跑时所看到的。
研究人员从中得到的最终结论应该是:

A:老鼠的大脑活动是由海马区和视觉中心控制的

B:老鼠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仍然很活跃

C:老鼠在不同的实验迷宫总会有不同的大脑活动

D:老鼠的梦是它所见到的某些生活场景的反映

正确答案:D

解析:在这个实验中科学家对老鼠进行了两种测量,第一种是测量老鼠在迷宫实际场景下的大脑活动,第二种是在老鼠睡眠状态下对其大脑的测量。结果是“老鼠大脑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恰好是它们在迷宫中奔跑时所看到的。”结论是在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论得到,故应该是关于老鼠做梦的内容与现实场景的关系,A、B、C三项都不是关于上述关系的总结,所以D项正确。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说:“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施广,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
对上面三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上面三段话都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B:上面三段话都强调了“人的地位境遇有变化,人的道德操守不能变”

C:孔子和荀子的观点一致,强调的是人无论贫富贵在懂道理;孟子强调的是人要守信

D:孔子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好学,讲道德;孟子和荀子的话都是强调如何做有骨气的人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孟子谈论的是人要守气节,故C项说法有误。荀子谈论的是为臣之道,D项说法有误。三段话都强调了不管境遇如何,人都要守气节。A项说法不如B项准确。

考题出处: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1题,2015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题,2012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0题,2015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6题,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32题

4、【言语理解】过去的一些不文明的执法行为使城管执法形象受到了影响,要想(       )公众心中的城管执法形象,要想使城管获得合法性和正当性,仅仅一份《文明执法承诺》是远远不够的。

A:确立

B:重塑

C:制造

D:形成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括号处所填词语应与“形象”搭配,由此可排除“制造”、“形成”。再结合前文中所述“使城管执法形象受到了影响”可知,此处用“重塑”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要证明一个事物的可能,有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是指出它的确存在,即过去曾经存在,或者现在正在存在;另一条途径是从逻辑上证明它的存在,即使它现在并不存在,过去不曾存在,但按理它应该存在,或者在将来的某一天总会存在。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要从两条途径证明一个事物的可能

B:一个事物的可能与否不确定

C:证明可能即证明存在

D:存在分为确实存在和逻辑存在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说明证明一个事物的可能可以从事实上存在和逻辑上存在两条途径来进行,由此可知,存在分为确实存在和逻辑存在。D项表述正确。A项曲解文意,有两条证明途径,不等于要从两条途径证明;B、C两项未涉及两条途径,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①经过漫长冬季,茶树养分充分积累,初春气温低,茶树生长速度缓慢,不需要施农药,芽质比较好
②“明前茶”的声誉,正是来自它的品质和稀有
③作为茶叶主要品质标准的茶氨基酸含量最高,含苦涩味的茶多酚则相对较低
④在江南茶叶产区,早发品种往往在惊蛰和春分时开始萌芽,清明前可以采摘
⑤清明前江南一带普遍较低的气温又限制了茶树叶芽的数量,使得能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叶产量很少
⑥中国各地农业生产一向以节气为农事安排的指导,茶叶也不例外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⑥④⑤①

B:⑥④①③⑤②

C:⑥④②⑤①③

D:④⑤⑥①③②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⑥开门见山,点出文段主题“茶叶”,作为首句较为合适,排除A、D。由②“正是来自”可知,②之前应提到明前茶的“品质和稀有”,而⑥④均没有提及,故②不应紧跟在⑥④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

7、【言语理解】

179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偶然发现,大多数得过牛痘的挤奶工不会再得天花。为了证明这个发现,他大胆地在一个男孩身上做了实验,幸运的是,实验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支疫苗就这么产生了。但是令人________的是,最初人们非常________他的发明,因为他们相信接种牛痘之后会长出牛角。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始料未及 怀疑

B:

啼笑皆非 抗拒

C:

匪夷所思 敌视

D:

痛心疾首 憎恨

正确答案:B

解析:

先看第二空,由后文“他们相信接种牛痘之后会长出牛角”可知,人们对爱德华·詹纳的发明是排斥的,担心会长出牛角而不敢接种牛痘,所填词语应表达排斥之意。“敌视”指当成仇敌看待、仇视,“憎恨”指憎恶痛恨,二者填入句中语义程度过重,排除C、D。
再看第一空,“接种牛痘之后会长出牛角”是一个十分可笑的说法。“始料未及”指最初所没有料想到的,强调意料之外。“啼笑皆非”指哭笑不得,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相较之下,“啼笑皆非”填入更符合语境,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40题

8、【言语理解】过去,城市规模基本上是由政策决定的。如果把城市当作一个________的系统,它的吞吐、消耗以及内部运转,所有的生态流是完全能够定量计算的。我们的城市设计,必须跟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与其生态承载力相________。根据周围生态承载力确立城市规模,才是科学态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循环 支持

B:封闭 匹配

C:机械 符合

D:动态 平衡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动态”表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循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两者均表明事物是变化的,与“完全能够定量计算”相悖,排除A、D。“封闭”与“机械”相比,前者侧重于不与外界发生联系,后者侧重于刻板而不知变通。“封闭”与“内部运转”“能够定量计算”的语境更相符,排除C。
将B项代入第二空验证,“与……相匹配”为常见搭配。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27题,2015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27题

9、【言语理解】过去的一些不文明的执法行为使城管执法形象受到了影响,要想(       )公众心中的城管执法形象,要想使城管获得合法性和正当性,仅仅一份《文明执法承诺》是远远不够的。

A:确立

B:重塑

C:制造

D:形成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括号处所填词语应与“形象”搭配,由此可排除“制造”、“形成”。再结合前文中所述“使城管执法形象受到了影响”可知,此处用“重塑”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魔术师让观众从一副完整的扑克中任意抽取一张,观众照做了。魔术师说,你自己看一下这张牌但不要让我看到,观众也照做了。接下来,魔术师通过探测观众的“脑波”,正确指出了观众抽取的是哪一张牌。现在,这样的“读脑术”不再需要使用魔术技巧了,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真正办到。
根据文段推测作者接下来可能介绍的是:

A:魔术师怎样探测观众的“脑波”

B:科学家对“读脑术”的研究

C:人脑脑波的发现过程

D:脑波对“读脑术”的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魔术师所谓的“读脑术”,然后说明“现在,这样的‘读脑术’不再需要使用魔术技巧了,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真正办到”。由此可知,文段是由魔术师的魔术技巧引出科学家对“读脑术”的研究。基于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延续科学家对“读脑术”研究的话题,具体介绍科学家关于“读脑术”的研究成果,对应B。
魔术师探测观众的“脑波”是引出话题的内容,排除A。C项未涉及“读脑术”、D项论述脑波的作用,偏离了论述“读脑术”原理的话题,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