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201

发布时间:2023-07-21 21:36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如果可以,机器人甚至能挽救你的生命。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美国近年来年均车祸致死量高达13000人,自动驾驶汽车至少能够降低因醉酒和走神导致的车祸数量。然而大部分美国人声称,乘坐自动驾驶的交通工具会让他们感觉不适。若此类想法得不到改变,科技的发展必然受阻。事实上,在很多领域机器人都可以替代人工以提高安全系数。令人讽刺的是,在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机器人却束手无策: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类对机器人仍缺乏信任

B:人类在社会中仍居主导地位

C:人类还不能制造出超过人类本身智慧的机器

D:机器人还未寻找到更接近人类智能的进化路径

正确答案:A

解析:

考题出处:2015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6题,2015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89题

2、【言语理解】个人所得税改革是财税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从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以每月工资、薪级及其他收入减去5000元后,剩余的收入再按比例计算纳税金额。但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7%左右,仅仅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来实现较为合理的财富调节目标,并非易事。从这个角度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只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任重而道远

B:个人所得税改革是财税制度改革的关键

C:实现合理的财富调节目标并非易事

D:个人所得税需要进一步提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个人所得税改革是财税制度改革的组成部分,然后以“但”转折说明单靠个人所得税改革实现合理的财富调节目标并非易事,最后以“从这个角度说”进行总结,说明个人所得税改革只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步。A项的“任重而道远”是对末句“第一步”的同义转述,正确。B项的“关键”从文中推断不出,文段只提到了个人所得税改革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第一步”,排除;C项“并非易事”是“从这个角度说”之前的内容,非文段重点;D项“需要进一步提高”文段未涉及。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3、【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黎明或傍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

B:在我们中间,一个人发生困难,就有上百、上千、上万个素不相识的人热切地伸出手,不遗余力地帮助你。

C:文章关于环境污染问题做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引起人们对环境科学的重视。

D:荔枝是亚热带果树,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无论”与“也”搭配不当,可把“无论”改为“即使”。B项,人称代词使用不当,句末“你”应改为“他”。C项,介词误用,“关于”改为“对于”;谓语残缺,可在“引起”前加“希望”。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4、【言语理解】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转化,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两侧的结构都逐步发生变化。其实,几年前中央提出我国进入发展新常态,随后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表明已经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变化,但并没有超越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总框架。而且应当认识到,党的十九大报告讲了主要矛盾的转化,而转化前后的主要矛盾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关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原有主要矛盾内涵的拓展与提高:“落后的生产”提升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涵转化的:

A:原因

B:动力

C:表现

D:机制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说明了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转化及其关系,转化前后的主要矛盾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关系,转化后的主要矛盾是原有主要矛盾内涵的拓展与提高,其后进行具体说明。按照论述的一般逻辑,在论述关系和变化之后,应进行原因分析和说明。A项与上文衔接最紧密。B项“动力”侧重于论述推动社会主要矛盾内涵转化的因素,而文段关注的是为什么要在转化前后主要矛盾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原有主要矛盾内涵进行拓展和提高,排除;C、D两项在文段中已有论述,是本文信息,不会在下文继续论述。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8题,2019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

5、【言语理解】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但是,借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C: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

D: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填饱肚子。在这个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人类便产生了追求更高一级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诸如制陶之类的生产形式的改进就是在这种需求推动下产生的。A项“艺术创造”不是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排除。B、D两项“制陶”只是生产形式改进的一个典型例证,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又是高产优质的饲料,现已成为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目前,以玉米为原料制成的加工产品有500种以上。玉米淀粉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深加工成糖类以及酒精、醋酸、丙酮、丁醇等多种化工产品,还可以用于纺织、造纸、医药、酿酒等工业。胚部所含脂肪占籽粒含油量的85%以上,从胚部提取的玉米油成为优质的食用油,并能制成人造黄油。
这段文字主要表明:

A:如今农作物收获物的综合利用途径越来越广泛

B:各种农产品的深加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C:农业技术的发展拓宽了玉米等农产品的市场

D:作为粮食作物的玉米,已逐渐被开发出多种经济用途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高产优质的饲料,还是饲料工业的主要原料,然后具体介绍了玉米在工业上的应用。文段围绕玉米的用途展开,可首先排除不含“玉米”这一关键词的A、B两项。文段没有介绍农业技术发展对于玉米的作用,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7、【言语理解】多年前,中国有位著名的能源技术科学家曾多次为相关领导________地介绍了通过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基础知识,他所表述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能够让我们有________之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郑重其事 振聋发聩

B:不遗余力 豁然开朗

C:深入浅出 茅塞顿开

D:语重心长 耳目一新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作为专业人士的科学家在向相关领导介绍专业知识时,应是尽量使自己的介绍使对方容易理解。“语重心长”一般用于长辈对晚辈的教育,与语境不符,排除D。“郑重其事”和“不遗余力”侧重于态度的认真和努力,“深入浅出”侧重于有技巧,“深入浅出”更符合句意。
第二空,“茅塞顿开”形容忽然理解、领会。填入句中形容该能源技术科学家的观点对我们的影响亦恰当。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险峰出于钝石,明火炽于暗木,珍珠产于贱蚌,美玉啄于丑璞——多少事物在转折中得以升华。

C: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尊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D:儒学是儒家的学说,由孔子所创立。莘尽火传,经过漫长的岁月,儒学得以延续和发展。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美玉啄于丑璞”的“啄”应为“琢”,意为琢磨、雕琢。C项,“移尊就教”的“尊”应为“樽”,意为酒杯。“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D项,“莘尽火传”的“莘”应为“薪”,意为柴。“薪尽火传”指柴虽烧尽,火种仍留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A项书写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9、【言语理解】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热食的习俗。热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需要餐具帮助进餐。战国时期,漆器进入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利用竹子良好的弹性,首先制造出了“竹夹”,并在使用中积累了经验,最终演化出了筷子。
文中没有提及下列哪一项信息?

A:中国的筷子由“竹夹”演化而来

B:古人用筷子与使用漆器餐具有关

C:吃热食的习俗促成了筷子的产生

D:战国时期人们放弃刀叉改用竹筷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有提及,可由“首先制造出了‘竹夹’,并在使用中积累了经验,最终演化出了筷子”推知,排除。
B项有提及,可由“战国时期,漆器进入了饮食器具当中,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使用漆器承载食物时,如果使用刀、叉来进食,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影响到漆器的美观。……最终演化出了筷子”推知,排除。
C项有提及,可由“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使中国形成了热食的习俗。热食不能用手直接接触,需要餐具帮助进餐”推知,排除。
D项,文段未提及“人们放弃刀叉改用竹筷”的具体时间,当选。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

10、【言语理解】所谓“儒商”,主要是指那些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经营理念和行为________的商人。这些商人在自己长期的商业实践中,把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同商品经济法则互补________,形成了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商业文化精神——儒商精神。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风范 整合

B:风度 结合

C:风习 融合

D:风致 统合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风习”指风俗习惯;“风致”指风味,风趣。二者填入句中均与“行为”搭配不当,排除C、D。
第二空,“整合”指通过整顿、协调重新组合,“结合”指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二者相比,“整合”所表达的重新组合之意,与“互补”更对应。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4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