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188

发布时间:2023-07-19 13:00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如果我们乐观地认为互联网可以解决边缘性群体等社会问题,就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假如技术决定论成立,所有社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技术问题,世界其实会简单许多。但这不是事实。任何技术问题的解决都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比如无人机送外卖可能解决了劳动力短缺等问题,但无人机能不能进入我的小区?如果能进入,这难道不是一种对隐私的侵犯?谁有权利允许它进入?我们面对的新问题一点儿也不比旧问题少。技术从不会自动承诺给我们一个更好的未来。技术的发展可以辅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但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社会而不是技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社会的发展永远不可能一帆风顺

B:边缘性群体问题有着复杂的原因

C:应该警惕技术发展对隐私的侵犯

D:单纯依赖技术无法解决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技术决定论这一话题,并假设其成立,那么所有社会问题都会转化为技术问题,世界会简单很多;然后以“但”转折说明这不可行,原因是任何技术问题的解决都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并以无人机送外卖为例强调说明技术可以辅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但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社会而不是技术。文段为转折结构,转折词“但”之后的内容是文段意在说明的重点,即技术只是辅助我们解决社会问题,依赖技术解决社会问题并不可行。D项表述与此一致。
A、B两项均未提及文段关键词“技术”,偏离文段论述重点,排除。
C项,“警惕技术发展对隐私的侵犯”仅对应文段的举例部分,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学习悖论”是古希腊有名的悖论之一,其内容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学习没有目标,后者学习没有必要。其实,破解这个悖论并不难,用我国古语中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就能做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谦受益”与“满招损”

B:“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C:“博观而约取”与“厚积而薄发”

D:“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学习悖论”,并指出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然后说明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没有意义的。最后由“其实”引出破解“学习悖论”的方法。即空缺处所填句子是针对文段中的悖论而提出的解决方法。文段中悖论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A项是关于“自满和谦虚”的问题,C项是关于“积累和作为”的问题,D项是关于“学习和思考”的问题,均与文段无关,排除。“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对应“知其然”,“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对应“知其所以然”便可破解悖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50题,2010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0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0题,2010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秋季)第50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50题

3、【言语理解】根据此次房地产税立法改革的总体思路,拟把现有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成为新的房地产税,增加房地产保有环节的税负,以房地产的评估值为征税基础,而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税种则暂不纳入房地产税。税改还拟制定对家庭基本需求的免税政策,同时对房地产企业持有的土地和正在开发项目征收房地产税,抑制囤地、闲置土地等行为。税则的________,也有利于增强税收政策在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效果。
概括本段文字的关键词填入空格,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明确和修订

B:简化和针对性提高

C:免税和合并政策

D:删减和导向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阐述了通过房地产税改革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措施:一方面,把现有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并为新的房地产税;另一方面,对家庭基本需求免税,而对房地产企业持有的土地和正在开发项目征收房地产税。前一方面只涉及合并和简化,未涉及“明确”和“删减”,排除A、D。后一方面,对家庭基本需求的免税和对房地产企业的新增税种,用“针对性提高”概括恰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9月)第35题,2015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4月)第35题

4、【言语理解】据日本社会保障规定,失业完全无收入者,每月可领到一定数额的失业补助金。丧失劳动能力及无人赡养的老人,除每月可领取补助以外,房租减收,用水、看病免费,市内交通费70岁以上全免、以下减半,若有未成年的子女,还另外增加补助金。凭这样几条,足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根本无须上街去“流浪”。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B:日本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

C: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内容

D:日本没有流浪者的原因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分别论述日本社会保障对于“失业完全无收入者”和“丧失劳动能力及无人赡养的老人”这两种人群的保护。然后得出结论:凭借着“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根本无须上街去‘流浪’”。由此可知,这段文字想要说明的是“日本社会保障制度非常完善”,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项“基本目标”文段没有提及。C项,文段只列举了两个例子,“具体内容”范围过大。D项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表现,不是文段论述重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6题

5、【言语理解】在闽江及其支流上存在着大量的传统村镇与古厝,如琴江满族村、闽安古镇、林浦村的“泰山行宫”、大埕村“九条金带”等。它们在类型和内涵上都有相似之处,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但开发和利用力度仍普遍不够,导致一些历史记忆有湮灭的危险。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旧城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村镇与古厝必然会面临如何被有效保护的问题。
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传统村镇和古厝的招商引资

B:传统村镇和古厝的文物保护

C:传统村镇和古厝的开发与保护

D:传统村镇和古厝的文化内涵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在闽江及其支流上存在着大量的传统村镇与古厝;接着指出这些传统村镇与古厝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普遍不够;尾句指出传统村镇与古厝将面临如何被有效保护的问题。分析可知,文段论述的是传统村镇与古厝在开发和保护上面临问题,根据行文逻辑,下文应论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应C。
A项的“招商引资”只能对应“开发和利用力度仍普遍不够”的问题,不能对应“如何被有效保护”的问题,与文段衔接不恰当,排除。
B项的“文物保护”未在文段中出现,衔接过于突兀,排除。
D项的“文化内涵”与文段提出的问题衔接不当,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0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2题,202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37题,2020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27题,2020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9题,202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4题

6、【言语理解】制定一项公共政策时就算再________、未雨绸缪,也不能无视广大基层民众的心声,无视“公平”二字,否则只能成为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管中窥豹 众叛亲离

B:居安思危 无的放矢

C:高谈宏论 千夫所指

D:高瞻远瞩 众矢之的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顿号提示横线处词语应与“未雨绸缪”构成并列关系对应,为褒义词。“管中窥豹”指从竹筒小管中看豹,所见只是豹身的一块斑纹,比喻见识狭小,看不到全面;“高谈宏论”指高深空洞、不切实际的鸿篇大论。两词均为贬义,排除A、C。“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填入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所填词语是“成为”的宾语,应为名词。“无的放矢”比喻做事说话没有明确目的,为动词;“众矢之的”比喻大家攻击的对象,为名词。“众矢之的”填入恰当。排除B。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32题

7、【言语理解】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

A:

汽车沿着标示官兵巡逻路线的一排红旗行驶约十分钟,一条蟒龙似的冰带横亘眼前

B:

老艄公成为失业的舵手,如一只黑色鱼鹰,蜷缩着蹲在船头

C:

院子里,紫色的丁香花安静地绽放,温柔的香气,似乎是记忆中最初的味道

D:

一天,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雪一下堆满了花盆,皑皑白雪与通红通红的老石榴相映照,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正确答案:C

解析:

A项把冰带比作蟒龙;B项把老艄公比作黑色鱼鹰;D项把雪花比作鹅毛。而C项中“似乎是”是个副词,带有不确定的语气,并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文化应该是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要走向国际社会,首先要了解国外社会的文化________。为此,中国电影需要开拓更加宽广的________,寻找更加多元的表达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需求 领域 方式

B:品位 范围 手段

C:动态 视野 形式

D:价值 题材 手法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开拓”与“范围”“题材”不搭配,排除B、D。
第一空,靠了解国外的文化动态,中国文化并不能走向国际社会,而根据市场供求定律,要走向国际,中国文化应立足于国际市场需求。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9、【言语理解】收藏家从来不是将艺术品作为商品来对待的人,对他们而言,收藏________是一种暂时性的投资,________是一种激情:艺术的激情,物质的激情,历史的激情,占有的激情。正是这种激情重新改写了艺术品的意义。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其说 不如说

B:不仅 而且

C:尽管 然而

D:哪怕 也

正确答案:A

解析:由“收藏家从来不是将艺术品作为商品来对待的人”可知,对于收藏家来说,收藏不太可能是“暂时性的投资”,而由“正是这种激情重新改写了艺术品的意义”可知,收藏对于收藏家来说是一种“激情”,符合这一关系的只有A。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中华文化有足够的智慧与气度消化外来文化,佛教被成功消化吸收就是一个例子。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泛吸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就因为它对外来文化并不是简单地拿来或拒斥,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然而,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对文化的认识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而西方文化却占极大比重。这是有失偏颇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近现代对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

B:当代教育应关注中华文化因素

C:中华文化应在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

D:文化交流中应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广纳各种文化养料而始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是因为它始终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坚持以我为主。然后以“然而”转折说明近现代以来一些人在文化认识上存在两个显著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教育中,就是对中华文化关注不够,这是有失偏颇的。由此可知,文段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在教育中应发挥主体作用。C项表述与此相符。
A、D两项未提到“教育”这一关键词;B项未突出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4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