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171

发布时间:2023-07-16 18:10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如今的辽河老街,新老建筑________,自然环境舒适宜人,戏院、茶馆、客栈、咖啡馆、古玩店应有尽有,成了营口对外展示形象的最亮丽的名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得益彰

B:相辅相成

C:相伴而生

D:相差无几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展示形象的最亮丽的名片”可知,空缺处词语应含褒义,体现出新老建筑和谐并立给老街增色的意思。“相伴而生”强调同时产生,“相差无几”强调相似性,均与句意不符,排除C、D。“相得益彰”侧重于互相配合,使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侧重于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表达新老建筑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程度过重,排除B。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1题

2、【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当今社会欲望膨胀,人们往往得陇望蜀,迷失在幸福价值的追求中。(贪得无厌)

B:一国学老师语重心长地对学员们讲:“学习传统文化,没有下课的时候”。(苦口婆心)

C:从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实践来看,对个人和情感的诉求的确是吸引观众的金科玉律。(清规戒律)

D:我们铭记的是那段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提醒的是不要忘记二战的惨痛教训,时刻警惕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东山再起)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语重心长”侧重于话有分量,情意深长;“苦口婆心”侧重反复劝导,不厌其烦。两词侧重不同,不能替换。C项“金科玉律”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清规戒律”泛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前者为褒义词,后者为贬义词,不可替换。D项“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聚集起来;“东山再起”指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前者为贬义词,后者为褒义词,不可替换。A项两词都表贪心之意,可以替换。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流刑(流放的刑罚) 流星赶月(形容迅速) 流连(留恋不舍离去)

B:声望(名声、名气) 声泪俱下(形容极其悲恸) 声气(声音中带气)

C:临终(人将要死) 临危授命(危难时期被任命) 临深履薄(比喻谨慎戒惧)

D:虚辞(与实词相对的词类) 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 虚造(凭空捏造)

正确答案:A

解析:B项,“声气”①指说话时的语气、语调;②指消息、信息;③声音。故括号内的解释不正确。C项,“临危授命”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临危受命”的意思才是危难时期被任命,故括号内的解释不正确。D项,“虚辞”指浮夸不实之言,括号内的解释错误。A项解释全部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4、【言语理解】科学家抱着极大的期望,发射了那么多的太空望远镜,著名的有哈勃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等。经过这几十年的努力,在银河系里找到了700到800个比较像地球的行星。那上面是不是有外星人呢?这虽然引起了科学家极大的兴趣,但是很遗憾,距离地球太遥远了,无法进行探测。比如开普勒找到了地球的一个表兄弟,或者叫“2.0版”的地球——开普勒186f。它离我们地球有500光年。也就是我们用望远镜看到它的形貌,是它500年前的情况,光从它那儿传到地球要经过500年的时间。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科学家发射了很多太空望远镜

B:开普勒186f离地球有500光年

C:外星人的发现受限于探测距离

D:在银河系找到了很多类地行星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科学家通过太空望远镜在银河系找到了700到800个类地行星;然后提出“那上面是不是有外星人”之问,并给出答案——这些行星距离地球太远,无法进行探测;最后以开普勒186f为例印证了行星距地球之遥远以及探测的难度。综合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由于行星距离地球遥远,所以很难探测其上是否有外星人。选项中提到外星人这一话题的只有C。
A、D两项对应前两句,属于背景介绍,非文段重点,排除。
B项,开普勒186f是文段举的例子,非文段重点,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文学走进互联网,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平民化开放视野;网络上自由、兼容和共享的虚拟空间,打破了精英写作对文学话语权的垄断,为愿意上网创作的网民提供了“人人都能当作家”的机会。这种“新民间文学”,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尽管如此,网络写作仍然不能与“人民写作”相提并论,因为文学的“人民写作”并不取决于传媒的公共性和参与的广泛性,而取决于这种文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和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审美品格。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大众化是未来文学发展的趋势

B:文学创作应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

C:网络写作为普通人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

D:平民化的网络文学不能等同于“人民写作”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肯定文学走进互联网标志着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然后以“尽管如此”转折,强调“网络写作仍然不能与‘人民写作’相提并论”,并分析了原因。D项是转折后观点句的同义转述。
A项“大众化”文段未提及,排除;B项过度引申,文段只提到“人民写作”的特点——取决于这种文学的人民性价值取向和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审美品格,“文学创作应坚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无法推出;C项为转折前的内容,且文段说的是“文学话语权向民间回归”,“平等的话语权”表述不准确。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52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52题

6、【言语理解】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气氛和丰富的音乐源泉,不仅孕育诞生了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还哺育了不少的音乐天才。在音乐史上名垂千古的“交响乐之父”、古典主义音乐的卓越创始人海顿,就是在维也纳谱写了大量的交响乐,从而名扬全球的。和海顿同时代的莫扎特,他的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基本上也是在维也纳居住的时候谱写的。音乐艺术的一代宗师贝多芬虽然生在德国,却是在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一举成名的。歌曲之王舒伯特,则完完全全生在维也纳,长在维也纳。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莫扎特的作品大部分是在维也纳创作的

B:海顿是“交响乐之父”、古典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C:贝多芬在维也纳向海顿学习过作曲

D:生长在维也纳的舒伯特是歌曲之王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和海顿同时代的莫扎特,他的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基本上也是在维也纳居住的时候谱写的”可知,A项“作品大部分”与“那些流芳百世的作品”不是同一个概念,与文意不符。由“在音乐史上名垂千古的‘交响乐之父’、古典主义音乐的卓越创始人海顿”可知B项正确。由“音乐艺术的一代宗师贝多芬虽然生在德国,却是在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一举成名的”可知C项正确。由“歌曲之王舒伯特,则完完全全生在维也纳,长在维也纳”可知D项正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7、【言语理解】跟石头和金属相比,木质砧板从表面上看也是硬邦邦一块,可“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这使它在受到剧烈冲击时,内部结构发生弹性微调,既能避免与刀刃硬碰硬伤及刃口,又能吸收一部分冲击力,不会让刀刃在接触板面的一刹那,由于反弹力过大而“剑走偏锋”发生侧滑,这在连续切割,比如剁馅、切丝时尤为明显。
画线句子中的“这”指的是木质砧板的:

A:外观形态

B:材料来源

C:结构特点

D:制作工艺

正确答案:C

解析:根据就近原则,可知“这”所指代的对象为前文所述内容,即“‘内心’很柔软,内部的植物纤维虽紧密排列,但仍有很多细微的空隙”,对此概括准确的为结构特点,C项表述正确。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39题,2016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39题

8、【言语理解】①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②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
③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
④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⑤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⑤②①③④

B:⑤③④②①

C:③④②①⑤

D:②①③④⑤

正确答案:B

解析:按照④的论述,应先接坦途②,然后描写险路①,三句顺序为④②①,排除A、D。⑤句尾提到旅行,③句首提到旅行,两句应相连,排除C。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5题

9、【言语理解】专家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________,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变革

B:改变

C:改革

D:变动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必须”可知,“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势在必行,“改变”“变动”程度较轻,排除B、D。“变革”指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而言),侧重全部改变。“改革”指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侧重改变不好的部分。由常识可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合理之处,无须全部改变,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6题

10、【言语理解】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需要不停地调节焦距,而眼睛调节焦距是通过调节眼球内晶状体的凸度来完成的。年轻时,晶状体有着良好的弹性,可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弹性逐渐下降,调节的范围越变越小,因此就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眼睛自身的调焦能力下降是正常的衰老退化现象,老花眼会随之出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近视者照样会老花,只是镜片度数不同而已。没有近视的老人得了老花眼,看远不用戴眼镜,看近才需要。而原有近视眼的人得了老花眼,看远仍要用近视眼镜,看近时就不一定了,因为近视眼和老花眼能够抵消“看近”的这一部分。而患上老花眼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年轻时近视,到老了就不用戴老花镜了

B:年轻时近视,到老了近视度数可能会下降

C:年轻时如果近视,晶状体的密度就会增加

D:患了老花眼的人,看远时不需要戴眼镜,看近时需要戴眼镜

正确答案:B

解析:由“眼睛自身的调焦能力下降是正常的衰老退化现象,老花眼会随之出现,每个人都无法避免。近视者照样会老花,只是镜片度数不同而已”可知,A项说年轻时近视,老了不用戴老花镜理解错误;C项,由“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密度增加”可知,晶状体密度增加受年龄影响,文段未提到近视与晶状体密度的关系;D项,由“没有近视的老人得了老花眼,看远不用戴眼镜,看近才需要”可知,C项“换了老花眼的人”扩大范围。B项可由“原有近视眼的人得了老花眼,看远仍要用近视眼镜,看近时就不一定了,因为近视眼和老花眼能够抵消‘看近’的这一部分”推出。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