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152

发布时间:2023-07-14 11:03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森林还是________________。在一个森林环抱、绿树成荫的城市里,这个功能最明显。这里,人们不但会感到空气清新,还会感受到它的温度和湿度方面的双重影响。冬季,它能挡风御寒,既可使寒冷的气温不致降得过低,又可使冬天不至于过分干燥;夏季,它能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形成绿地里良好的小气候,为人们创造凉爽、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台超能吸尘器

B:一个大型滤清器

C:一部巨大的空调机

D:一座城市大氧吧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所填句子是文段的总起句。文段说的是森林在城市里调节气候——冬能挡风御寒,夏能创造凉爽、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功能,与此功能相符的只有空调。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24.一些法学者缺乏对(       )在技术层面展开的研究,只是从表面上对儒家传统治理方式的批判,喜欢大的宏观理论而厌恶所谓的雕虫小技,这是对法律人集体经验和智慧的(       )。

A:法制 漠视

B:法制 敌视

C:法治 漠视

D:法治 敌视

正确答案:C

解析:“法制”指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根据这些法律制度建立的社会秩序。“法治”指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式。与其后“儒家传统治理方式”相对应,第一空应选“法治”;“敌视”词意过重,用在此处不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①我想于寒假中乘空来这里小住半月,以便尽量地________高寒幽寂的禅味。
②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________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篷帆轻易降落。
③那一片刚播种不久的麦田,已经有了许多绿意,似乎在对季节进行着顽强的________和挑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领略 坚强 抗议

B:领略 顽强 抗争

C:领会 坚强 抗争

D:领会 顽强 抗议

正确答案:B

解析:②句,“坚强”常指意志、性格或力量,表示刚强有毅力或坚固、强大;“顽强”常指意志、信念,表示坚强不屈、不怕困难。用来形容它们不畏严寒举起美的萌芽,用“顽强”更合适,排除A、C。
③句,“抗议”常与“强烈”搭配,与“顽强”搭配不当,排除D。
①句“领略禅味”也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5题

4、【言语理解】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始终没有断过敌人,东西南北,四面都有。虽然有的当年的敌人今天可能已融入中华民族之中;但是在当年,他们只能算是敌人。我们决不能把古代史现代化,否则我们的苏武、岳飞、文天祥等一大批著名的爱国者,就都被剥去了爱国的光环,成为内战的牺牲者。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民族英雄都是爱国者

B:内战和统一交替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都具有狭隘性

D:不能因历史变迁而否定民族英雄事迹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有敌人,即便是现在融入中华民族,当前仍是敌人。接着说明我们不能用现代意识去衡量古代史,不能把古代史现代化,否则我们的民族英雄就被剥去了爱国的光环。故文段想要说的是不能因为历史变迁而否定民族英雄,即D。
A项不是文段意在说明的重点。B、C两项在文段中并未体现。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5、【言语理解】真正的社会主义政治国家,应是以社会为本位,以社会至上,________建立法治国家,________要形成法治社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既 又

B:一面 一面

C:既然 那么

D:不只 更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句意可知,由“法治国家”到“法治社会”属于递进关系,括号处应填入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A、B两项表并列,C项表因果。只有D项“不只……更……”表递进,当选。

考题出处: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6、【言语理解】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________国际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跨国能源企业集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催生

B:催促

C:催化

D:催发

正确答案:A

解析:“催促”指使赶快进行某事或使某事的进程加快,“催化”比喻某举措对事物发展变化起促进作用,“催发”指催促出发。此三个词语都不符合句意,排除B、C、D。“催生”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促使胎儿快速产出,也比喻催促某事物问世。句中说的是政府通过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催促优秀的跨国能源企业集团的产生。故“催生”符合句意,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近年来,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综合比较研究,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边境接壤最长的是云南省,所以各国学者注意的焦点,往往也就集中在云南一隅。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云南的确有很多文化因素与东南亚的考古发现有相似之处,反映出这两个相邻的地区在古代的关系异常密切。不过我们在全面审查此种关系的来龙去脉时,却发现东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其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云南,而是四川。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古代四川、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密切

B:各国学者日益关注东南亚古文化研究

C:古代东南亚文化的发源地可能是四川

D:东南亚古文化研究需要开启新的视角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指出各国学者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文化关系的研究焦点在云南,之后用“不过”转折,指出通过“全面审查”,发现东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的“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云南,而是四川”。由此可知,转折之后的新发现是文段主旨所在。C项是对此的同义转述。
A项未突出“四川”;B项非文段重点,D项“开启新的视角”表述不明确。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5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5题

8、【言语理解】胡适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科学研究的两个基本步骤:首先要能________,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之后要能对提出的假说做严格的论证或实验,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去粗取精 言之成理

B:不拘一格 革故鼎新

C:吐故纳新 有的放矢

D:标新立异 去伪存真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所填词语需对应“大胆地假设”“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由此排除A项的“去粗取精”。
第二空,此处所填词语需对应“小心地求证”“对提出的假说做严格的论证或实验”,对假说求证的目的在于证伪或证真,最终抛弃错误的假说,留下正确的假说。因此第二空选“去伪存真”比“革故鼎新”“有的放矢”更恰当。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

9、【言语理解】科学家们之所以对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有强烈的兴趣,是因为根据此前在地球上对它的分析,再结合乔托航空飞行器发回的报告,发现这颗彗星很可能有大量的冰块,并且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在这颗彗星的表面很可能有复杂的有机分子,而这很可能就是构成早期生命的基础。这颗彗星形成的时间也有可能比地球形成的时间还要早。因此,对于该彗星的详尽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启发人们猜测地球生命是否来自彗星

B:帮助人们探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C:有助于人们最终发现太阳系的形成原因

D:可以推动先进飞行器在彗星研究中的应用

正确答案:B

解析:由“因此”可知,此处所填语句是对上文进行的总结。上文主要表达彗星与地球之间的相似之处,并指出这些共性条件是构成生命的基础,故研究彗星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生命的基础。首先排除未提到“地球生命”的C、D项。本题干扰项为A,空缺处前的内容是“对于该彗星的详尽研究”,所以空缺处所填的内容应是“对于该彗星的详尽研究”的目的,“启发人们猜测”不会是研究的目的,故可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B项。

考题出处:2016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8题,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7题

10、【言语理解】《你幸福吗?》在《新闻联播》连续播出了8天,引起网络热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的搜索,也有超过5600万的词条,而最开始爆红的无疑是那位回答“我姓曾”的大爷,很难想象,这样的“雷人回答”在以前的央视能否播出。
对这段信息的提炼不恰当的是:

A:这档节目颠覆了许多人心目中对央视的传统印象

B: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存在巨大差别

C:《新闻联播》每一次细小的改变都会引发舆论的关注

D:央视新闻开始将麦克风交给普通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尾句“很难想象,这样的‘雷人回答’在以前的央视能否播出”,可推知A;由“引起网络热议”“也有超过5600万的词条”可推知C;《你幸福吗?》是央视走进基层,倾听百姓心声的一档节目,故D项正确。大爷将“你幸福吗?”理解为“你姓福吗?”,由此不能推出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存在巨大差别,B项说法不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17题,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2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