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029

发布时间:2023-06-26 19:45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世界记忆工程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续。世界遗产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发起的,比世界记忆工程早20年。它关注的是自然和人工环境中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如具有历史、美学、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址。而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
根据这段文字,世界遗产项目与世界记忆工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A:实物与记录

B:遗产与文献

C:文化与档案

D:实物与遗迹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如具有历史……的建筑物或遗址”可知世界遗产项目主要关注的是实物,而由“世界记忆工程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具体讲就是手稿、图书馆和档案馆保存的任何介质的珍贵文件,以及口述历史的记录等”可知世界记忆工程的侧重点在于文字资料,即记录,因此世界遗产项目与世界记忆工程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实物与记录上。B项文献也是遗产。C项文献遗产也是一种文化。D项“遗迹”也属于世界遗产项目。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2、【言语理解】放弃语音套餐收入,才是流量经营全面成熟的开始。可喜的是,随着4G网络的普及,技术上VoLTE已经没有问题,商业上随着用户的________,移动互联网产品的________,流量经营正在迎来井喷的时代。语音通话方式也将成为流量经营的一部分,到那时,运营商将会有更充足的底气,敢于放手语音业务,彻底投入流量经营的怀抱。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转向 进步

B:迁移 发展

C:移动 变更

D:转动 更新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说的是随着流量经营迎来快速发展,传统语音套餐用户开始使用流量通话。“转向”“迁移”“移动”均可表达用户群体的转向。“转动”指变动,移动,走动。多用于修饰具体事物,不适宜形容用户群的转向,排除D。
第二空,所填词语应表述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提升。“进步”多与“水平”“能力”搭配,与“产品”搭配不当,排除A。“变更”不能体现互联网产品的提升,排除C。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8题

3、【言语理解】虽然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程度不一的知识垄断,但是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情形中的“垄断”含义与传统的反垄断法中“垄断”的含义有很大区别。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授予的排他权;如果该种排他权导致了相应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垄断,那么“知识垄断”也包括这种市场垄断的后果。无论权利人对该种排他权“滥用”与否,都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权利人利用排他权逐渐控制相应的产品市场、造成反竞争的后果;二是并没有控制市场、没有造成反竞争的后果。而前一种正是反垄断法可能要予以制裁的情形。
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A:排他权会导致知识垄断

B:法律应对造成市场垄断的知识产权进行干预

C:知识产权本质上就是知识的市场垄断

D:反竞争是由滥用知识产权引起的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由“由知识产权引起的‘知识垄断’”可知,引起知识垄断的是知识产权,而非排他权。
B项,由“前一种正是反垄断法可能要予以制裁的情形”可得出。
C项,由“知识产权本质上是程度不一的知识垄断”可知,“就是知识的市场垄断”说法错误。
D项,由“无论权利人对该种排他权‘滥用’与否,都存在两种可能……造成反竞争的后果”可知,反竞争并不都是滥用知识产权引起的。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50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2题

4、【言语理解】下列语句中,在语序上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B: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C: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D: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正确答案:C

解析:A、B、D三项的语序均为主语+谓语+补语,只有C项的语序为谓语+主语,这属于主谓倒置。改成主语+谓语的形式应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起来!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4题,2013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1题

5、【言语理解】一帆风顺的旅途只能酿就________的思维,而人生中的________从来都是经历了颠簸与坎坷之后才赫然出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墨守成规 捷径

B:一成不变 捷径

C:画地为牢 道路

D:中规中矩 道路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人生道路”是客观存在的,即使不经历颠簸与坎坷也存在。因此,填入句中不恰当,排除C、D。
第一空,“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其本身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墨守成规”侧重于不愿做出改变的主观意愿。一成不变”则侧重于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客观事实。由此可知,“墨守成规”填入更符合“思维”的特点,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

6、【言语理解】红色文化遗产与古代文化遗产一样,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________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也同样需要积极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绝不能因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________”,而忽视其应有的价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举足轻重 时代感

B:不可或缺 表现力

C:弥足珍贵 历史感

D:屈指可数 竞争力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红色文化遗产与古代文化遗产一样,是重要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可知,此处强调红色文化遗产与古代文化遗产一样,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A项“举足轻重”、B项“不可或缺”、C项“弥足珍贵”都可以用来表达“重要”之意。 “屈指可数”形容数量少,与句意不符,排除D。
第二空,由顿号可知,“缺乏‘__________’”应与“形成的时间短”构成并列关系,语义相近。因有否定词“缺乏”,故所填词语应与“时间短”表意相反,体现“时间长”,“历史感”填入恰当。“时代感”强调的是“新”,体现的是“时间短”,与文意相悖,排除A;“表现力”与时间长短无关,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中国发展到今天,我们________不需要对西方文明持仰视与全盘肯定的态度,________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________不能落入对“己”过于自信与对“他”全然排斥的窠臼。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肯定 但 也

B:固然 但 而

C:虽然 而 却

D:即使 而 又

正确答案:B

解析:从前两空入手分析选项,“虽然”常与“但是”搭配,“即使”常与“也”搭配,排除C、D。
第三空,分析句意可知,“必须建立在……基础上”与“不能落入……的窠臼”之间为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并列关系,两句语义相反,因此“也”不恰当,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

8、【言语理解】对于美国频频挥舞“贸易大棒”,中国商务部多次强调,贸易保护主义不仅对他国不公,对本国企业也没有好处,希望美方不要以看似________但实际带有很强政治背景的措施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而应恪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承诺,以更加________的方法妥善处理贸易摩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偏不倚 积极

B:义正词严 务实

C:大义凛然 理性

D:冠冕堂皇 公平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由“看似……但实际……”可知,句中说的是美方措施的表里不一,即表面上看起来是合理合法,实际上却在推行贸易保护主义。选项中最能表达这一意思的是“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且“冠冕堂皇”所含的贬义色彩也与文段对美国做法的不认同态度相符。
第二空,“公平”恰与“带有很强政治背景的措施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相对应。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及公检法)第34题,2015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26题

9、【言语理解】有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文明”在20世纪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危机”,并对自身产生了否定与质疑。因此他们将自然而然地寻求中国文化的“拯救”。甚至有人断言,中国文化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全球文化的唯一领跑者。这种观点看似充满了自信,但仍是“文明古国” “泱泱大国”盲目自足心态的流露。中国拥有无比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国文化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这一点没有疑义。可是,中国从近现代以来就遭受过巨大的内部割裂与外来冲击,我们的价值观本身就存在着混乱的现象。我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存在着模糊之处。当前,我们还尚未建立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一切都使得我们的“文化输出”步履维艰。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盲目自信是中国文化输出的障碍

B:重建中国文化价值体系是文化输出的前提

C: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为全球文化的发展带来生机

D:西方现代文明的弊病给中国文化对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有人断言“中国文化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全球文化的唯一领跑者”,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反驳,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还尚未建立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新文化价值体现使得我们的“文化输出”步履维艰。由此可知,B项为文段主旨所在。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一座城市,究竟该有怎样的形象?宽广的道路,直达云霄的高楼,整齐划一的环境,当然都是目之所及的形象。但这些恐怕还不是全部,还有一个由“目之所及”向“心之所及”的扩展。比如城市成员的精神面貌,城市对外来人的包容之心,良好的政治生态,文化的繁荣,民生的保障……如果说“目之所及”是外在的,“心之所及”就是内在的;如果说外在的形象只是表面,内在的形象则是灵魂。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城市更应注重内在形象的塑造

B:城市发展应遵循由内向外的路线

C:形象是城市对外交流发展的名片

D:民众是城市形象展现的重要力量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由城市的外在形象引出城市的内在形象,并指出“如果说外在的形象只是表面,内在的形象则是灵魂”。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城市的内在形象,A项与此相符。B、C、D三项在文段中均未体现,可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