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1952

发布时间:2023-06-15 15:21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精神逐渐成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官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君爱国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君爱国”看作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
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主流理论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第一段内容可知,A、B、D三项均属于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由第二段首句可知,“诗圣”名号为因,“忧国忧民”精神成为诗歌界主流理论为果,因此C项不属于称杜甫为“诗圣”的根据。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如果我们要更深一层地研究梦思和梦内容的关系,最好的方法便是把梦作为起点,然后研究梦表现方法中的正统特征究竟和底下的思想有什么关系。最显著的是,梦里面各种梦的影像会激发起不同的感觉强度,而梦的各段或者是不同的梦都具有不同的清楚度。
文中“梦思”的意思为:

A:梦的表现方法

B:梦的正统特征

C:梦的思想

D:梦的思维过程

正确答案:C

解析:“最好的方法便是把梦作为起点,然后研究梦表现方法中的正统特征究竟和底下的思想有什么关系”是对前文的对应解释,所以“梦思”对应的是梦的思想。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①只有通过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各国才能避免冲突、务实合作,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最终建成“共同体”
②西方主流观点认为,世界是竞争性、冲突性、二元对立的,国际政治是零和游戏;各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必然是各自为政,以邻为壑
③如果被这种想法支配,那就还是赤裸裸的权力政治,就永远实现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将以上4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①③②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②①③④

正确答案:C

解析:分析可知,③中的“这种想法”指代的是②中的“西方主流观点”,故两句相连,且顺序为②③,符合的只有C。
验证C,④引出话题,②承接上句介绍西方主流观点,③对西方主流观点进行批判,①在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④②③①排序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8年广州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3.25)-考友回忆版第21题

4、【言语理解】①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
②主要根据是《梁书》中关于五世纪时中国僧人慧深漂洋过海到达“扶桑国”的故事,认为“扶桑”即墨西哥
③日前,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提出了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
④遗憾的是,这些说法至今还没有得到考古学的明确证实
⑤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是说商朝时的中国人横渡太平洋将文明带到了美洲
⑥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玛雅文明的源头是古代的中国文明,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扶桑国”说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⑥①②⑤④

B:③①④⑥②⑤

C:⑥③②⑤①④

D:⑥②⑤③①④

正确答案:D

解析:⑥末尾的“扶桑国”与②的“扶桑国”相对应,由此可知②是对⑥“‘扶桑国’说”的解释,②应紧接⑥后,据此可排除A、C。通过分析可知,④中的“这些说法”指代应是“扶桑国”说、“殷人东渡”说等,它比⑤更适合做总结句。因此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

5、【言语理解】31.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_____语之,_____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_____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_____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 惟 故而 遂

B:然 又 所以 卒

C:然 惟 所以 卒

D:既 又 故而 遂

正确答案:B

解析:本段文字出自林觉民的《与妻书》。然:然而,表转折。卒:副词,终究。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

这部著作把对历史文化追索的触角更深入地探触到历史时空的幽微之处,更敏锐地________虽然缥缈却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让远逝的鸿影显现出朦胧的真相,使冰冷荒漠的历史有了人性的________。他将华夏祖先的图腾放置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大背景中予以________,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辗转反侧、抒发见解,带给我们新的思考。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感知 温度 观照

B:揭示 弱点 洞察

C:探究 纠葛 揣度

D:体悟 温暖 臆想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空,阅读文段,四个词语填入似乎都较合理,可先从第二空入手。第二空,与横线前的“冰冷”相对应,此处填“温度”“温暖”较恰当,排除B、C。
再看第三空,由“将华夏祖先的图腾放置在……历史大背景中”可知,“他”是结合历史进行了审视、思考的,而非完全主观的“臆想”,排除D。“观照”指仔细观察,审视,常与“传统文化”“现实”等搭配,填入句中与语境相符。
验证第一空,“感知”填入也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35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7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3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4题

7、【言语理解】中国社会中的个体首先是天然地生活在一个他自己不能选择的网络中。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成功与失败总是嵌入在他的社会网络中而难以独享。这就是说,他在没有打算拥有社会网络的时候,别人在道义上就是他的潜在资源,而无论他愿意与否,他本身也是别人的可利用者。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

A:社会网络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B:

中国人都生活在网络世界

C:

中国的民间潜在资源 

D:

中国的社团的发展基础

正确答案:A

解析:C项的“民间”与D项的“社团”都为无中生有,排除。文中的“网络”特指“社会网络”,故A项比B项更确切。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31.下列句子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

A:我不相信你今天不来。

B:晓明没有爸爸哪儿也不去。

C:天天都吃同一种炸酱面真是倒胃口。

D:一群兴高采烈的学生和老师走在乡间的田野上。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可以理解为“我不相信你,我今天不来”,也可以理解为“我不相信,你今天不来”。B项可以理解为“小明没有爸爸,所以哪儿也不去”,也可以理解为“小明很依赖爸爸,没有爸爸哪儿也不去”。D项的“一群兴高采烈的”可以修饰“学生”,也可以修饰“学生和老师”。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用中国品牌讲中国故事是一门艺术,必须善讲会讲。既讲品牌成长的经历、也讲品牌________的精神,既讲大故事、也讲小故事,既讲老故事、也讲新故事,把中国品牌的故事讲得________,使中国品牌成为当代中国形象的闪亮名片。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彰显 娓娓动听

B:包含 绘声绘色

C:展示 栩栩如生

D:蕴含 惟妙惟肖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四个词语都可表达品牌体现精神的意思,较难排除,继续看第二空。
第二空,“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绘声绘色”形容描写、叙事生动逼真。这里指的是要把中国品牌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让人喜欢听,而非要把故事讲得很逼真。“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均不合句意,排除B、C、D。A项“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用于讲故事的语境恰当。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5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1题

10、【言语理解】①井冈山、遵义、延安和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几处      
②“开发西部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      我国东西部的差距。
③几项调控房价措施相继出台,说明政府      房价增长过快的态度相当坚定。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胜地 缩小 控制

B:圣地 减少 控制

C:圣地 缩小 抑制

D:胜地 减少 抑制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②句,“缩小差距”为习惯搭配,由此可排除B、D两项。再看第①句,“胜地”是指有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圣地”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的地方,此处应该用“圣地”。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