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魔术师让观众从一副完整的扑克中任意抽取一张,观众照做了。魔术师说,你自己看一下这张牌但不要让我看到,观众也照做了。接下来,魔术师通过探测观众的“脑波”,正确指出了观众抽取的是哪一张牌。现在,这样的“读脑术”不再需要使用魔术技巧了,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真正办到。
根据文段推测作者接下来可能介绍的是:
A:魔术师怎样探测观众的“脑波”
B:科学家对“读脑术”的研究
C:人脑脑波的发现过程
D:脑波对“读脑术”的作用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魔术师所谓的“读脑术”,然后说明“现在,这样的‘读脑术’不再需要使用魔术技巧了,科学家们已经能够真正办到”。由此可知,文段是由魔术师的魔术技巧引出科学家对“读脑术”的研究。基于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延续科学家对“读脑术”研究的话题,具体介绍科学家关于“读脑术”的研究成果,对应B。
魔术师探测观众的“脑波”是引出话题的内容,排除A。C项未涉及“读脑术”、D项论述脑波的作用,偏离了论述“读脑术”原理的话题,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大城市和小城市,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劣势。留在大城市还是到小城镇生活,已然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在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这只是个体和群体的偏好;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则更像是个结构性问题。但无论在哪里,关键是要给年轻人一个“向上的梦想空间”。城市发展的意义,是给所有人更多选择,而不是主导他们的选择。否则,大城市过度扩张和地区发展不均衡,会让整个社会的梦想破碎。
关于这段文字,以下理解准确的是:
A:在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在哪里生活不再是困扰人们的问题
B:所有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城市的发展才具备真正的意义
C:年轻人只要有一颗追逐梦想的心,无论在哪里都能收获成功
D:整个社会的梦想破碎,是因为大城市过度扩张和地区发展不均衡
正确答案:B
解析:由“留在大城市还是到小城镇生活,已然是困扰人们的问题。在发展比较均衡的地区,这只是个体和群体的偏好”可知,发展比较均衡地区的人们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扰,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且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把整个社会的梦想破碎归结为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和地区发展不平衡,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3、【言语理解】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渐入佳境。靠自然人来选拔和管理干部,总会潜伏着各种隐患。明智如诸葛亮,也难免会一时走眼而误用马谡之流。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和条例,醒目的一点就是提拔和任用领导干部,减少人为因素,逐步靠规章以及完善的法制和制度系统来选拔和考察领导干部,特别是扩大和夯实有权决定干部任免的民意基础。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点是:
A:完善的规章制度
B:减少人为因素
C:规范的组织程序
D:扩大民意基础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规章和条例,醒目的一点就是……,特别是扩大和夯实有权决定干部任免的民意基础”可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点是扩大民意基础,D项与此相符,当选。
A项表述较为笼统,B项是出台规章和条例的作用,C项文段没有涉及。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文学的互动性,是困扰文学发展的瓶颈,也是现代社会对文学的更高要求。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罗兰·巴特意识到文学对读者的限制,以及作家对读者的绝对统治,提出了著名的“作者死了”,这是现代民主思想在文学上的一次重要实践,虽然文学曾经是民主思想的热情呼唤者,________________。虽然有些作家千方百计地放低自己的身段,来聆听读者的声音,但作家的姿态基本是“我说你听”。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但文字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民主的进一步传播
B:但作家的地位只能使民主思想进行“单边式”灌入
C:但文学互动性的缺失往往使文学作品的内容高深晦涩
D:但纸质媒体的单向传播性限制了作家和读者更大范围的交流
正确答案:D
解析:整个文段讲的都是作家与读者的交流问题,且由横线后的“虽然有些作家千方百计地放低自己的身段……但作家的姿态基本是‘我说你听’”可知,横线处的转折句讲的应该还是“文学的互动性”。A、B两项都没有提及“互动”,排除。C项“文学互动性的缺失”说法错误,排除。D项恰好满足要求。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斗茶始于唐代,据考 于出产贡茶闻名于世的福建建州茶乡。每年春季是新茶制成后,茶农、茶客们比新茶优良次劣排名顺序的一种比赛活动。有比技巧、斗输赢的特点,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一场斗茶比赛的胜败,犹如今天一场球赛的胜败,为众多市民、乡民所 。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创造 参与
B:创建 参与
C:创造 关注
D:创始 关注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个空,D项“创始”意为开始建立,强调从无到有,积累经验再逐步完善,“创始于”后接时间,而文段中是一个地点;B项“创建”意为创立,一般是先有经验积累然后一次性成功,多用在公司、组织等实体上。A、C项“创造”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与题干中“斗茶”风俗的产生相符合。第二空,这里针对的是“比赛的胜败”,所以用“关注”。故答案为C。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孔子尝曰:“未知生,焉知死?”生与死自孔子时起便是中国人始终关注的问题,并得到各种回答。尤其在汉代,人们以空前的热情讨论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出于学者的学术乐趣,亦出于普通民众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对生的问题的关注似乎远胜于对死的问题的追问。有时候人们确实觉得后者更重要,但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为人们最终分析认为,死是生的延续。
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
A:孔子关于生死的看法对中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B:生与死是中国思想史上长期受到关注的问题
C:中国人对生与死的问题的讨论实际以生为旨归
D:对生死问题的不同答案源自讨论者的不同观念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然后表明在这一问题上中国人关注生远胜于死。最后一句从侧面点明,人们表面上关注死,实质上是对生的进一步关注。即中国人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实际上是以生为旨归。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依患者个人情况选择药品种类、严格要求第一次用药的剂量与浓度并在随后的药物使用频率、药物配伍方面都遵行严格的规定的话,尽管不能完全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也应该能控制耐药状况的泛滥和恶化。
作者对使用抗菌药物后是否会出现耐药状况的看法是:
A:不可避免
B:未置可否
C:可以控制
D:无法确定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尽管不能完全防止耐药菌株的出现,也应该能控制耐药状况的泛滥和恶化”可知,作者对使用抗菌药物后是否会出现耐药状况的看法是“可以控制”。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9题
8、【言语理解】月球之所以能对地球自转轴起到重要影响,是因为它异乎寻常得大——事实上,它是太阳系卫星之中最大的。不仅如此,按照目前最流行的观点,月球乃是起源于地球演化早期——约45万亿年前——的一次超级碰撞,碰撞的双方一方是正在成长中的原地球,另一方是一个差不多火星那么大的超级“陨石”。
这段文字中有三处破折号,它们的作用是:
A:前一个破折号是表示转折式说明,后两个破折号是引出下文
B:前一个破折号是表示强调,后两个破折号是引出下文
C:前一个破折号是插入例子,后两个破折号是表示插入补充说明
D:前一个破折号是表示递进式说明,后两个破折号是表示插入补充说明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异乎寻常得大”和“最大的”的递进表述可知,前一个破折号表示递进式说明;“约45万亿年前”在句中做插入语,是对“地球演化早期”具体时间的补充说明。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题,2016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3题
9、【言语理解】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教养子女也变得更轻松。然而,还是有很多父母大叹和孩子难以沟通,或是已经尽力去和孩子沟通,但亲子关系还是不太融洽。其实,孩子和大人的沟通方式有所不同,如果父母只是用心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而没有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仍然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桥梁。
这段话意在强调:
A:良好的亲子沟通能让家庭气氛更和谐
B: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关键是沟通技巧
C:父母和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沟通方式不同
D: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关键是沟通桥梁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良好的亲子沟通的好处,然后介绍了现实中存在的沟通不畅的现象,最后由“其实”引出可能导致沟通问题的原因,即孩子和大人的沟通方式不同,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很重要。选项中强调“沟通技巧”的只有B。A项为文段引入内容,非重点。由题意知父母与孩子难以沟通是因为没有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并非是因为沟通方式的不同,C项强加因果,排除。文段强调的是掌握沟通技巧,并非沟通桥梁,D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10、【言语理解】①想想看,哪一个伟大的作家不是学问________又积极劳动的人呢?
②有女儿在身边,她能得到一丝________。
③那月色________了我多年来内心的创伤,所有的仇恨在一瞬间消融了。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博 安抚 安慰
B:渊博 安慰 抚慰
C:渊博 抚慰 安抚
D:广博 安慰 安抚
正确答案:B
解析:①句,“广博”与“渊博”都可以与“学问”搭配,但“广博”侧重知识范围广,“渊博”侧重于学问博大且精深。对应“伟大的作家”,“渊博”用在此处更适合,排除A、D。
③句,“抚慰”是帮助别人从伤心、错误、忧虑中醒悟过来。“安抚”指安息、抚慰发怒或焦虑的人。此处针对“创伤”,用“抚慰”更合适。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