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474

发布时间:2023-08-31 11:10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目前,我国杂技院团和杂技从业者以及杂技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________,杂技院团还未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就________锁定目标,按照杂技先练技巧再拼接的传统方法把节目先排出来,这样虽然能保证杂技表演的质量,但未必是目前杂技演艺市场最为需要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磨合 精准

B:磨合 盲目

C:摩擦 精准

D:摩擦 盲目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磨合”比喻在彼此合作的过程中逐渐相互适应、协调;“摩擦”指因彼此利害矛盾而引起的冲突。句中表达的是杂技院团和杂技从业者以及杂技市场之间的关系未捋顺,创造出的杂技作品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磨合”填入符合句意。排除C、D。第二空,由“还未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可知,杂技院团锁定的目标具有一定盲目性,并不“精准”,排除A。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兵团)第25题

2、【言语理解】某航天科工集团研制出的民航风切变预警系统,克服了预警难度大、精度低等现实问题,可以为飞机的起飞降落________提供风切变预警信息,还能够提供机场未来48小时的天气预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时

B:及时

C:实时

D:适时

正确答案:C

解析:“即时”指立即。如即时投产。“及时”指不拖延,马上,立刻。如及时解决。“适时”指适合时宜,不太早也不太晚。如适时收割,适时放手。“实时”指与某事发生、发展的实际时间同步(做某事)。如实时报道。句中表达的是新的系统可以为飞机的起飞降落提供当时的风切变预警信息,“实时”填入最能体现信息的同步有效。“即时”“及时”都强调快,未体现精准,排除A、B。“适时”强调择取合适时机,与快速准确提供当下信息的语境不符,排除D。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37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0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4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43题

3、【言语理解】下面对两个“理”字含义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俗话说“你不理①财,财不理②你”,对现代人来说,学会理财已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本事。

A:①管理 ②理睬

B:①处理 ②理会

C:①搭理 ②理会

D:①料理 ②理睬

正确答案:A

解析:“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故“理财”的“理”指的是管理。“财不理你”的“理”指理睬。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执法检查是人大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也是保证法律得到全面有效实施的一把“利剑”。既然是“利剑”,就必须锋利,而不是________、无关痛痒。有力度、有硬度的执法检查,才能________法律的权威。为什么有的执法检查所呈现的结果却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________?其中原因恐怕还在于执法检查没到位。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蜻蜓点水 彰显 大相径庭

B:畏首畏尾 体现 千差万别

C:畏葸不前 突显 南辕北辙

D:声东击西 宣告 失之千里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空缺处后的“、”可知,所填词语应与“无关痛痒”词义相近,构成并列关系。“无关痛痒”形容与本身利害无关或无足轻重,此处指执法检查没有力度和硬度。“畏首畏尾”指怕这怕那,形容疑虑过多;“畏葸不前”指因畏惧而不敢向前;“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这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这三个词语均未体现没有力度之意,排除B、C、D。“蜻蜓点水”指蜻蜓在水上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一掠而过,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填入符合句意。
验证后两空,“彰显法律的权威”搭配恰当;“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填入恰能表示有的执法检查所呈现的结果却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相差很远的意思。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A类)-考友回忆版第39题,2020年江苏省公务员《行测》试卷(B类)-考友回忆版第38题

5、【言语理解】在圆明园被烧毁之前,气势最为恢宏的是长春园和绮春园,圆明园因为此二园被称为“万园之园”。但与欧洲石式建筑不同,此二园中古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火烧后主体部分就荡然无存,只剩下台基及夯土层。如今,原来并不如前二园出名的大水法因为采用石材而保留下来,现在反而成了园中最胜之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中西方建筑的不同风格

B:砖木结构建筑不易完整保存的原因

C:圆明园遗址保护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D:“大水法”成为圆明园胜景的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说圆明园中气势最恢宏的“长春园”和“绮春园”因为采用砖木结构,在被焚烧之后才会荡然无存;接着引出,之前并不出名的“大水法”倒因为采用石材在焚烧后留存了下来,成了园中最胜之景。
A项“中西方建筑”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文段主要论述的是圆明园。B项也脱离了“圆明园”这一对象。C项无法从文段得出。D项说法符合文意,当选。
文段说明的是“大水法”成为圆明园中最胜之景的原因。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4题

6、【言语理解】下列选项中,没有歧义的是:

A: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人。

B:三个教育局的领导听了他的课。

C:请你告诉他要早一点回家做作业。

D:小明和小军的哥哥在操场上踢足球。

正确答案:C

解析:选项A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我们需要的是相信“我们”的人,二是我们需要“自信的人”;选项B“三个教育局的领导”,既可以指三个教育局,也可以指三个领导;选项D“小明和小军的哥哥”,既可以指小明本人和小军的哥哥两个人,也可以指小明的哥哥和小军的哥哥两个人。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以下四个句子中,不存在歧义的是:

A:他对有个关心自己的孩子深感自豪。

B:深圳人真多。

C:就在那一年,我首次领教了令华人闻风色变的黑人区。

D: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以及外语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外语免考。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自己”可以指“他”,也可以指“孩子”。B项根据停顿的位置不同,可理解为“深圳/人真多”或“深圳人/真多”。前者意思是深圳这个城市的人真多,后者指在某处有很多深圳人。D项“免考”的要求是必须具备前面所有的条件,还是只要具备“硕士及以上学位”或“外语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中的一个,存在歧义。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科学家认为,海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吸收暂时缓解了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速度,一旦这种缓解作用失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将以更快速度增长。那么,增加的二氧化碳是否会导致大气温度上升呢?虽然绝大部分科学家相信答案是肯定的,但这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存在诸多变数。于是气候变化怀疑论者一直在这一点上做文章,试图让老百姓相信二氧化碳浓度不一定和大气温度有关联。这个策略非常有效,以至于很多人至今仍然拒绝相信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因此拒绝参与减排。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说的是:

A: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浓度关系不大

B: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越来越弱

C:人类活动会导致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

D: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D

解析:由文段末句“这个策略非常有效,以至于很多人至今仍然拒绝相信是人类活动导致了全球变暖,因此拒绝参与减排”可知,作者对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民众拒绝参与减排是受了他们的误导。故接下来最可能对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的观点进行批驳,即论证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D项当选。

考题出处:201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

9、【言语理解】核聚变能够为全世界提供急需的清洁能源。据估计,1千克核聚变燃料所提供的能量相当于1000万千克化石燃料。但一直以来,核聚变实验都面临一大挑战,________________。最近,美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产出超过消耗”的核聚变反应,他们借助192台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激光器,对一个小氢球加热到数百万摄氏度,在随后的几纳秒时间里,小氢球发生爆炸,所释放的能量超过引发核聚变消耗的燃料。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引发核聚变所需的能量超过最后产生的能量

B:即很少有国家能独立承担实验所需要的巨额成本

C:即全球主要国家就核反应堆的建设方案尚未达成共识

D:即核聚变所需的燃料并不像之前设想的那样容易获取

正确答案:A

解析:由后文的“首次实现‘产出超过消耗’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超过引发核聚变消耗的燃料”可知,曾经核聚变实验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引发核聚变所需的能量超过最后产生的能量”,A项填入衔接恰当。
B、C、D三项文段均为涉及,无中生有。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7题,2017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27题

10、【言语理解】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呢?”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道:“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幸运的乞丐

B:温暖的冬天

C:春天的收获

D:诗歌的妙用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讲述了一个乞丐在一位诗人的帮助下得到更多帮助的故事,其中关键之处就在于诗人写的那句诗引起了大家更深的感触和同情之心。故“诗歌”应是这个故事着重强调的。只有D项与此相关,适合作为标题。A、B、C三项均未体现关键词“诗歌”,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