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460

发布时间:2023-08-29 10:20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目前我国并不缺乏好的设计,人才也不少,但如何与生活、市场结合,让设计成为产业,其间还有不少障碍。一是艺术家与生产厂家缺少交流的渠道,二是设计师闭门造车的不少,三是厂家对设计缺乏兴趣。许多专家认为,对设计的现代认知应该推广到所有企业,让企业舍得投资,只有明白了设计是未来竞争的主要资本,是国际社会衡量产品的主要标准,是消费者购买天平中的主要砝码,企业才能拥有重视设计的战略眼光。
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

A:企业对设计的漠视阻碍了我国设计的产业化发展

B:设计者与企业沟通不畅制约着设计的市场化进程

C:国内企业对设计水平的评价与国际标准存在差异

D:企业不愿在设计环节投资造成大批设计人才流失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让设计成为产业,其间有不少障碍,然后从专家的角度给出了革除这些障碍的方法,即应将对设计的现代认知推广到所有企业,使企业拥有重视设计的战略眼光。由此可推知,阻碍我国设计产业化的原因在于企业观念上对设计的漠视。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9题

2、【言语理解】到底转产什么得赶紧定下来,作为厂长,办事更要(       ),否则就会失去大好时机。

A:果敢

B:果断

C:干练

D:稳妥

正确答案:B

解析:果敢:当机立断,敢作敢为。果断:有决断,不犹豫。干练:熟练胜任;有才能又有经验。稳妥:稳当。根据“赶紧定下来”、“否则就会失去大好时机”可知,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传统中国画讲究“知白守黑”,其含义是“黑者为画,白者为空白”。画面上留的空白要像画的形象那样被重视。换句话说,留出的空白要合理,要符合构图规则。最忌空白大小形状相同,最忌空白似圆、似方,最忌空白散乱如星。好的空白有大有小,都是不规则的三角形,所留空白完整统一。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传统中国画的笔法特点

B: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原则

C:鉴赏传统中国画的角度

D:传统中国画的用墨技巧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主要讲的是在中国画中怎样留白,留白应注意些什么,即中国画黑与白、实与虚的构图原则,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惩治腐败的事实说明,无论什么人,________其职务多高,________触犯了党纪国法,________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这绝不是一句空话。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 如果 那么

B:不论 只要 都要

C:不管 因为 所以

D:即使 由于 必然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与“无论”意思相近,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变,据此排除D项的“即使”。后两空,由“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表达的坚决态度可知,此处强调的是“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是“触犯了党纪国法”的必然结果。表达充分条件关系的“只要……都要……”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题

5、【言语理解】技术的工具价值只有在正确的人文理性、目标价值引导下,才能发挥最佳功效。否则,技术也可能________,成为负能量的滋生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南辕北辙

B:变本加厉

C:为虎作伥

D:小题大做

正确答案:C

解析:句意为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起到的是正面还是负面作用,取决于是否有正确的引导。“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变本加厉”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为虎作伥”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帮坏人干坏事,帮凶;“小题大做”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选项中能描述技术负面工具性的只有C项的“为虎作伥”。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6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3题

6、【言语理解】长期以来,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如何有效利用适体抵御疾病。通常情况下,适体会很快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并当作危险物而迅速被特定的酶所________。但近日研究人员发现,有一种镜像适体不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也不会被酶________,可以在体内长期存活,科学家可以利用其这一特性来治疗疾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降解 分解

B:化解 分化

C:析解 分释

D:解除 解构

正确答案:A

解析:分析可知,空缺处两处词语应意思相近,表达酶的一种作用。“降解”是指把化合物分解为组成该化合物的单位。酶非常重要的一项功能就是把进入体内的某些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子,故空缺处分别填入规范的生物学术语“降解”“分解”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义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么说,以为是铁焊了那种牢不可破,但一想,磁石吸的就是关于铁的东西呀。这些东西,有的用力甩甩就掉了,有的怎么也甩不掉,可你没了磁性它们就全没有喽!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朋友交往源于“磁性”

B:朋友来自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C:具有“磁性”的朋友关系才能牢不可破

D:患难之交才是真朋友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句话主要讲了朋友是磁石吸来的,第二句话用现在青年间称“铁哥们”说明朋友间那种磁石吸引铁的关系,第三句话进一步说明没有磁性就没有朋友。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一部人类史,就是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史。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科学曾仅仅是“闲人”的志趣,科学普及无从谈起,人们在“非科学”的禁锢中艰难摸索。随着近现代科学兴起,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加深,科学与社会联系日趋紧密,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科学在人类现代化道路上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上述文字主要阐述了:

A: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互动极大促进了科学普及

B: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科学普及前进的道路异常艰辛

C:科学普及应紧密联系社会并且找准结合点和切入点

D:随着近现代科学兴起,科学普及前景更加灿烂辉煌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引出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话题,接着介绍了在人类进程中,科学普及曾遇到的难题,然后说明这一难题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加深、科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得到解决。“科学普及在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结合点上顽强生长”为文段的重点句,A项与此相符。B项论述科学普及曾遭遇的困难,未涉及问题的解决,非重点。C项仅提到紧密联系社会这一项,不具概括性,且“切入点”文段未提及。D项也仅对应科学普及得到发展的其中一个原因,不具概括性。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3题,2019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44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2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2题,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34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48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47题

9、【言语理解】哲学涉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只是艰深晦涩、让人________的玄学,不只是教人安邦定国、________的谋略,哲学更________我们的人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夙兴夜寐 决胜千里 关联

B:青灯黄卷 修齐治平 关系

C:呕心沥血 仕途经济 关怀

D:皓首穷经 经世致用 关乎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青灯黄卷”指修行学佛的孤寂生活,不能与“让人”搭配,排除B。
第三空,“关怀”指关心他人,不能描述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排除C。
第二空所填词语应与“安邦定国”并列,“经世致用”所含的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的意思更符合句意。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54题,2017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51题

10、【言语理解】从宏观调控看,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是精准把握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最优选择,这有助于我们在保持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前提下,既能实现稳就业的目标,又能促进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当务之急是做好处置预案和政策储备,加强相关的舆论引导、风险隔离和社会保障等配套工作,同时运用必要的金融工具,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债务压力。只要处置得当,就不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与这段文字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促进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的因素之一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运用必要的金融工具,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有助于实现稳就业的目标

C:处置预案和政策储备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债务压力

D:阻止系统性风险发生主要在于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债务压力

正确答案:A

解析:由“运用必要的金融工具,调整负债的期限结构,缓解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短期债务压力”可知,B、C两项强加因果,与文意不符。D项的“主要在于”从文中无法得出。A项可由文段首句推出。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1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