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泥石流的________依赖于三个危险因素:沉积物中的黏土、大量的水快速涌入以及山区的地势差异。发生泥石流时,地上的各种大小石头和泥,小到直径只有零点几微米的黏土,大到数十厘米乃至更大的巨型漂砾,都有可能________在泥石流中“泥沙俱下”。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诱发 裹挟
B:成因 汇集
C:出现 夹杂
D:引发 聚集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成因”已含有原因之意,填入与“依赖于……因素”语义重复,排除B。
第二空,“裹挟”指(风、流水等)把别的东西卷入,使随着移动;“夹杂”指掺杂;“聚集”指集合,凑在一起。此处形容“大小石头和泥”,且与“泥沙俱下”对应,“裹挟”更恰当,排除C、D。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8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26题,2018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公检法)第23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5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7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3题
2、【言语理解】乡间的地和农民一样,没有多少闲歇的时间。翻松土地,把菜籽点进土里,覆上一层草木灰,洒些水。这些菜籽并不贪睡,吸足水分,拱出地面,冒芽,吐绿, 地挤在一起。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密密匝匝
B:热热闹闹
C:林林总总
D:郁郁葱葱
正确答案:A
解析:密密匝匝:密集的;茂密的;满满的。林林总总:形容人或事物众多。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四个选项中“密密匝匝”最能体现嫩菜芽密集地“挤”在一起的样子。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生命起源于海洋,因为海洋更适合于生命活动。生物要从水域移到陆地是一种十分危险和艰难的________,而潮汐区则提供了一种________:一个作为水陆之间“桥梁”的环境。许多人相信,一些生物就是利用这座“桥梁”完成登陆这个进化过程的。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巨变 方向
B:蜕变 可能
C:转变 选择
D:激变 途径
正确答案:B
解析:“巨变”指巨大的或剧烈的变化;“蜕变”指(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的改变,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激变”意为急剧变化。生物从水域进化到陆地,本身发生了质变,故第一空填“蜕变”最合适。
第二空,“可能”填入也恰当。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4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7题,201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37题,2014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4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201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4年上半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
4、【言语理解】内容产业包括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智慧。报业更多是生产信息,出版业主要集中生产知识和智慧,生产信息的必然先于生产知识和智慧的受到互联网冲击。其实原先不少报纸有在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但近年来,报纸的这一特色日益褪色。如果报纸不能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只是在海量信息层面做文章,竞争不过新媒体是自然而然的。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报业竞争不过新媒体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B:报业相比出版业更早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C: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是其取胜的关键武器
D:今天报业欲生存应多在知识层面生产信息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报业主要是生产信息故而先于出版业受到互联网冲击;接着指出原先报纸也有在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但近年日益褪色;最后运用假设的方式给出对策,提出如果报纸不能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竞争不过新媒体是难免的。由此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报纸要多在知识层面生产信息,D项表述与此相符。
A项的“毋庸置疑”表述绝对,B、C两项均非文段重点。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30题
5、【言语理解】从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的流行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镜像。“抗美援朝,大跃进,大炼钢铁,上山下乡,样板戏”等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反映新中国成立初到“文革”结束的时代特征。“下海,商品经济,摸着石头过河,特区”等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思想的大转变。进入90年代后,“ok!酷,粉丝”等外来词汇的音译或直接使用充分体现了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郁闷,杯具,给力,蓝瘦香菇”则表达了人们复杂多元的情绪倾向。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社会结构调整提供了流行语的发展空间
B:流行语往往是可变的,流行是短暂的,影响面是广泛的
C:流行语既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远避和猎奇的强烈表现
D:流行语是时代价值观的表征,反映着社会群体的普遍心态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为总分结构,开篇说明观点,即流行语是时代的镜像,体现时代特征。接着分别举出从新中国成立初到“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期和90年代后的流行语例子,说明流行语反映了社会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时代的镜像。D项是对首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A项“社会结构调整”在文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没有涉及流行语和时代的关系,排除。C项“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0题
6、【言语理解】网生代作家、艺术家享受了互联网带来的平等机会,成为新时代的受益者。虽然由于专业和业余、精英与草根的混杂,网络文艺有时候会在通俗和庸俗之间失去平衡。但传统创作门槛的降低,令许多业余作品不仅满足了创作者自己的创作和审美需求,还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甚至获得远超传统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力,更突出地体现了文艺不仅“为人民服务”,而且由人民创造和主导的时代特征。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互联网让大众的艺术创造力得以释放
B:互联网平台推出的作品难免良莠不齐
C:文艺创作应由人民创造和主导
D:文艺创作不再仅由专业化的精英完成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介绍了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网生代作家、艺术家成为新时代的受益者,虽然有些网络文艺会在通俗和庸俗之间失去平衡,但是许多业余作品被广大受众所接受,甚至获得了超过传统作家、艺术家的影响力。由此可知,互联网对大众创作的积极影响应为文段论述的重点。
C、D两项均未提到“互联网”这一主题词;B项是其的负面影响,非文段重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品牌一词,“品”在前,“牌”在后。这说明要先有“品”,才有“牌”。也就是说,要是没有好的产品做支撑,单靠打广告、搞赞助,即使能做出个名牌,也只是________。这方面的教训________。所谓的“品”,不仅指“产品”、“品质”,还包括企业的“品行”,也就是说企业还要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名实不符 振聋发聩
B:浮光掠影 屡见不鲜
C:昙花一现 不胜枚举
D:掩耳盗铃 比比皆是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所填词语应形容没有好的产品做支撑的品牌不会长久发展之意。“名实不符”指名声与实际不相符合。“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D。“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不深刻,多指学习、观察等,形容品牌的发展不恰当,排除B。“昙花一现”比喻美好事物不持久,符合题意。将C项代入第二空验证,“不胜枚举”指不能一个个地列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与表达“教训”多的语境也契合。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8、【言语理解】庄学精神,就是“想得开”的精神。在庄子看来,人生中有许多人为的门和壁障,如机巧、智识、功名、利禄等,封闭了我们自由的心灵。人生的真实意义,必须打破这些壁障才能获得,《庄子》讲的就是勘破富贵功名、声色犬马,引领人们由一个自我封闭的心灵空间,进入无限自由的精神境界,抵达自由人生的境界。
下列对“庄学精神”内涵的解说,最准确的是:
A:就是“想得开”的精神
B:能引领人们由一个自我封闭的心灵空间,进入无限自由的精神空间
C:是一种借精神空间的拓阔,来实现人的个体自由感的哲学精神
D:是一种视界开放、空间体验伸展的自由精神
正确答案:C
解析:由短文可知,庄学精神是指突破“富贵功名、声色犬马”的束缚,将自己的心灵空间由一个封闭的状态扩展到一个无限自由的境界,从而达到“抵达自由人生的境界”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A项过于笼统。B项只是“庄学精神”的一部分,解说得不完整。D项表述得不准确,“庄学精神”不是一种“自由精神”,而是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哲学精神。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炫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下面对“暴力美学”阐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
B:“暴力美学”在电影艺术中表现为对暴力内容进行美学化处理,发掘炫目诱人的枪战、武打动作,呈现一些血腥暴力场面
C:“暴力美学”与图像时代的发展相生相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D:“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规避道德评价,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直接还给观众
正确答案:C
解析:A项,由“‘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可推出。
B项,由“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可推出。
C项,文段说的是“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由此不能推出“‘暴力美学’与图像时代的发展相生相伴”;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的说法与原文“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表述不符。
D项,“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可推出。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5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2题
10、【言语理解】全世界有超过15000个海洋保护区,绝大多数保护区都允许商业活动。人类已经充分利用甚至开发了全球89%的鱼类资源,并且摧毁了世界上近半数的珊瑚礁。科学家认为,为保护海洋生物健全的多样性,全球至少30%的海洋需要划入保护区。重要的是,大部分保护区应该靠近繁华的海岸。如果一片海域被隔离了足够长的时间,鱼类和生物多样性就会出现反弹。繁盛的鱼类也会逐渐向邻近的水域扩散。智能化的海洋保护区甚至可以在多种压力(如污染、变暖和酸化)下使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更强的恢复力。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意在呼吁:
A:加大海洋保护区建设
B:大力保护珊瑚礁
C:禁止海洋保护区商业活动
D:避免过度捕捞,保护鱼类资源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先介绍了全世界海洋保护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其后以“科学家认为”提出观点,“至少30%的海洋需要划入保护区”,说明现有海洋保护区远远不够,应加大海洋保护区的建设,最后补充说明智能化海洋保护区对恢复海洋生态的积极作用。A项准确表述了作者态度。B、D两项未涉及建立海洋保护区这一对策。C项,由“绝大多数保护区都允许商业活动”“ 大部分保护区应该靠近繁华的海岸”可知,作者并不赞成海洋保护区禁止商业活动,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5题,2019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6题,2019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9题,2019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2019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0题,2019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4题,2019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14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