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2431

发布时间:2023-08-25 2:55     浏览量:7

1、【言语理解】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当你去某处时,返程的路程似乎更短,花费时间更少。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旅程的确切长度,只是通过一些其他线索来估算。当我们前往陌生之处时,去时的路似乎比返程的路更长,因为当时我们看到的是一连串新鲜的事物。然而,在返程时,我们仅仅需要识别一些路标,而非形成新记忆,因此大脑感觉时间缩短、空间变小。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

A:外在刺激影响我们的时间感知

B:时间影响我们的空间感

C:时间感知影响我们的旅程长度

D:空间影响我们的时间感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提出问题,为什么人们感觉返程的路程更短,花费时间更少。后文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讨论的是影响“时间感”的因素,首先排除B、C。人们感觉去时的路比返程的路更长,是因为去时置身于一连串新鲜事物构成的空间中,故应是空间影响我们的时间感。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从特定意义上说,决策的过程就是抢抓机遇,将可能性变为现实的过程。机遇从来都是公正的,机遇一旦到来,就看谁能审时度势,及早地发现它,抓住它;能否抓住它,又关键看谁具有立断立行的智慧和勇气,凡是决策,没有不存在风险的,若想等到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再拍板,恐怕时机早已逝去。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应该掌握时机果断决策以免错失机遇

B:决策者的智慧和勇气是决策成败的关键

C:有了充分的把握再决策已丧失最好的时机

D:决策者主要考虑如何将可能性变为现实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决策的过程就是抢抓机遇,然后对此具体解释:审时度势及早发现机遇,然后需要立行立断的智慧和勇气去抓住机遇。故文段主要说明的是要果断决策抓住机遇,A项表述与此相符。
B项“决策成败的关键”无法从文段推出;文段说的是“恐怕时机早已逝去”,C项“已丧失”过于绝对;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抓住机遇的问题,D项不是论述重点。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7题,2016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27题

3、【言语理解】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B: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基础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马克思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的吃、喝、住、穿是从事政治、科学等的基础。因此,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而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等是从这个基础发展而来的。可总结概括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D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
A项“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只是引文,非文段论述重点,排除。B项未具体指出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内容,过于笼统,排除。C项只提及了基础是什么,未提及上层建筑,概括片面,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3题

4、【言语理解】构成中华文明的各支源流各有其成长、壮大、迁徙、融合的历史。把各支主要源流的历史给予相对充分的阐发,更能表现中华民族万流入海的历史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事实

B:潮流

C:趋势

D:进程

正确答案:C

解析:由“万流入海”可知,句意说的是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趋势”意为事物朝某一方向发展的势头,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学校运动会将在下月中旬前后举行,所以我现在要好好准备了。

B:已经推出并投入使用的杭州“市民卡”,除了包含“社保卡”所具有的医疗、养老保险功能外,还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

C:广大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D:复原后的距今100万年前的“郧县人”是一个额头低平、眉弓粗壮、眼窝深凹而宽、鼻短而上扬、吻部突出、唇长而薄的远古人形象。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下月中旬”本身是一个表示时间段的词,“前后”是一个表示模糊时间的词,二者不能同时用。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主,前面说的是“市民卡”包含各种功能,后面成了“市民”可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C项,句式杂糅,“从……出发”、“以……为出发点”两种结构杂糅。

考题出处:待更新

6、【言语理解】在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里曾一度(       )泥石流,致使公路堵塞,桥梁冲垮,交通瘫痪。
②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       )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艺术特色极为称道。

A:暴发 擅长

B:爆发 擅长

C:暴发 善于

D:爆发 善于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属于同义词辨析。“暴发”、“爆发”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泥石流应该更强调突发性,因此句①选“暴发”比较恰当。“擅长”意为独具某种特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善于”含有在某一方面好一点的意思,并不含有特别精通之意,程度比“擅长”差得多。根据句意,句②选“擅长”更为恰当。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________国防和军队改革,________军事战略指导,________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完善 深化 加强

B:深化 完善 加强

C:加强 深化 完善

D:深化 加强 完善

正确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习惯搭配,“深化”与“改革”、“加强”与“指导”、“完善”与“体系”均为习惯搭配。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9题

8、【言语理解】

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企业和家庭的决策不仅受到可见成本的影响,也受到各种不见于会计账本,但却实实在在占用相关人力物力的隐形成本的制约。隐形成本就像暗物质一样,虽然本身很难观测,但可以通过它对相关经济活动的影响推测其大小和变动趋势。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如果政策制定者希望全面降低经济活动成本,减轻企业和家庭负担,除了在税费等可见成本方面给予优惠,降低隐形成本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

成本决定决策

B:

掣肘发展的“暗成本”

C:

决策的关键“降低成本”

D:

不可忽视的“隐形成本”

正确答案:D

解析:

文段首先表明企业和家庭决策不仅受到可见成本的影响,也受到隐形成本的制约;接着论述隐性成本虽然本身很难观测,但其大小和变动趋势可以被推测;最后指出要想减轻企业和家庭负担,降低隐形成本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因此,文段意在说明隐形成本的重要性,文段标题应与此相关。D项与文段内容对应,作为标题恰当。

A、C两项未提及文段关键词“隐形成本”,作为标题不恰当,排除。

B项的“暗成本”表述不准确,作为标题不恰当,排除。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A类-考友回忆版第40题,2021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B类-考友回忆版第65题

9、【言语理解】工匠精神,匠心为本。有没有工匠精神,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安于默默无闻、执着于追求卓越的匠心。树匠心,就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怎样才能坐得住、做得好?关键是要做到专心专注、追求至精至善,将产品的每个细节都尽可能做到极致。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育匠人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

B:树匠心是弘扬工匠精神的根本

C:树匠心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

D:树匠心需要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前两句强调树匠心对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树匠心要怎么做——要坚守初心、执着专注,秉持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在本职岗位上坐得住、做得好;并进而提出“怎样才能坐得住、做得好”之问,末句对此问进行回答,进一步强调要专心专注。由此可知,文段重点强调的是对策,即如何树匠心,C项表述正确。A项,文段强调的是“树匠心”而不是“育匠人”,排除。B项是引出话题的内容,文段重点强调要怎么做,排除。D项“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文段中未涉及。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4题,2019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7题,2019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7题,2019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1题,2019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9年重庆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考友回忆版第52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边远地区)第44题,2019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省直)第49题,201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40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52题,2019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第55题

10、【言语理解】一个从小吮吸母文化长大的人一旦来到异国他乡,往往会遭遇“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有人更      地译为“文化休克”。这种不适应所在地文化、怀念故国文化的现象,就是乡愁。为了排遣深深的乡思、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大多数人都采取了            
的态度。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巧妙 事在人为

B:形象 兼容并蓄

C:生动 入乡随俗

D:夸张 顺其自然

正确答案:C

解析:“事在人为”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用于劝诫人要树立信心。不能形容人的态度,排除A。“顺其自然”指听之任之,不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纯粹只让其自身发展。这种态度倾向与“尽快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所表达的积极适应环境的倾向不符,排除D。“兼容并蓄”指把性质不同的各方面的东西都吸收、包罗进来。“入乡随俗”指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与来到异国他乡的语境相适应,这里选“入乡随俗”更贴切。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